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6年6月下

从微信公号看内容消费的重大变化

叶铁桥
2016年07月14日13:02 | 来源:青年记者
小字号

人民日报的微信公号经常在各种微信公号排行榜上独占鳌头,也在行业内得到广泛认可,但对这个公号比较熟悉的人会感到小小的意外:作为一家颇有影响力的媒体官微,发布的新闻信息却并不多——每天发布5次,共约16条内容,新闻信息只占1/4,其他大都是服务性信息,如生活常识、健康忠告等,或是像“夜读”这样的高级心灵鸡汤。因此,我更喜欢称之为“大型生活服务类公号”。

人民日报公号的绝大部分内容来自于转载,原创比例并不高。我了解得知,他们的运营人员也不多,只有三四个编辑加几个实习生,每个人都忙得连轴转。内容中所谓的原创部分,则来源于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而且这些原创内容不只提供给微信公号,而是一个“厨房”做菜,多个平台分发,内容会供给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但就是这样一个以转载为主、新闻内容占小部分的“大型生活服务类公号”,成为行业内的标杆和旗帜。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京报的微信公号,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数:以发布新闻为主,且内容几乎全部来自新京报纸质版,不仅不转载,也禁止别家未经授权就转载。比起人民日报,新京报的微信公号在用户数和阅读量方面要少很多。最近新京报记者暗访地下赌庄的新闻很火,但微信公号上的阅读数有多少?不到25000!

细细琢磨,这里面应该有什么意味深长的东西,会是什么呢?

再说一个变化,对于意见领袖,微博时代叫“大V”,他们往往是“转发就是态度,围观改变中国”的践行者、社会话题的积极参与者。然而到了今天,随着微博热度的退却,带着强连接社交属性的微信崛起,我们突然发现,意见领袖越来越少见了,迅速崛起的是“内容创业者”,也可以称为“网红”。他们不再那么关注时政话题,反而开始强调融资、变现、消费性、娱乐化。对于时政类社会热点类领域,这些人避之唯恐不及,根本原因就在于——难以变现。

更关键的是,受众(现在一般称“用户”)也不买账了。以2016年4月微信公号的月度数据(引自清博大数据公司)为例,榜单前10名除了“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是新闻媒体类账号外,其他八个“卡娃微卡”(做小卡片)、“同道大叔”(星座)、“任真天”(吐槽)、“十点读书”“冷笑话精选”“天天炫拍”“洞见”(以鸡汤文为主)和“经典音乐推荐”都是自媒体,都跟新闻没啥关系。4月微信公号数据榜单的前500强,也大都与新闻无关。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用户的信息消费出现了重大变化:用户以前消费的主要是时政社会信息,现在消费的信息中,生活服务信息和情感文娱信息所占比重大大增加。

毋庸置疑,这一变化是由信息技术的进化和传播格局的变革引发的。在大众媒体时代,信息采集和发布的主导权掌握在媒体手里,媒体天然地把自己跟“新闻”捆绑在一起,“新闻媒体”成了固定称谓。但社会化媒体瓦解了大众媒体的垄断优势,给用户赋权,让他们能够自己拥有订户、拥有渠道,甚至实现商业变现,从而引发了内容创作的大爆发。目前微信里活跃着200万个微信公号,平均650个国人就拥有一个活跃的自媒体。这些自媒体的爆发,使得内容生态就像亚洲鲤鱼入侵后的北美淡水生态,原有的物种处境艰难,新物种却高奏凯歌、大行其道。

新物种入侵后,由于生产者多元化,产品也变得无限丰富。用户需要的各类信息,无论是商业的、消费的、服务的、娱乐的、情感的、生活的、文化的还是其他什么,都有人在生产,而且是精准垂直地生产,类别区分得特别细,对目标用户的年龄、性别、地域、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等都有清晰画像,完全不同于大众媒体时代的受众。大众媒体时代有读者没用户,因为没法给受众进行清晰画像,而社会化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一切。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民日报微信公号的主导者似乎更有洞察力,这个公号上的信息分布也更符合当下用户的内容消费偏好和习惯。至于新京报微信公号的坚持,值得尊敬,但很可能是对今天用户消费习惯的背离。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官微运营室主任)

(责编:霍昀飞(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