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能否让中国电影弯道超车 提供优质内容才是关键
漫画徐鹏飞
布局VR硬件企业或能让中国电影在未来的VR发展浪潮中获得一定的机遇,但归根结底,内容尤其是优质内容的提供才是关键,VR只有从单纯的噱头内化为讲故事的手段,这一技术才能真正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VR,即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感受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且能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曾几何时,几乎凡电影必3D,甭管是真3D还是后期转制,仿佛不跟这道风,自己的片子就落伍了。时下,在影视业,VR的热度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2016年甚至被称为VR元年。可预知的是,VR将会对影视、游戏、房地产、医疗、新闻、教育、体育行业等产生影响。作为视听艺术,影视又将天然地与VR发生密切联系。传统的影视企业、互联网流媒体平台纷纷布局VR产业,都想趁VR概念的火爆来分块蛋糕,一些知名导演也积极介入VR产业——VR能否让中国电影“弯道超车”?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做出预言,但此前3D技术引发的电影潮流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2010年1月,3D电影《阿凡达》在中国内地上映,其震撼的视听效果引发观影热潮,也推动了中国电影的技术晋级。3D影像技术的要义是强化观众的“在场”,一是使观众获得几乎和电影中的角色同样的感官体验,如《阿凡达》中仿佛触手可及的潘多拉星球上的植物、动物;二是打破电影“第四堵墙”,丰富电影的戏剧表现力,如《美人鱼》中突然飞向观众的飞行器,一下子打破了观众看客的身份;三是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3D技术把派一人孤处大海所见到的奇幻瑰丽的场景和内心的丰富体验全都外化呈现,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在3D技术浪潮中,很多国产电影纷纷推出3D版本,但是,充分发挥出3D影像美学效果的作品只是少数,究其原因,大多数创作者没有从3D思维进行艺术构思,只不过在二维影像思维基础上做了表层加工而已。
相比3D而言,VR技术将带给观众比3D更为丰富和极致的在场体验,未来很可能变成观众“演”电影,实现观众、用户在多个场景里互动。但是与3D技术类似,人们不会因为VR技术的普及而降低对传统电影美学的要求,反而会更高。比如游戏中的战争场面的临场感对战争片的冲击、新闻的在场对纪录片的冲击、体育直播对体育片的冲击,甚至在航空航天中的直播对科幻片的冲击,这些都是对电影工作者想象力的挑战。VR只有从单纯的噱头内化为讲故事的手段,才能真正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布局VR硬件企业或能让中国电影在未来的VR发展浪潮中获得一定的机遇,但归根到底能够提供内容尤其是优质内容才是关键。
现在是VR的技术红利期,等到VR技术普及之后,关乎中国电影在VR时代长远发展的根本在于能否创造出基于“VR思维”和“VR美学”的艺术内容。中国电影要借助VR超车,更需要研究和积累VR美学,用VR技术讲好故事的美学理论和经验,更充分地激活电影本体的独特魅力。毕竟,与观众发生深层次的情感互动,才是电影的终极互动。
新技术电影无疑会带来新的审美体验,但也会筑成更高的技术门槛。要“弯道超车”,在突破VR技术之后,还要翻过VR美学和VR创意的大山,这对中国的影视产业来说,是一个绝大的挑战。中国电影,你做好准备了吗?(高媛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