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新宁:构建发展与复兴的“东亚价值观”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作主旨演讲 |
人民网北京7月25日电 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环球时报社协办的第八届东盟与中日韩(10+3)媒体合作研讨会评论员对话会今日在京举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出席开幕式并作了题为《构建发展与复兴的“东亚价值观”》的主旨演讲。
她指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的评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中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代表国家的政策和立场,也传递着公众的心声和共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舆论旗帜,也是捍卫正义、维护和平的宝贵钟声。我们将在未来更好地发挥这些评论优势,推动东亚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文化包容和政治互信。
全文如下:
非常荣幸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能够邀请到中日韩和东盟10国的媒体评论员相聚一堂,分享观点、讨论问题。相信我们的交流和讨论,一定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播下友谊的火种。
刚才杨振武社长在致辞中强调,评论是媒体的灵魂。几位媒体掌门人在发言中也都强调,在这个全媒体时代,媒体人特别是评论,在传递思想、凝聚共识上面的重要的作用和应当承担的责任。今天我们会议的主题是凝聚共识。这也让我思考,如果我们把东亚这一个地域相连、历史相近、文化相通的区域看成一个整体,那么我们能够互相理解,并且能够共同认同的共识究竟应该是什么?身为媒体评论员,身为媒体人,在推动形成这种共识中间,又该承担什么样的作用?
大概一个月前,在日本的古都京都有一个“汉字博物馆”开馆,在博物馆一层放了一棵“汉字树”,树上挂了808个中日韩三国共同使用的文字。这808个汉字是通过三个国家的专家讨论以后放到这个树上的。同样是汉字,在韩国有新年祈福汉字来祈求幸福的这么一个习俗。在马来西亚,每年也会评选年度汉字,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汉字这个符号折射的是东亚各国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它代表的是文化上的共同血脉。在渊源流长的文明史中,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分享着共同的文化记忆,乃至民族记忆,这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我们都知道,近代以来,整个东亚无一例外地卷入了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我们共同经历了艰难、深刻的蜕变和重生。值得欣慰的是,在西方当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世界正在趋向分散,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等事件导致这种悲观主义的论点蔓延的时候,在东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度过了“黄金二十年”,我们的合作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经贸关系令人瞩目,可以说东亚国家分享着共同的发展成果,也展望着共同的复兴前景,这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我想可能就是这样两个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让我们在很多问题上有可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有可能形成我们的共识。比如说,我们相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容”应该是这种共同价值观的基础。和西方文化不一样,古老的东方智慧讲求的是和而不同。我们认定太平洋足够宽广,容得下东亚这么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比如说,我们相信,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对话”应该是这种价值观的选择。即便南海有波澜、朝鲜半岛有阴霾等种种分歧,但是通过交流与对话,互解和互谅,我们一定能做到同舟共济、扬帆向前。比如我们也相信,“智者务实、愚者争鸣”,“共赢”是这种价值观的追求。我们国家主席习近平说过“亲望亲好,邻望邻好”,我们反对零和博弈和霸权主义,我们相信共同发展才可能有更大的市场、更多的资源、更好的未来。
如何推动凝聚这样的共识,如何推动形成这样的价值观,媒体要在里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媒体人我们都知道,今天比以前的任何时代都更是一个媒体时代、传播时代,信息的流动、媒体的话语也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能影响到国家的关系和公众的福祉。就以今天的会议为例,我们就会有上百万的网友通过人民网直播来分享各位的精彩观点,人民日报通过报纸、网站、客户端和微信、微博可以覆盖的受众达到3.5亿人,这个数字比美国的人口总数还要多。由此可见今天的媒体力量之大前所未有,责任之大也同样前所未有。
回答怎么看、怎么办的媒体评论,更是如此。在东亚各国的交往中有太多的历史和现实、利益和问题夹杂其中,从日本修宪引发亚洲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强烈不安,到菲律宾单方面提出南海仲裁导致中菲关系经历风雨考验,再到韩国让“萨德”落户,搅动东北亚趋势更趋紧张,这些都是媒体需要面对和解读的问题。如果说媒体客观全面地报道,为社会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基础,那么媒体理性、建设性的评论则将为社会提供一个思想的引领,人们对媒体言论的期待远比对新闻的要求更高。
这段时间以来,东亚国家之间的一些摩擦也是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引发了强烈的社会情绪。这些事实际上也影响了一些普通人的认知,我们知道,中国网民也出现了一些非理性的言行。对此,人民日报刊发了很多评论,既讲事实、摆道理,鲜明地表达中国的立场。同时,我们也呼吁公众建构大国胸怀和大国心态,要摒弃偏激的情绪和极端的行为,起到很好的效果。这些事例正说明我们的评论能够在表达立场、凝聚共识上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的评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中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代表国家的政策和立场,也传递着公众的心声和共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舆论旗帜,也是捍卫正义、维护和平的宝贵钟声。我们将在未来更好地发挥这些评论优势,推动东亚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文化包容和政治互信。
在座的各位是各自媒体的灵魂工程师,也可以说是东亚地区的灵魂塑造者。有政治学者认为,历史记忆、现实利益、价值观念和话语体系,是民族国家塑造政治认同的四大支柱。对于超越国家的共同体,我想,也许同样如此。厘清历史记忆,讲清现实利益,塑造价值观念,形成话语体系,是我们评论员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正如杨振武社长刚刚所说的,媒体评论应该为推动国家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提供舆论正能量。
如何提供这种舆论正能量,推动形成我们共同的共识,我觉得媒体评论可以秉承三个原则。 第一,以媒体理性推动国家理性。媒体评论不能回避问题,但也不能激化问题,我们应该也完全能够超越一时一地的纠葛,以舆论的力量助推国家间超越分歧、求得共识。第二,以媒体态度引领公众态度。各种具体事务中,以克制、客观、冷静和理性的视角去观察与思考,现实中,民粹主义可能成为一种妨碍东亚携手的障碍性力量。媒体评论员尤须警惕这种破坏性的因素。第三,以媒体价值塑造区域价值。在媒体竞争的时代,东亚的媒体相对于欧美媒体而言,依然处于弱势。我们可以携手努力,谋求更大的亚洲话语权,在塑造我们共同的价值观之时,向世界传递东亚的声音。
我们身处的东亚,在世界版图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文化的一极,在西方的现代化话语体系里,在全球性的话语体系里,东亚曾经一度衰落。但是从大西洋世纪转向太平洋世纪的过程中,东亚有必要也有可能率先完成一次整体性的复兴。这样的复兴,不仅能让这里成为世界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可以成为新的思想极。
我们知道世界很不平静,从法国尼斯的恐怖袭击到土耳其的军事政变,从德国慕尼黑的枪声到阿富汗喀布尔的爆炸,整个世界就像一个火药桶。面对惨剧,人们也在思考,我们生活的世界究竟怎么了,我们该怎样走向未来。我想这也让我们今天在座的媒体人有了一份共同的责任,那就是让包容、交流、共赢的东方价值、亚洲智慧为日益分裂对抗的世界找到一个新的出口、新的方向。这是我们能对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的更大贡献,也是今天我们能够坐在一起交流和沟通的价值所在。
期待大家的精彩思想,并诚挚邀请各国的评论员能够经常到人民日报做客交流。我们敞开胸怀,欢迎各国媒体给我们建设性意见;我们也敞开心扉,愿意倾听来自不同立场的不同声音。期待10+3媒体合作研讨会评论员对话会圆满成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