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走出去" 讲述最生动的中国故事
2016年6月,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简称国际台)塞尔维亚语部记者们亲切地称为“疯狂的六月”,因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塞尔维亚,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32年后再次踏上贝尔格莱德这个城市的土地,也是塞尔维亚自2006年独立后中国主席的首次访问,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对于战斗在对塞传播一线的记者们来说,激动与兴奋不言而喻。从得知习近平主席来访到最终尘埃落定,整个报道团队一直处于疯狂模式。”时至今日,回忆起习近平主席出访塞尔维亚的6月,国际台塞尔维亚语部主任田宇心情仍然很激动。
习近平主席对塞尔维亚的访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国际台走出去战略的一次检验。国际台不仅圆满完成了此次检验,提升了国际台和国际台塞语部自身价值和品牌形象,还在世界舞台上传递出了中国声音。
正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所说:“国际台一直以来坚持精准传播、有效传播,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探索了正确道路,积累了有益经验。”
2015年9月3日,国际台驻塞尔维亚站记者赵鹏在塞尔维亚国家广播电视台直播间录制阅兵直播节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供图
融入 增强外宣生命力
当前,国际台已建成超过100家海外合作电台,有约1/5在当地收听率排名位居前列,进入和影响主流社会,有些电台已成为当地获取中国信息的首选媒体渠道。
国际台对塞尔维亚的传播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2006年3月,国际台在塞尔维亚以租时方式实现调频落地;2012年11月,与塞首都主流城市电台第三电台合作,实现节目整频率落地,打造中塞双语节目《脉动Puls》,国际台塞语部是中国最早一家用对象国语言进行传播的机构,也开启了中塞双语广播节目的先河。也因此,在本土化方面,国际台塞语部有一定话语权。
“为了真正融入当地社会,落地之初,《脉动Puls》便将目标人群定位为塞尔维亚都市青年和当地的汉语学习者,是一档包含音乐、资讯、谈话等内容的综合性节目。”田宇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作为一档新节目,只有明确目标定位,融入当地民众,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脉动Puls》双语节目刚播出时,关于中塞文使用比例也是经过了中塞双方一系列协商的,最终,节目中文的占比控制在对话时长的1/4左右。”田宇回忆道,“因此节目是以塞语为主、中文为辅的新的传播模式,主持人会通过普及一些简单的中文表达,使受众了解中国和塞尔维亚之间在逻辑表达上的差异,从而增强我国对塞尔维亚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趣味性。”无疑,节目形成了固定的受众群体,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目前塞语部传播业务已完成从单一短波广播到整频率调频、本土平面媒体到新媒体本土融合传播的过渡,传播内容由‘以我为主’转变为‘以满足当地受众需求为主’,通过本土表达、本土运作,打造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的本土化媒体,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中国声音和立场。”田宇介绍道。
传播 打出全媒体组合拳
习近平主席出访期间,塞语部精心策划、制定了新媒体报道方案,以微博、脸谱为主要平台,通过图文、音视频等方式,重点报道习近平主席出访成果、中塞两国在“16+1”合作机制下各领域交流情况等。相关报道在塞语调频、国际在线塞文网及客户端等平台同步发布,实现了对塞传播的全媒体覆盖。
其实,塞语部全媒体发展开始的时间是比较早的。“随着互联网等新生事物的出现,受众已经不满足于原有的听广播模式。所以,2003年10月,我们发布了国际在线塞尔维亚文网站(serbian.cri.cn),主要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娱乐等方面的信息为主,国际在线塞文网移动端也于2012年6月上线。”在田宇看来,利用好塞语广播这个平台,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截至2016年6月底,国际台塞尔维亚境内外社交平台(脸谱和微博)开办的账号粉丝数以每月10%的速度增长,目前粉丝数已达7000余人。
同时,为了更好传递中国声音,国际台塞语部在2014年和2015年先后开发上线了两个移动客户端,即本土杂志《脉动中国》和《中华养生》。《脉动中国》为杂志的移动端产品,主要内容以介绍中国最新的社会、经济、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信息为主;《中华养生》主要内容为传统的中医中药和中国人日常保健养生的相关知识,主要针对传统中医中药和中医保健在塞尔维亚不断升温的现象而开办。
塞语部还在国际在线塞文网站、塞语部脸谱、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推出了《图解:北京遇到贝尔格莱德》《图解“16+1”合作机制促中塞合作水平不断升级》,微视频《在北京的塞尔维亚汉堡店》《在贝尔格莱德的中餐馆》和视频访谈《塞尔维亚艺术家米拉·米特“自然颂”作品展》等多媒体产品,大大增加了中塞两国人民的交流。
交流 架起中外“彩虹桥”
6月18日,在习近平主席和尼科利奇总统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与塞尔维亚国家广播电视台台长德拉甘·布约舍维奇签署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塞尔维亚国家广播电视台合作协议》。
其实,近年来,国际台塞语部与塞尔维亚国家广播电视台、塞尔维亚《新闻周刊》、塞尔维亚《政治》新闻报业集团、Beta通讯社、南通社等主流媒体都有节目合作,其中与塞尔维亚广播电视台、塞《新闻周刊》和塞《政治》新闻报业集团签有合作协议。
塞尔维亚语部译制和原创的影视作品多次通过塞尔维亚国家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和文艺频道播出。“塞文版视频片《你好·中国》2012年3月在该台文艺频道完整播出两次。2016年,塞语部原创纪录片《小城记忆》登陆该台文艺频道,首播一次,重播两次。”田宇介绍说。
除了共享平台以外,双方还有多次共同报道。
塞语部与塞尔维亚国家广播电视台的新闻频道近年来对中国十八大、中国两会、中国“9·3”阅兵、双方领导人互访等一些重要的地区或双边大事,以直播连线、嘉宾访谈等多种形式,共同策划播出节目。
近年来,塞语部共推出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15篇中塞双语系列报道。先后播发了中塞受众鲜为人知的历史系列报道《康有为——史料记载第一个到访塞尔维亚的中国人》《萨瓦·武拉迪斯拉维奇——第一个来到中国的塞尔维亚人》,以及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访孔子后人》《舞剧〈孔子〉——访导演孔德新》《中塞美食——舌尖上的情谊》等报道,用生动的故事阐释了中塞两国人民间源远流长的传统情谊。
塞尔维亚语部只是国际台对外传播的一个缩影。目前,国际台已建成超过100家海外合作电台、40家地区总站和记者站、26家境外节目制作室、4100多家受众俱乐部;与100多个国家的主流媒体密切合作,初步建成国际传播本土化的全球坐标体系。
“接下来,塞语部将在国际台的指引下再接再厉,积极探寻更具有时代特色、更为有效的传播方法,增强节目自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让塞尔维亚受众听到、听懂中国故事,更要让他们愿意听中国故事,让他们了解中国、熟悉中国。”采访最后,田宇向记者说道。(张雪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