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7期

城市新型社区信息平台构建探析

朱兵杰
2016年08月02日16:44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城市外来人口、原住人口、新兴人口融合在新型社区之中,熟人社会被打破,生人社会已到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出现了一系列障碍。全媒体时代下,新型社区的信息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借助新媒体优势着力打造平等参与的信息互动平台、和谐互助的服务交流平台、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以及完善的信息监测平台,构建新型社区关系,促进社区和谐,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社区信息平台;新型社区关系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080-03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城市新型社区,来自不同文化体系与价值规范中的人们因地域关系走到了一起,传统的熟人社会关系圈层正在被打破,新型社区关系建设面临困境。作为社会最基本构成单元的社区,对国家建设意义重大,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全媒体时代的环境下,应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加快新型社区信息平台构建。

一、社区的概念与功能

“社区”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社会思想家滕尼斯提出的。他认为社区是指那些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1]。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将这一词汇引入中国,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的含义也发生了扩展。城市现代化研究专家张鸿雁给社区的定义是:“城市社区建设是由建筑结合起来的并由居住关系构成的现实社会的社会空间发展过程。[2]”由此可以得出,社区成员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基于共同价值取向所形成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社区的本质。

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社区的功能主要包括:第一,政治功能:即政治稳定、政治传导与政治参与功能;第二,自治功能,我国实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其中就包括社区自治,即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第三,服务功能,社区内的居民和组织既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又是服务的对象,这种人际相互服务体现了社区的交互性;第四,社会保障功能,以社区为载体,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保障服务。

“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说:“传播(communica- 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并非偶然现象。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3]”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社区就是传播,要实现社区功能的最大化,必须要重视信息交流在传播中的核心地位,在社区居民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交流平台,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新型社区关系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社区功能,回归社区本质,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社区关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201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报告》显示:1980年,中国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9%,而到2020年,政府预期这一数字将会达到60%。2010年,90%的建筑工人和80%的煤矿工人都是外来务工人员[4]。由此数据可看出,目前,中国城市化程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形成了一种外来务工人员、农村城镇化居民、新兴城市居民和城市原住居民的混合体。原有的乡村社区和家属院社区中的熟人圈层被打破,新的人口、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思想观念、新的交往方式交织在一起,生人社会到来了。生活在不同文化和规范体系中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往往缺乏归属感,容易产生迷茫感,造成心理上的失范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因此出现了困难。

首先,作为城市原住居民,由于外来人口的到来打破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状态,占有了他们部分的社会生活资源,原住居民容易产生排外心理,因此他们之间人际对立的关系就会出现;其次,外来城市人口,这里主要是指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城镇化居民,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文化水平较低、收入较低、生活受到限制、排挤甚至是歧视,与城市原住人口的交流存在障碍,这些让他们很难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去;第三,来自不同区域和圈层的居民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各具特征,先前的同质化被打破,异质性的文化碰撞在所难免。最后,全新组合的城市居民,以年轻人为主,他们生活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深受新媒体的影响,擅长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应用,虚拟的网上社交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这也是现代人的一个通症。这些城市中的人际交往问题迫切地需要得到解决,而社区是城市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城市人口生活在社区当中,因此这些问题需要回归到社区中去解决。

三、新媒体技术下的新型社区关系构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居民上网人数已过半[5]。据QuestMobile公司发布的《2015年终APP价值榜》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近9亿中国人使用了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人均单日使用手机时长由2014年的1.67小时上升到了2.36小时,人均单日启动应用频次由2014年的65次上升到了78次,在月活跃用户人数(MAU)排名中即时通讯领域的APP占了第一名,达到了7.9亿,而微信、QQ这两种软件占了即时通讯领域中的前两名[6]。从上面两份报告提供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网民已占据总人口的一半,互联网技术已较高程度地融入到居民生活当中。另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居民更倾向于利用手机上网,手机社交软件比较受网民青睐。

全媒体时代下,社区拥有着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因此应当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平等、参与、合作的信息交流平台,形成有效的社区传播机制,突破生人社会人际交往的障碍,加强居民之间的互动交流,构建新型的社区关系,促进社区居民和谐共处,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一)建立平等参与的信息互动平台

传统的社区信息传播以上传下达的组织传播为主,例如小区通告、公告等,只是单纯的张贴出去,告知居民相关政府政策等,社区居民被动地接收着来自社区居委会等行政管理机构的信息指示,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社区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关心社区事务的人员呈现老龄化趋势,社区主力人员逐渐脱离了社区,对社区事务的关注是片面化和碎片化的,社区信息没有得到有效传达。另一方面,对社区外来人口的关注度不够,社区管理者没有提供较好的信息服务和引导,原住人口与外来人口在获取信息方面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在全媒体时代,为了提高社区管理的权威性和合理性,社区管理者首先要树立社区居民参与信息互动的对等意识,然后要加快对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以人为本的居民平等参与的信息交流平台。主要分三个层面:第一个是社区建设工作的网络平台,由社区建设工作信息发布系统、内部信息共享系统、工作经验交流系统共同构成,沟通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之间的联系;第二个是社区管理内网与社区新媒体的互动系统,例如社区论坛、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社区APP等,建立居民求助与救助、问询与答复、需求与供给的信息通道,主动提供各种便民利民服务,特别要加强对社区外来人口的帮助,让他们尽快融入社区生活;第三个是社区建设工作进展公布系统,及时发布社区最新工作动态,并针对一些居民关心的问题主动征求意见。只有这样,社区管理者的决策才能更权威有效,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积极性提高了,民心齐了,社区才能和谐稳定发展。

(二)建立和谐互助的服务交流平台

物业管理是社区服务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媒体时代下的物业服务机构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让服务在科技的推动下更加高效、更加舒适和人性化。

首先,要转变物业服务理念,树立新媒体意识,传统的物业服务公司以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缺乏以业主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信息化社会中,更加强调对等性,居民对社区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物业服务机构必须以认为本,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服务;其次,强化物业新媒体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更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物业服务机构通过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运用,实行供给侧改革服务,加强与居民的互动沟通,重点关注社区居民的共性需求,去掉一些形式主义、并不需要的服务,为居民提供集中高效的多元化、一站式服务,通过提升服务档次和品位,刺激社区居民消费欲望,从而形成互利互惠的有机整体;最后,在与居民信息沟通方面,利用互联网平台,对社区服务进行透明化、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运作,在物业与居民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互动机制。

(三)建立自媒体下的邻里沟通交流平台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导致社区人口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熟人圈层被打破,生人社会到来,居民们往往关起门来过自家日子,缺乏邻里之间的互动交流。随着网络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智能手机的普及,利用手机上网、交友成为一种时尚。对于社区而言,居民生活在共同的地域范围里,更容易形成彼此之间的信任感。

社交软件是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在社区交流中要把大家调动起来,需要发挥意见领袖的重大作用。所谓意见领袖是指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能够较好的利用自媒体软件,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社区管理者要主动培养或者寻找社区意见领袖,利用他们的力量召集大家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可以基于共同话题进行交流,社区生活无非家长里短,老人、孩子等都是居民经常谈论的话题,社区意见领袖可通过微信、QQ或者群组来发起某个话题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平台交流分享一些生活经验,为困难居民提供帮助,时间久了,彼此之间了解不断加深,容易形成较为亲近的关系,利于和睦相处;也可以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居民召集起来,例如广场舞爱好群、白领化妆技巧群、养生群、电子游戏发烧友群等,这种基于自媒体的圈层传播中,由于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居民之间表达与交流的欲望更加强烈,也更加真实、自由,互动性强,参与度高,之前的生分和不熟悉很快就会被打破,随着交流的不断加深,圈层的不断扩大,甚至延伸到社区之外,共同价值认同和归属感会逐渐形成,益于社区建设。通过网络虚拟社区的交流,彼此之间更加熟悉,但最终人们还是要回归到现实社会的交流中去,一方面需要社区管理者和服务者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群体性活动,另一方面也需要居民自身走出虚拟社交回归到现实社交中。另外,作为意见领袖,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过滤,引导舆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信息监测平台

首先,重视把关人的作用,所谓的把关人指的是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决定信息中转或中止的把关人,其行为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抑制和疏导两个方面。在社区信息平台构建的过程中,社区管理者和意见领袖需要对一些虚假、诈骗信息及时进行监测过滤,给社区居民营造一个干净、健康的信息交流环境。另一方面建立社区舆情、社情和民情监测体系,通过社区新媒体的后台系统,实现对网络媒体、传统媒体、自媒体的信息监测,快速了解和社情、民情、民意、民智,通过网络载体、纸质载体等定向传送,对突发事件及时提出应对建和跟踪报告。

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社区的人口结构,来自不同文化圈层和规范体系的人们交织在了一起,彼此之间产生了摩擦与碰撞,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出现了障碍。社区是城市最基本的构成单元,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共同价值取向所形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社区的本质。无疑,城市化的发展对社区本质造成了威胁,全媒体时代下,如何让社区回归本质不仅关系到社区和谐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新媒体技术要充分应用到社区关系建设中去,社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要树立“互联网+”的意识,提升新媒体素养,立足社区,以居民为本,打造立体的、完整的信息互动平台、服务交流平台、沟通交流平台,以及信息监测平台,实现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管理、服务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构建和谐融洽的新型社区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德)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节后变迁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何道宽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 201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 archives /342308.html.2015-04-23.

[5]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 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htm.

[6] 2015年终APP价值[EB/OL].[2016-01-06].http://www.questmobile. com.cn/blog-28.html,2016-01-06. 

(责编:霍昀飞(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