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7期

原有“真人秀”语境下的转型模式

以《非凡搭档》为例

李彦吉
2016年08月03日09:06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2016年是一个综艺大爆炸之年,真人秀节目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的节目层见迭出,与以往不同的是2016年的真人秀节目开启了原创模式,《非凡搭档》就是一例。该节目在拍摄过程中,采取国际竞速的形式,经六个国家和十二个城市,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非凡搭档。本文旨在从节目内容、传播特性到后期制作等方面进行解析,希望能为原创综艺节目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非凡搭档》;真人秀;原创性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106-02

一、《非凡搭档》内容简介

(一)江苏卫视原创真人秀节目

《非凡搭档》是江苏卫视原创环球竞技真人秀节目,节目邀请了12位嘉宾,分别是黎明、林依晨、魏晨、郑元畅、盛一伦、谢依霖、朱珠、李小鹏、王濛、潘晓婷、唐晓天、陈楚河,他们将从北京出发,经6个国家和12个城市,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非凡搭档。2016年4月8日起每周五22:00会在江苏卫视准时播出。作为一档紧扣奥运主题的原创户外真人秀节目,《非凡搭档》一经播出就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节目的创作模式是主打“搭档”概念,节目主要呈现的是每组搭档在充满挑战趣味的竞技项目中展现出来的睿智与默契,通常不断闯关,争取时间来获取分数,营造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节目形式。

(二)节目的人物设置

真人秀节目的最大卖点就是展现真是的人性,人物是真人秀的核心要素,在人物个性表达上,“真实”展现无疑是直接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在游戏竞技过程中展现出真实鲜活的人物性格,而游戏只是娱乐的外壳,节目中所有的游戏规则的制定都要服务于这个终极目的。把名人放在普通的环境里,可以制造陌生感,能唤起参与者真实情感的流露,《非凡搭档》通过竞技展现出了人物的成长和情感。如“天王”黎明毫无巨星的架子,言语间尽显“逗比萌叔”气质。在第二站洛杉矶,平衡高手环节时,黎明大叔暴露出恐高的弱点脸色苍白,小心翼翼的移动。偶像明星陈楚河成为了“四次元”少爷和朱珠组成搭档,在竞技比拼过程中摩擦不断,例如朱珠吐槽陈楚河的不要把节目看得太重,陈楚河对于搭档比赛时的态度也是颇有微言,两人火药味十足。在赛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旁枝末节”的偶然因素,难以预测的变化激发嘉宾产生强烈的情感变化,根本来不及理性思考,一切言行举止都是源自于最本能的反映。嘉宾个性的截然不同,也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这些都使得节目极具看点,在这里,没有“偶像包袱”,只有奋力拼搏,想寻求属于自己非凡搭档的普通人。

二、《非凡搭档》的传播特性

(一)创意独特的节目内容

纵观2016年一季度电视荧屏上的综艺内容,户外综艺依然占有很大比例,而近几年行业的极速发展却遭遇了题材的创新这道坎,因而“得新模式者得天下”成为户外竞技综艺的隐性定律。于是,引进模式成为大热,可这带来的是中国原创模式的愈加匮乏,而《非凡搭档》拥有着自己原创的独特模式。

《非凡搭档》是更接近于真人秀实质的一档节目,节目将真人秀、地域文化、人文风情、游戏娱乐元素融入其中,丰富了综艺节目的内涵,极大拓展了综艺节目的表现空间。12位嘉宾从日常世界来到非常世界,所谓的“非常世界”是制作者“通过对时空的限定和规则的制定,创设出一个假定情境。参与者置身于这一假定情境中,用语言和行动表现自己的本来特征”。在具有挑战性的环境里和搭档一起承受着压力挑战自己、挑战环境、挑战伙伴,并肩完成非凡之旅。除此之外《非凡搭档》的特色还在于紧扣奥运主题,在全球12座体育名城展开一场以奥运为主题的“敢?爱”之旅,贯彻“合作、成长、拼搏、包容”的奥运精神。在这里就铸造了挑战变成了焦点,而搭档之间的默契与合作则成为焦点中的焦点。

(二)节目架构的创新

《非凡搭档》作为一档原创真人秀节目,其“寻找搭档”的概念是全新的一种真人秀模式。在真人秀不断蜕变的过程中,从室内真人秀到室外真人秀,以《智勇大冲关》为代表的“游戏+竞技”节目架构到现在逐渐成熟的以《奔跑吧兄弟》为代表的新的“游戏+竞技+剧情”的复合结构,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意味着真人秀节目的创作从纯娱乐节目层次达到娱乐性审美层次。《非凡搭档》则提出“寻找+挑战+竞技”全新的节目架构,这是智慧、体力和默契的全面考验,力量、耐力、技巧等方面的竞技挑战。“寻找+挑战+竞技”全新的节目架构也体现出节目民族化因素,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思想才是正确的。相较于残酷的竞争,中国受众更愿意看到大家在艰险的环境中依靠同伴的帮助生存下来的情景,才能让受众也得到心理安慰。这是了解了中国受众和市场中缺乏的节目元素和节目模式,创造出的独特而新颖的模式。

《非凡搭档》相较于竞技成绩而言,更关注的是在一个个挑战环节下每个人的关系变化和成长。创意性地推出“寻找非凡搭档”的模式,采用“9+3赛制”。在前9期节目中,12名艺能界嘉宾需要多次更换不同的搭档,一起接受挑战;直到节目的最后3期,节目组会根据明星的前9期积分,重组4对最默契的非凡搭档参加最后终极挑战,冲刺冠军。提出“换搭档”新玩法目的在于 “和不同的伙伴携手闯关,寻找最完美搭档,对明星来说会加深他们对自己的了解和对别人的包容;对观众来说,这个节目更充满悬念。”制片人易骅说。

(三)人文表达

展现别具风情的海外文化盛宴是《非凡搭档》的人文表达,节目每到一个地方会介绍当地的背景和文化,也会讲述该城市对于中国人的奥运意义,任务的编排也会充分结合当地特色。比如在日本,介绍说唐朝的时候,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1964年,奥运会首次来到亚洲,举办城市正是日本,2010年,东京将再次成为奥运会东道主……挑战项目有通过漫画学习日本细致的垃圾分类,以日本文化符号——动漫或者相扑给挑战项目命名。再如在洛杉矶挑战地点安排在1984年举办奥运会的排球馆和体操馆内,给大家展现与奥运紧密相关但又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竞技比赛,让选手们体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真人秀中,人文精神的植入就像是“杂交水稻”,是创作者们促使游戏和人文之间的交融、组合、拼贴出来的一种新的样式、新的品种,它既与原来的真人秀相联系,留有原有真人秀的基因,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它们,而是在“累加”中有所更新和发展,融入人文基因,是在原有真人秀元素基础上的艺术再创造。

三、后期制作的原创突破

毫无疑问,优秀的后期创作,可以改变整个作品的形态,以高质量的二次创作全面提升节目品质,架构节目风格。故事化的剪辑处理,强化栏目的戏剧冲突力,给观众呈现出虚假情境中真是人生的表达。《非凡搭档》中新晋网红“旁白君”之所以如此大热,就在于他充满了凌厉的个性与观点,以鲜活独立的第三方视角,始终和观众站在一起,发生观看体验的情感共振。

《非凡搭档》中的“旁白君”创新之处在于:一语言功力花式吐槽,在国产综艺中第一次被人格化,是第一个“不强行美化明星心理活动”的旁白,更是第一个在节目中一本正经的毒舌讲段子外带吐槽技能,这种“真实呈现”和“直接表达”。明星们的优点和缺点,统统毫不遮掩展示了出来。语言跳脱出画面本身,进而衬托和渲染画面的意境,以观众的立场,将画面中观众的意识与情绪,传达给电视前的观众。与花字、音乐、节奏……的完美调和,形成完美的叙事体系,使得一档原本严肃又紧张的竞技真人秀,反差出无数的萌点和笑点。如面对太子盛一伦吃肉比同组搭档潘晓婷少了0.2KG时,旁白君继续毒舌:都说高冷太子嘴不利索,果然没有天后能吃啊;不仅是对男生,即使是对美女谢依霖,旁白的毒舌吐槽技能还是满点:面对谢依霖cos的水冰月,旁白君:肥版美少女即将面世,这就是现实版的代表月亮消灭你吗?只能说现实真的最好残酷!二作为“官方解说员”,充分在“弹幕时代”基础上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功的将视角从“小众狂欢”过渡到“另类狂欢”,《非凡搭档》基于电视、互联网的即时播出能够超越时空限制,官方的作为第三受众进行解说,与观众发生观看体验的情感共振,从而构建出一种奇妙的共时性的关系,形成一种虚拟的部落式观影氛围,这种气氛经过强化,可以演变成一种“另类狂欢”。《非凡搭档》中的旁白君就相当于被千万观众选出来的一个代表,用当下最流行的话语,将严肃和幽默结合在一起。第三期美国阿拉斯加换搭档环节,在“四次元偶像”陈楚河现场追述时,旁白君调侃道:“这么着急甩开搭档,他会选到谁呢”;在换搭档过程中又继而调侃唐晓天“一厢情愿的晓天遭遇晴天霹雳,感觉整个世界都不可爱了”。这种自带弹幕的内容解构,主动完成了对于节目看点的精彩梳理,达成了和观众十分良性的情感互动。

本土创新色彩的旁白君,对《非凡搭档》能够“讲一个好故事”和收视率上都是功不可没的,在后期制作这一重新梳理线条、优化故事结构的节目二次创作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次让业内外意识到“解说”之于节目的点睛效应,如果说国产综艺在后期制作上的启蒙,是从韩综开始的。那么在《非凡搭档》中,我们看到的是其中国电视人游刃有余的自信原创突破:以中国式的创意表达,带来中国式的惊喜欢乐。

电视真人秀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融合体,健康的电视文化不仅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且对人的精神境界要有提升作用。电视艺术的生命力来自创新,复制的东西不是艺术。创新是一个节目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节目将不会停止而且回归发展。《非凡搭档》是一档紧扣奥运主题的户外真人秀节目,该节目兼容了电视真人秀的多重属性,尤其是竞技性、参与性、文化性的凸显,很有可能成为江苏卫视继《最强大脑》《非诚勿扰》之后又一档王牌季播型综艺节目。

参考文献:

[1] 李星儒.真人秀节目狂欢下的冷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

[2] 袁靖华.电视节目模式创意[J].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7).

[3] 胡智锋.我所看到的台湾电视[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5).

(责编:霍昀飞(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