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6年第8期

耽美网络剧势盛原因及制作旨趣的演进

王明亚
2016年08月12日10:54 | 来源:视听
小字号

摘要:耽美网络剧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同性恋亚文化的影视表现方式,近年来在网络世界不时引起热烈关注,产生广泛的舆论影响。耽美网络剧日渐势盛,既是互联网科技迅猛发展的产物,也是受众审美情趣变迁和消费主义洪流席卷同性恋亚文化的结果;在此背景下,耽美网络剧的市场化、商业化和专业化趋势也成了必然,该类影视作品的主题基调也随着社会宽容度的增加逐渐由“灰”转“亮”,作品风格也由漫画式的“唯美”迈向“入凡”的历程。

关键词:耽美;网络剧;亚文化

近年来,耽美网络剧在中国大陆悄然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开始和同性恋等性少数群体发生关联;而另一方面,大众对耽美类的影视文学作品也展现了愈发浓厚的兴趣和接纳的态度。2016年1月,一部名为《上瘾》的耽美类网络剧开始在腾讯视频、爱奇艺等各大视频平台上线。在其开播的24小时内,便以过千万的点击量刷新了网络剧首日最高点击量的记录。相关话题在短短4天内就收获了超过10亿次的微博浏览量。此外,《类似爱情》《一屋赞客》《逆袭》《同乐会》等耽美类影视作品在网络公映后,在点击量、话题讨论热度等方面都有不俗表现。

“耽美”是日本近代文学中出现的概念。“耽”即沉溺、入迷的意思,耽美概指唯美、浪漫、沉溺于美的事物。后来,耽美一词逐渐被用来表述男性与男性之间的爱情。而这种以男同性恋情作为表现主题与审美对象的耽美影视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性、革新性、突破性已然形成一种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也给新时期中国影视文化的生长注入了新的营养液。

一、耽美网络剧势力渐盛的原因

首先,因特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网络剧种萌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技术保障。在电视史上,无线电传输图像的技术革命催生了电视剧这一影视文化载体,正好迎合了彼时刚成为新型传播媒介的电视媒体的内容制作需求;反过来,电视剧的兴盛又推动了电视传播的演进和成熟。耽美网络剧亦是乘着互联网视频技术不断成熟的东风而得以勃兴。目前,网络用户不但可以从爱奇艺、腾讯、B站等各种专业视频平台观看耽美剧,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聚合类新闻客户端(如头条新闻APP)等渠道方便地在线播放或缓存、下载耽美剧源。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后盾工具,有力地拓展着耽美剧的传播广度。

其次,受众结构和收视习惯的变化,是耽美类网络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互联网媒体日益主流化,剧烈地撼动着电视“媒介之王”的地位,并使得电视剧受众出现规模性流失。《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达4.5亿,占网民总数的比例超过70%。①喻国明教授认为,若某种媒体形式的人口覆盖率超过20%,则可以被定义为“具有主流影响的媒体”。据此,互联网平台是一种主流媒体,而其承载的网络影视作品亦成为了“具有主流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同性恋现象是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与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人的客观生存状态。据知名社会学家李银河调查,我国同性恋者在2000年时约3600万~4800万人。②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网络影视剧受众中存在着一个绝对数量很大的同性恋群体。这种收视习惯的变迁和受众结构现实,为耽美类网剧的兴起和爆红奠定了不可忽视的市场基础。

第三,消费主义洪流中的“卖腐”商机催化了耽美网络剧的制作热情。收视率向来被广告商们奉为商品品牌传播效果的指南针,唯收视率的观念在行业内根深蒂固。相似地,随着网络视频行业的发展,“视频点击率”又被视为与电视收视率地位相当的重要经济指标。《神探夏洛克》在中国互联网社区播出后,前两季收视情况平平,但随着网民对夏洛克和华生之间“基情”关系的热烈讨论,该剧第三季在优酷网开播仅半月就坐收3000万的点击量,而目前总点击量已超1.1亿。BBC电视剧财务主管本·斯蒂芬森表示,《神探夏洛克》为BBC环球公司贡献了巨额利润,③可见,网络剧“卖腐”动作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不可小觑。

然而,“一切文化实体之所以被‘消费’,是因为其内容并不是为了满足自主实践的需要,而是满足一种社会流动性的修辞、满足针对另一种文化外目标、或者干脆就只针对社会地位编码要素这种目标的需求。”④同性恋亚文化及相关的网络影视作品本应对该群体做严肃、真实的写照,其内容本该是对亚文化核心思想与态度的继承与传播,应该是对同性恋现象的理性思考,而成为一种对人类社会推进的力量。但在某种程度上,当前的耽美网络剧并没有呈现出这一群体的真实,而更多地是为了迎合受众的“腐”性审美,将受众注意力转化为直接经济利益而对同性恋亚文化进行的一种狂欢式消费。

二、耽美网络剧制作旨趣的演进

亚文化往往被主流文化排挤,被搁置于整个社会文艺表演舞台的角落。然而,在上个世纪中期思想解放浪潮的历史背景下,各种社群、不同领域内的亚文化开始涌现,这些文化与更具包容性的影视文化相结合时更易擦出耀眼的火花。可以说,影视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具有某种天然的联盟默契,像同性恋影视作品尤其是网络影视作品在早期俨然充当了耽美亚文化的代言人,为同性恋伸张正义、捍卫权利。如《东宫西宫》作为中国第一部同志电影,正是导演张元与编剧、著名作家王小波对于同性恋群体的一次声援。总体来说,早期的耽美影视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抗争姿态,传递了人类文化多元发展的合理化诉求。

近几年,耽美网络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了耽美文化中的生力军。以《他们》《男朋友》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学生原创耽美微电影,侧重于对青少年同性恋群体的生活、爱情出路的关怀,具有较强烈的人文色彩;而《我和X先生》《类似爱情》《逆袭》等新晋现象级耽美网络剧,则具有了更多商业性色彩,以“腐到底”“甜到死”“帅掉渣”等卖点成功吸引了耽美文化爱好者的鼠标,造就了一批红极一时的网络明星。网络剧《上瘾》爆红后,小说作者柴鸡蛋不失时机地推出自己的同名小说印刷版,售价不菲;《类似爱情》两部电影在网上播出后均紧跟未删减版DVD的销售。这些都表明,因特网已经变成了耽美剧的主攻市场,而该剧种的制作被蒙上了越来越浓重的消费主义色彩,追逐经济利益正成为耽美网络剧制作很重要的一个诉求。

其次,网络耽美影视作品一直突出地表现同性之爱的唯美特质,但其具象呈现已经由早期日本耽美漫画式的爱情朦胧唯美风格开始“入凡”,即趋向于更多地描绘有血有肉的生活化的美好同性爱情故事。四千多年以前古埃及人就认为男性之间的性爱行为是一种极为神圣的事情,希腊人甚至还认为男性是近乎完美的造物,是更加理想的爱情对象。耽美影视作品中展现的同性恋情感可以说是一种人类原始欲望的流露。早期耽美题材的电影《霸王别姬》《蓝宇》等侧重于挖掘人类共享爱情的权利被撕裂时的悲剧性,传达着深度的人文关怀;受特定时代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早期耽美网络剧(尤其是一批高校大学生拍摄的同性恋题材的微电影,如2012年厦门大学的《暖冬》)继承了上述同性爱情的凄美叙事路线,在表现方式上采用MV式的拍摄风格,社会生活环境都被虚化,不论是同性主角相爱还是相离,都在真空般的唯美气氛中进行。

而以《类似爱情》《一屋赞客》《上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耽美影视剧,则开始启用现实平凡生活作为剧情布景,虽然主角仍颜值颇高,但整部剧的场景已经可以和观众的日常生活实现对接。例如,在《上瘾》第一集的开头,主角白洛因看到自己的内裤被爸爸误倒进了脏水池子里,于是用根木棍挑了出来;又如,顾海羡慕白洛因写字漂亮,于是将教室里白的作文偷撕了去……这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场景赋予了作品有血有肉的现实基因,其中很多的趣事情节,都迎合了当前网络受众偏向消解深厚意义、消闲调侃式的审美特征。

第三,耽美网剧的主题导向悄然转变,从找不到出路的沉重压抑的绝望向审慎地对同性社群的命运归宿进行乐观期待转变。有研究显示,90后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比70、80后更加宽容。另外,90后更不赞同对女同性恋者的就业歧视,对男同性恋从事教师职业持更宽容的态度,且更不赞同对男同性恋行为方式进行道德谴责。⑤可以看出,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公众对同性恋群体的接纳程度亦在逐渐提升,网络舆论环境对同性恋话题的关注度和包容度的提升尤其显著。许多名人明星通过网络表达了对同性恋群体享有平等人权的支持,甚至包括央视在内的传统媒体节目和以《奇葩说》为代表的网络流行综艺节目等都表达过对消除同性恋歧视的支持。在这种舆论环境日益宽容的时代背景下,耽美网络剧的兴起也算是“顺势而为”。而其关注的主题焦点,也从呈现同性恋个体的悲惨遭际逐渐转向关注该群体在正常社会环境中的生活常态,这种常态也像异性恋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充满了爱情、生活和工作中的泪水、苦涩、笑声与小确幸。最近,台湾的耽美网络剧《同乐会》火热上映,吸引了大量人气。其将同性恋情侣、异性恋情侣等在社会生活和感情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无区别地、细致地刻画了出来,可以说该剧是新一代耽美网络剧主题风格的典型之作。

最后,耽美影视作品的拍摄和后期制作水准也在逐渐走向成熟化。网络自制剧的突出特点是低成本、低门槛和创意性。但低门槛并不意味着低品质,也不应该用低门槛作为低品质的理由。2012年由厦门大学学生拍摄的《暖冬》,在演员的选角、演技、画面质感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同时期大多数同类作品,但与《上瘾》《同乐会》等2015年的耽美网剧扛鼎之作相比,在拍摄团队规模、演员演技、取景、台词、配音等方面,却有明显的差距。这既是观影体验要求更高的受众诉求推动的结果,也是耽美网剧制作走向市场化、专业化的结果。

三、结语

耽美网络剧的精神内核,肇始于性少数群体和整个社会对特定亚文化的客观存在的意识觉醒和试图理解,它总在一定程度上映射着该种亚文化在当前时代所处的社会位置、主流文化的态度和当事群体的价值诉求。据媒体报道,“2015全国电视剧行业年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表示,专门表现同性恋内容的影视作品是在“有意冲击底线”“电视不能播什么,网络也不行”。2015年底,中广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联合发布了《电视剧内容制作通则》,将同性恋归类为“非正常的性关系”并禁止相关电视剧作。这也就意味着,今后国家广电行政部门会对耽美网络剧采用更加严格的筛选标准。这样一来,耽美网络剧的明天将会走向何方,就变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01-22.

②李银河,郑宏霞.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及影响因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6).

③Emmy Awards: Sherlock and Breaking Bad win big [EB/OL].http://www.bbc.co.uk/news/entertainment-arts-28930797,2014-08-26.

④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1.

⑤陈欢,高杨小慧,周菊燕,等.异性恋成年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5).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刘雨霏(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