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困难时期”人民日报社楼顶上的小毛驴

钱江
2016年08月19日10:47 |
小字号

来源:“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

人民日报社楼顶上碾麦子的小毛驴

这是一张很有意思的历史照片。时间,1961年6月麦收时节;地点,北京王府井大街117号人民日报社办公大楼5层楼顶;照片内容:人民日报工作人员牵着毛驴打场压麦子。

这里是中国北部城市中最繁华的商业街所在,在照片中甚至可以看到在王府井大街上行驶的无轨电车车顶,而这张照片述说的却是一段苦涩的往事。“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今日向您讲述这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人民日报社王府井大街117号旧址

1960年夏天,进入“困难时期”的第三个年头,北京王府井大街著名商店的货架上已经空空如也。人民日报食堂小库房里也没有什么积存了,食堂已经紧张到每一粒粮食都要珍惜的地步。这年春天,王府井大街两旁的杨树泛绿,报社机关要求编辑部和行政部门都抽调一些人上街,去掳杨树叶子交给食堂制做“人造肉”。

但是这只能偶一为之,到盛夏的时候,杨柳树一发芽就是老叶子,纤维很粗,即使以玉米面相伴,也难以下咽了。

人民日报社王府井大街旧址大门

眼看着报社员工体质日衰,再也难以忍受饥饿了,时任总编辑吴冷西决定,咱们要想办法自己种些粮食。此令一下,由报社行政处安排接洽。他们早就看好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北京东南城郊结合部的朝阳区双桥(现今已在闹市之中)一片电网用地。其实,那里原先是新华社的发射电讯用的发讯台,后来将一部分移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使用,电杆林立,电网密布,在地表下埋有许多电缆,所以那片土地早已圈了起来,长期闲置,是农作物禁区。由于同样急需粮食,新华社已经在那片地开办了农场。当时吴冷西总编辑兼任新华社社长,在中央电台也有领导身份,他发了指示,在电网地带办农场种粮食也就不难解决。

吴冷西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支持下,人民日报就在双桥的电网下办起了一个农场,农场有将近400亩土地(另有一说200余亩),为人民日报社近千名工作人员提供副食(注:参加过农场劳动的王东认为,当时人民日报的工作人员总数大约在700-800人左右)。

农场设场长一人,由时任人民日报行政处长的邢兆兰兼任(后由王赫接替),下设农业队,队长是人民日报派出的王东,这年他27岁,后来他成为著名摄影记者,在1984年国庆游行时拍摄了题名为《小平您好》的新闻照片。他会开汽车,来到农场自然成了拖拉机手。农场还设有副业队、养猪场、菜园、温室等,都有专人负责。

王东拍摄的《小平您好》

平时,农业队有20余人,主要是种玉米;副业队为附近的杨闸、五间房供销社加工糖和豆腐。大田生产出来的粮食是饲料粮,以当时的饲养水平,每投入4斤饲料粮可以产出1斤猪肉。

编辑部有很多人愿意来农场劳动,因为来这里每天可以补助4两粮食。按照王东回忆,在他一起的刘敬祖、杨浚,傅桂林多在菜园干活,阎德山负责积肥。

农场的重要任务是养猪,每月要育肥两头猪,都送到报社。随着规模一点点扩大,从1961年夏天以后,报社可以每月为每个职工分半斤肉,全家人就可以改善一次生活。到逢年过节时,加上配给的半斤肉,每个职工就可以得到1斤肉,在当时就相当不错了。双桥农场办了3年,大约到1964年,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粮食供应情况好转,这块地归还电台,恢复了初始状态。

如今的王东和夫人

刚刚组建双桥农场的时候,报社觉得耕地还不够,又通过联系,在京郊通县一个叫白辛庄的地方租下几十亩地,种了一茬小麦和玉米,不定期地派出人员到那里劳作。到了夏天收小麦的时候,白辛庄那边没有打谷场,也没有仓库,又怕当地农民顺手牵羊顺走了辛勤劳动的成果,时任总务科长刘致祥决定,将白辛庄收获的小麦连秆带粒全都拉回王府井大街的报社总部,就在办公大楼楼顶上打场,保证颗粒不失。

听到他的决定,行政处的大部分人反对,大家说你要把那么重的石头磙子扛上楼顶不说,大石头磙子碾起来压坏了楼顶防水层,到时候漏雨怎么办?

刘致祥说,先把大家的肚子吃饱最重要,楼顶漏了雨还可以再修。他拍板落实。

这下可热闹了,首先是组织壮劳力将几百斤重的石磙子扛上了楼顶,又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头拉磙子的毛驴,硬是牵着它走楼梯上了楼顶,总务科有位女干部冯玉珍出身农家,干过农活,就由她赶驴拉磙碾麦子。打场的时候正好起了风,将麦糠吹起,在王府井大街上洋洋洒洒落了半街的麦糠,堪称一景。

屋顶上滚石碾子的声响惊动了在编辑部办公的文艺部编辑陈志,一问,有人告诉他是毛驴上了房顶,正压麦子呢。中午大家休息,陈志悄悄地拿了相机跑上房顶,拍摄了正在压麦穗的毛驴。

陈志

当时的陈志只是一位摄影爱好者,这张照片自然没有地方发表,冲洗出来的底片剪下来夹在一本书里。几十年光阴在书边溜走,那张底片就一直静静地躺在书里。

到了20世纪90年代,当年的摄影爱好者陈志已经是著名摄影家,就在摄影记者的岗位上离休。老陈整理书籍,意外地发现了书中夹着的这张珍贵底片,马上放大,在报社办个人影展的时候拿了出来,引起一片感叹声。

陈志与方成

陈志

今天叙说这段故事,恍然如同梦境,走过北京繁华金街王府井的青年人难以想象这里曾经发生照片中记录的故事,但它确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所谓“三年困难时期”,实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留下的教训非常惨痛。讲述这段故事,更是为了记录历史,警示后人。

注:为撰写本文,先后采访了王东、阎德山、冯尧生、刘治平等前辈,靳建疆亦有贡献,谨此致谢!

(责编:刘雨霏(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