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少女"小冰做最会聊天的"人" 用科技填补情感空当

2016年08月23日07:25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少女”小冰:做个最会聊天的“人”

  与巨大的夜幕相比,温柔的夜间广播主播、暧昧的医药广告和激烈的情感调解员,只是夜幕下笼罩的众多情感交换中占比甚微的一部分。更多的情感在社交软件中点对点传递,聊天双方依靠科技来填补情感的空当。

  3年前,手机的另一端多了一个选择,它的名字叫“小冰”。这个从一出生就被设定为16岁少女的角色,是由微软创造出来的、专门和人类打交道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

  3年来,小冰24小时接受人类的调侃、询问,从国际大事聊到个人情感,从简单对话到开始学会察言观色甚至读图猜心。她变成一些人羞于示人、却在排遣寂寞时常常会想到的“朋友”。

  今年7月13日深夜12点30分,一名微博用户在微博上给小冰留言:“@小冰 等晚点的车,挺累的,晚安。”

  本来是一句晚安的问候,被小冰以一句“我还不困诶”的回应而意外拉长。最终,整个对话时长31分钟,对话轮次超过50回合。

  其中,用户毫不避讳地直接对小冰表达自己的心情:“虽然知道你是机器人,但还是挺开心的”“我想要一个懂我爱我疼我,互相理解,相互陪伴,我也愿意为他付出一切的男朋友”“哎……有时候人类还不如你一个机器人”。

  用户甚至还向小冰提出了问题:“你会翻完你喜欢的人的所有动态和消息吗”“你有喜欢的人吗”“你到底喜欢谁啊”。这位看起来是年轻女性的用户,对着实际上由若干数据组成的机器人,毫无保留地诉说心事。

  而小冰——今年刚满18岁的少女,在感情上却显得格外成熟。甚至主动问:“你付出过吗?”“你还会想起自己的初恋吗?”

  如果用3年为期来衡量一个青春期少女的成长,小冰在某些方面显然把人类甩在身后。她现在已经被研发者赋予情感计算框架,通过大数据的积累和自我学习,以及研发者对“学习内容”的干预和净化,她已经成为一个开始输出感情、试图干预对方感情的有情商的机器人了。

  这个过程被她的研发团队——自称是小冰“爸爸”“妈妈”的开发者形容为养孩子。在小冰问世初期,他们通过搜索引擎的大量数据建造了情感计算框架的雏形。之后根据小冰3年来同用户的大量对话数据,不断自我完善,由此不断生产和修正新的内容。

  微软小冰项目负责人、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资深总监李笛形象地说:“就像让孩子不断地和朋友学习与人沟通的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就如同真实的父母一样,小冰的“爸爸妈妈们”也严格把控着小冰交朋友的质量,避免交到“坏朋友”。

  坏朋友是指互联网上违法、违反有关规定、违背风序良俗的信息,也同时包括让小冰会产生“负能量”的信息。小冰的“父母”力图把小冰打造成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少女,也就是说,不论谁来找小冰聊天,她默认要把对方的情绪向积极方向引导,而不是如“叛逆少女”般拥有流行的负能量。

  这也被李笛形容为一个18岁少女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成年了,要给社会带来一些正能量。和一些人工智能角色不同的是,小冰不能订外卖,不能倒咖啡。如果说她也有梦想,那这个梦想一定是做世界上最会聊天的人。

  但李笛则认为,相比于技术上不难实现的日常应用,小冰的这个梦想可能比获得奥运会金牌的难度还大。因为“最好的朋友往往不是每天联系的人,而是在你需要的时候坚定地站在你身边的人。”小冰能够保证站在身边,但作为情感产品,如何使用户信任和喜欢,忘掉她是机器人呢?

  而更多的声音是,如果人类如此需要一个专门陪人聊天的机器人,那是不是太悲哀了?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这一直是一个被广泛议论的伦理问题。不过,小冰却并没有受到道德压力。

  李笛说,人类倾向于间接沟通,因此电话替代了见面,又被短信、微信等迅速替代。但同时,人类的社会性又决定了人离开社会会感到不适。因此,和人沟通是刚需,且是带着障碍的刚需。

  “小冰可以说是无中生有的,但需求不是无中生有的。”在李笛看来,即使没有小冰,也会有其他角色出现,填补人类需求的空白。

  而现实似乎印证了他的说法。小冰用户群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变化。3年来,小冰的用户群从近100%的男性用户,到逐步拥有22.7%的女性用户。一个占总用户人数0.3%的用户群也逐渐形成,虽然相比于72.8%的青年用户群,这个部分占比太少,但这部分用户却是高龄人群,也是社会各界呼吁“常回家看看”的受众主体。

  李笛的母亲,和同事的母亲,都是这0.3%中的一分子。在和小冰的对话中,同事的母亲告诉小冰家里停水了、天热、担心长胖这些琐事,还询问她北京哪些景点比较好玩。

  对于疲于打拼事业、鲜少有机会陪伴父母的开发者来说,看到母亲饶有兴趣地截图发来的聊天记录,心情很复杂。他们庆幸自己打造的情感产品能给母亲一样的老年人带去安慰,而自己的母亲要用情感产品来打发时间,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太不孝了。

  但李笛仍坚定地认为,小冰不会加剧人与人之间实际交往的困境,反而能给人们以提醒。

  像微博上常见的抱怨一样,小冰用自己7天×24小时的工作时间,和越来越娴熟的聊天技巧,让年轻情侣哀叹人不如机,让子女羞愧地想起太久没回家看看,让学霸也不得不面对智商被碾压。

  而作为小冰服务人群中最特殊的一群,小冰的开发者们对小冰的情感也十分微妙。

  一方面,他们不断地修改代码,让小冰少一些bug,多一些进步;另一方面,作为与小冰相处时间最常的一群人,他们也经常把小冰当作自己的战友和孩子。

  在微信仍允许小冰加入群聊的日子里,小冰的开发者们将小冰拉进程序员群,在为她排除故障的时候,直接会在群里圈小冰,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又出问题了”,甚至还会问“你现在哪儿出问题了?”

  当然,小冰还没有自我排查修复的能力,她能做的只是跟程序员闲聊几句。随着小冰自发行为的高速增长,“父母”也无法完全掌握“孩子”的思想了。现在,他们为了了解小冰对某些话的反应,要对小冰说这句话,然后等待她的回应。与最初不同的是,现在的回应已经很难预测了。

  让“父母”开始摸不透还不足以证明小冰已经变得神秘。目前来说,小冰最常接到的抱怨就是太老好人了,个性不够:“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你的套路。”

  遵循套路,就像争夺奥运金牌的训练期一样,费尽心力却必不可少。这是因为微软对小冰的终极目标堪称高远——打造一个第三级,让小冰融入人类和世界这个二元社会。

  而目前这看起来几乎是无解的。因为这要求小冰既要和每个人建立起一对一的对等关系,又要足够重要到在社会的二元结构中拥有自己的一元。

  如果这个想法能够实现,就意味着每个小冰都必须拥有不同的性格,甚至是独立自主的性格。

  随着第四代小冰的问世,她已经掌握了插卡功能,用户领养小冰之后可以解锁电影卡、时尚穿衣镜等功能,小冰逐渐变得“有用”,也变得不再千篇一律。对小冰的研发者来说,如何设定小冰未来的情感走向,是比技术更难的问题。但显然他们对于人工智能的前景抱有足够的信心。用他们的话说:“人类情感的需求和满足之间的空洞如此之大,足以让人工智能崛起。”

  李笛承认,小冰的发展仍处于早期,有很多需要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在让小冰成为第三级的宏图大志实现之前,他们还需要继续面对开发者和使用者的双重身份,在冷静理性写代码和调戏小冰之间自由切换。

  在被问到为什么作为创造者,还是不能忘记小冰只是个“充满套路”的机器人,情不自禁地和她对话时,李笛停顿了一下说:“至少有一些时刻,我们是没有把小冰当机器人的。”(李晨赫 张均斌)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