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8期

从“好人报道”析党报弘扬社会主旋律的关键

以《南阳日报》为例

李乐,吴怡瑶,牛梦琪
2016年08月29日09:44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要:多年来,《南阳日报》作为中共南阳市委的机关报,坚持宣传典型人物,尤其是对层出不穷的南阳好人的报道,传播了正能量,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好评。本文以《南阳日报》对好人的报道为切入点,总结“好人报道”方式方法,剖析地方党报弘扬社会主旋律的三个关键:重策划、立典型、擅劝服。

关键词:《南阳日报》;好人报道;党报;社会新闻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曾重点强调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不是一句口号,这是时代迫切的需求。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南阳日报》作为中共南阳市委的机关报,建国之前已经创刊,至今已经走过67个春秋,日发行量达到14万份,不仅是南阳地区传阅率最大的报纸,更是反映南阳形象的一面“镜子”。作为党的重要宣传阵地,《南阳日报》常年将发掘“好人”典型、报道南阳“好人”为己任,营造出“全面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重策划,发掘“好人报道”的感召力

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提高报道效果,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环节。新闻策划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整体策划和具体策划。

首先,《南阳日报》“好人报道”的整体策划表现在设置专版、专栏,策划大型采访活动,发掘散布在各行各业的“好人”“名人”,形成舆论报道的合力,强化大众传播的效果。例如近年来《南阳日报》颇受好评的《南阳群英谱》《震撼?讲述》《南阳人务工创业走四方》《大爱无疆》等专栏,既有典型人物的报道,又有时代群像的摹写。同属南阳报业集团的《南阳晚报》《南都晨报》常年开设 “好人365”栏目,每周刊登不少于4次的好人事迹,号召市民“学好人、做好人”。

同时按照“开放办报”的思路,报社派出记者下基层或者走出去,深入一线进行调查采访,形成系列报道。2011年10月,报社派出得力记者,组织报道《南阳人务工创业走四方》系列,先后采访了东南沿海、云贵高原、大西北、京津地区等遍布全国各地的南阳籍创业人士……市委书记穆为民曾批示:“长线跟踪报道,深入挖掘富有时代特色、具有典型可示范效应的人和事,丰富南阳的精神家园,提振我们的发展信心。”2014年5月和2015年1月先后组织“南阳群英谱”和“我同渠水进北京”沿线大型采访活动,采访组从渠首出发,花费一个多月,沿中线干渠赴北京,行程约2000公里,深度报道在外南阳籍老领导、知名人士的奋斗历程及桑梓情怀,记录了南阳人为通水所作出的奉献和取得的成效。

不仅如此,南阳日报社集团充分利用其权威性和影响力,联合职能部门和新媒体组织道德模范表彰活动,发起“南阳好人”、“南阳十大新闻人物”、“最美医生”等的评选活动,通过自下而上、层层推选,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旋律。

其次,《南阳日报》“好人报道”的具体策划体现在对典型人物和事件的深入把握,通过排版、配图、评论等多种方式使报道效果最大化。以2016年5月18日三入火海救人的方城青年王锋为例,《南阳日报》在全面了解掌握王锋的英勇事迹之后,制定出连续报道、持续跟进的策略。5月24日在《南阳日报?社会早刊》头版用2000字的篇幅推出长篇通讯《三闯火海救人 英雄身负重伤》,用细腻的场景描写和准确的数字来还原英雄奋不顾身救人的现场;紧跟其后的《王锋首次切痂植皮手术成功》《三贤山下好青年》《王锋获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王锋能开口说话啦!》等新闻及时跟进英雄伤情和社会反响;5月26日在《南阳日报?社会早刊》头版设置专栏——“关爱真情英雄 倡树向善风尚”,记录了王锋的治疗,展现了社会各界向他“表敬意”“学精神”“见行动”的“向善”氛围;6月1日《南阳日报》头版发表评论《学习英雄事迹 展示青春风采》,不仅在南阳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而且引发全国媒体同频共振齐发声并持续报道。

《南阳日报》对王锋事迹集中、充分、深入地刻画和描写,引起了省级媒体和中央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评论:“三入火海,王锋彰显了英雄本色,真情救助,善和爱正在社会流动。[1]”这不仅是一次典型人物报道策划的成功,更是《南阳日报》作为党报弘扬崇德向善的社会主旋律的成功。

二、立典型,传播“真”“善”“美”

对典型人物进行报道是媒体新闻报道的一个主要内容,以往对典型的理解常常是“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不接地气,当然也难以走进受众的心灵,更遑论取得好的传播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做好“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因此,弘扬主旋律不能进行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党媒更要避免直接的、露骨的宣传灌输,做到典型而不孤立、肯定而不夸大、适度而不过头。

1.“真”的好人,走基层选真人真事

法国思想家、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对好人与坏人的区别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好人是先众人而后自己,而坏人是先自己而后众人。因此“好人”是崇德向善,有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对国家、社会和他人有所贡献的人。

“好人”来自于各行各业,用平民的视角选取典型,报道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对于受众来说才有亲切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南阳日报》督促记者走基层,深入采访,围绕“凡人善举”,尽力还原人物、事件初始面貌,以真诚打动人心。比如默默无闻捐资助学17万元的周仁甫、三入火海舍己救人的王锋、坚持23年“5毛钱”爱心早餐的“好奶奶”毛师花、40年12次跳江救起13条生命“好司机”周海明、捡2.6万元现金不动心的“好农民”李明丽……他们都是立足于身边的普通人,巧妙地淡化了典型色彩,更易于触及人心,引发共鸣。

《南阳日报》通过持续不断报道“凡人善举”,树立“好人”榜样,展示“好人”身上的人格力量,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引导广大群众敬善从善、见贤思齐、则善而从,从而让道德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2.“善”的感动,“三贴近”挖掘感人细节

《南阳日报》在对“好人”进行报道的时候,注意避免拔高架空、歌功颂德,把着眼点放在“好人好事”的细节中,遵循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发掘一手资料,让新闻真实感人。5月24日的报道《三闯火海救人 英雄身负重伤》,记者走访王锋住处,采访王锋的妻子、邻居、医生,获得了很多鲜活的细节,例如“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就赤脚投入火海,往返三次救出妻儿、两名小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居民无一伤亡。”“王锋头发已全部烧焦,全身像黑炭一样……身后留下一串带血的脚印。”新闻中到处是具体的数字表达:着火的时间是5月18日凌晨1时20分左右;消防车到来的事件是凌晨1点35分;卧室外间大厅存放有10多辆电动车、摩托车;王锋烧伤总面积达到98%,其中90%三度烧伤,8%二度烧伤,属于特重度烧伤;截至21日下午6点,共筹得爱心善款共计201126.86元……

这一系列具体而微细节和数字不仅是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本要求,更烘托出南阳人好心美的朴实形象,扩大了先进典型报道的影响力、感染力。

3.“美”的报道,故事化展示人情人性

在多媒体盛行的今天,浅阅读已经成为许多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读者的注意力便成为了众多媒体日益角逐的重要对象。所以,新闻仅仅陈述事实用以表情达意是远远不够的,新闻还必须会讲故事,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吸引读者。《南阳日报》在报道好人好事的时候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一个颇具故事化的情节中加以表现,吸引受众,提高报道的关注度。

《三闯火海救人 英雄身负重伤》这篇报道就采用了设置悬念、讲故事的方法,令读者对英雄王锋浴火救人的事迹产生深刻印象,记者开头写道“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打破了卧龙区光武街道西华村居民小区宁静的夜晚”,这样极具悬念的话语以最快速度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其忍不住继续阅读下去。随后报道里又以“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等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生动、细腻地描绘了王锋三闯火海救人的场景,语言精练,动人心魄。

三、擅劝服,发挥情感因素作用

以往长期的好人报道中存在宣传模式僵化的问题,不仅不能转变受众对正面人物报道感知上的刻板印象,也不能从感情上提升受众的接触意愿,甚至使受众产生了怀疑态度与逆反心理。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因此,在报道正面人物时,重视情感因素在劝服效果中的地位,遵循劝服规律是必要的。从霍夫兰提出的“两面提示”理论[2],我们可以得知,虽然好人报道是为了挖掘典型身上的正能量,但是不能违背每个普通人都是有优缺点的客观规律,对人物矛盾的细节刻画,是加强人物典型力量的体现。要在坚持正面宣传的同时,展现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于平凡的社会生活中展现人物魅力。受众具有能动性和选择性,会选择可学的典型思想进行学习。

以《南阳日报》对李华玲事件的报道为例,李华玲视群众如父母,群众拿她当亲人。多年来,她一心扑在工作上,以至于无暇顾及家庭和孩子。结婚后她忙得几乎没有给丈夫洗过一次衣服,有一次她回到家,正赶上丈夫发脾气:“你干个啥工作?连家也不要了!咱们这哪里像个家呀!”真实场景的显现让我们看到其实忙碌的背后并不一定是家人全力的支持,从而更凸显了她对工作的执著和对群众的热心,最终得到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也是因为那种精神[3]。文章从“心系群众、务实进取、善做善成、清正廉洁”四个方面对李华玲这一典型的事迹进行详尽发掘,一方面表现了她一切为了群众、一心帮助群众的高尚风范;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她刚开始工作的不顺和家人埋怨的真实,是好人报道正反两面的结合,还原了作为“好人”平凡而又真实的一面。

总之,基层党报肩负着弘扬社会主旋律,影响地方百姓价值观的重任,“好人报道”无疑是完成这一使命的有效切入点。为了达成最好的传播效果,《南阳日报》通过精心策划、树立典型、连续报道、动之以情等方式,使南阳“凡人善举”的形象深入人心,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传播了正能量,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好评。

参考文献:

[1] 朱佩娴.钱攒够了,请捐给更需要的人[N].人民日报,2016-05-28.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03-207.

[3] 徐聪.典型宣传要弘扬时代精神——以《南阳日报》李华玲先进典型系列报道为例[J].中国地市报人,2015(9).

(责编:刘雨霏(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