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网民选新媒体注重内容丰富 获取新闻青睐专业门户

2016年08月30日07:05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73.2%受访者选择新媒体首要考量内容是否丰富

  近日,数据服务机构益派咨询发布了《第十四次中国新媒体接触习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近九成网民主要使用手机上网终端,移动上网已成为网民的主流上网方式。网民在选择使用新媒体时,注重新媒体承载内容的多元化和获取内容的便捷性。微信较微博的打开率更高。在想获取新闻资讯时,用户仍青睐专业的新闻门户或客户端。

  是否满足当下需求是网民选择是否安装App的首要因素

  《报告》显示,手机上网已成网民首选方式,约占九成,较去年同比增加8.2%;使用电脑终端上网的选择率为70.5%,较去年同比基本持平。而网民使用新媒体时首先考量内容的丰富多样性,选择率为73.2%。此外,获取内容的便捷性(66.6%)和内容的可读性、娱乐性(66.2%)也是网民重要的考虑因素。

  调查揭示,客户端的工具化属性特征明显,网民已经不会随意去下载安装一个App客户端,是否满足自己当下的需求成为网民安装App的首选因素。而在接触和了解一个客户端时,朋友的口碑相传成为首选渠道,选择率为69.6%。其次为“网络客户端广告”,选择率为58.3%。此外,“操作便捷”性和是否可以“一站式解决多元化的需求”也是网民选择App时重要的考虑因素。

  作为网民社交、互动、信息分享的工具化客户端,微信的使用率已达近9成,随着网民上网的移动化,86.1%的网民选择使用微信,环比增加7.3个百分点,其中一周内几乎每天登陆的用户达到84.0%。

  而微信公众号作为网民接触信息的又一子媒介,到今年8月17日已上线四周年。据蓝鲸传媒报道,截至2016年1月,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有超过1000万个公号,每天带来的用户访问次数超过30亿。这相当于6亿多中国手机网民平均每人每天都要访问微信公众平台5次。随着用户规模的拓展、产品功能的丰富,微信朋友圈也从基于熟人的社交平台延展至弱关系社交,在产品内部形成多个相互平行、自成体系的圈子。

  较微信相比,微博作为碎片化信息分享的客户端,在网民使用率及使用频率上均相较偏低。《报告》显示41.1%的网民选择使用微博,其中几乎每天登陆的用户比例为43.4%。

  作为信息传播和公众话题讨论的主要平台,微博的媒体属性依旧明显。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微博用户规模为2.42亿,逐渐回升,使用率为34%,与2015年底相比略有上涨。微博在经历了行业调整后,发展策略转换为垂直化内容生态建设,打造垂直化的兴趣社区,兼具媒体和社区属性。

  获取新闻资讯 用户仍青睐专业的新闻门户或客户端

  在收看视频的用户习惯中,电视台的热播剧及节目仍然是首选收看内容。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14亿,较2015年底增加1000万;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 72.4%,较2015年底略有下降。

  从2016年上半年开始,主流视频网站积极与各娱乐行业合作,打通相关产业链,打造娱乐生态系统。网络视频行业在设备上呈现出多屏趋势,手机端与智能电视多点发力。网络视频用户不断向手机端迁移。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85.7%的视频用户分布在手机端,手机端用户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整体,主流视频网站移动端的流量占整体流量的 70%左右。

  在新闻的获取习惯中,移动端已经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最主要渠道,而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信息膨胀和碎片化,则加速了网络用户对于个性化、垂直化新闻资讯的需求。获取热点新闻时,用户仍然青睐专业的新闻门户或客户端。《报告》数据表明,71.0%的用户习惯浏览新闻门户网站或客户端的热点新闻,56.3%的用户习惯在专业的新闻门户网站或客户端搜索感兴趣的新闻。此外,4成以上的用户习惯浏览搜索引擎导航推荐新闻和在微博或微信关注新闻媒体账号进行获取。

  同时,移动互联网促进了网络新闻“算法分发”模式的发展。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分析,相比于纸媒和PC门户时代的“编辑分发”模式,“算法分发”利用数据技术,筛选用户感兴趣的新闻资讯,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的分发效率。不过目前阶段,“算法分发”所实现的精准化仍较为初级,在内容质量、话题广泛性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因此,目前在专业化、垂直化的网络新闻资讯领域,“编辑分发”模式仍占有一席之地。(王琛莹)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