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央视《经济半小时》摄像李慧:“铁打的”二十年

2016年09月07日14:17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20年“铁打的”摄像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开播已经20多年,目前在栏目工作超过15年的一共有11个人,其中有7位是摄像。“铁打的‘摄像’,流水的‘主持’”,这就是《经济半小时》栏目摄像团队状态的真实写照。

作为在摄像岗位上工作了20年的老员工,《经济半小时》栏目主编、摄像组组长李慧有着丰富的拍摄历练。

好坏一秒之差

对于电视节目来说,新闻现场不像影视剧可以摆拍,新闻事件是随时发生的,拍摄时需要摄像记者有较强的现场抓拍意识。“新闻现场是不可逆的,在拍摄时好坏往往是一秒之差。”李慧说,“你的现场抓拍意识不强,在关键场景出现的瞬间没有用镜头准确地捕捉到,就无法再还原拍摄了。”

在拍摄《我也想快乐成长》时,要对姐姐清雅进行单独采访,当时,清雅年幼的妹妹正在她身后玩耍。通常情况下,对一个涉及主体人物的采访,会对不相关的人员进行清场,但李慧凭着多年的拍摄直觉,认为妹妹在现场并不影响拍摄,因此就没有将妹妹领走。在采访过程中,清雅讲到家里的遭遇忍不住伤心落泪,当时正在玩耍的妹妹马上跑过来用小手拍着姐姐的胳膊安慰姐姐,并用疑惑的眼神不解地凝望着姐姐。这突然出现的场景使这个单一的采访画面变得立体、生动,道出了姐妹之间纯朴自然的美好感情。

摄像现场的经验与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这需要长期的积累。李慧认为:“好摄像一定要能先一步于记者发现有意义的现场,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把新闻事件场景中生动、鲜活的语言、动作、表情记录下来。”

细节充满力量

在节目中,细节就如同一个杠杆的支点,会让节目更有力量和趣味。对电视调查类节目来说,细节在不经意间发生,是不可预设的,很多重要的细节掩藏在现象的背后。作为摄像,必须要集中精力去观察、捕捉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作、表情和语言。

拍摄《找水》时,虽然已经拍了不少素材,但是当李慧看到一群小孩在一个土坡上争着喝水时,还是下意识地打开了摄像机。就在这时,一个没有抢到水喝的小女孩转身向奶奶求助:“奶奶,我要喝水。”在小女孩转身时,李慧就有了小女孩要说话的预判,及时将镜头推近,清晰地抓拍下了这个声音细节,通过这个细节准确生动地传递出迫在眉睫的吃水危机,把生活在这块连年干旱土地上人们的诉求表达得非常有力。

李慧说:“当那个小女孩回头的时候我就意识到她可能要说些什么,于是快速平稳地把镜头推向小女孩和她的奶奶,非常幸运地抓到了这个瞬间。”

不拘一格构建影像

对于节目拍摄的要求,李慧并没有觉得只要将事情讲清楚就可以了,他在拍摄时会借鉴一些纪录片或影视剧的拍摄手法,让节目中的影像表达充满力量和韵味。

纪录片《跨国并购》用国际化、多维度的视角解读跨国并购的经典案例,在拍摄第二集《美丽的诱惑》时,有一段是讲述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失败的故事,如何用镜头来表达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时的迷茫和彷徨,正确解读企业家们跨国并购的心路历程,对李慧来说还是蛮头痛的。拍摄结束的一个午后,大雨滂沱,TCL总部外电闪雷鸣,李慧坐在车里,突然有了灵感——借雨势完成难得的影像构建。“当风霜雪雨不期而至的时候,你一定要去想它和片子的关系,内容、情绪、生活的节奏是否会因这些习以为常的自然景象而变得生动和不可思议。”他马上让司机掉转车头,正对着前方大大的TCL标志,画面中随着雨刷的滑动TCL标志若隐若现,这样的一种画面组合把当年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时不定、不安、纠结、复杂的情绪很好地诠释出来。

一帧帧的画面,织就了李慧20年的摄像人生,如今尽管他出现在釆访一线的频次少了,但只要有机会,他还是会把一份拍摄的责任书写在流动的影像中,告诉自己:这份职业是他的最爱。(记者 常湘萍)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