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6年第9期

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作品生产的创新形态构建

崔柳
2016年09月09日14:05 | 来源:视听
小字号

摘要:新的传播格局下,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后起之秀的新媒体,以往信息发布与接收的格局改变了,受众的媒介素养日益提升,受众对于新闻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获取更多的“注意力经济”?作为媒体主打产品的新闻作品,构建更符合受众要求的形态,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新媒体对于传播格局的影响以及创新形态作品生产面临挑战的基础上,对新闻作品生产给出相关建议,如新闻报道方式多样化、叙事方式亲民化,有利于生产出更受受众喜爱的好作品。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创新;作品生产

在科技的推动下,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从微博、微信到新闻客户端,信息发布的渠道日益多元,新兴媒体以其快捷、多媒体等特点获得优势。在技术的支撑下,新闻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日益多元,吸引了越来越多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关注。对于媒体而言,要想获取更多的“注意力经济”,新闻作品生产的与时俱进是其开拓“蓝海”的重要手段。

一、新媒体对于新闻传播格局的影响

1.信息接收多元化,表现形式个性化。当前VR(虚拟现实)已经成为一个热词,将之与新闻相结合,能够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尽管目前用户数量较少,但从一个侧面证实,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科技产品问世,以增加受众的新闻体验获得感。手机也已经成为了信息接收获取终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十二五”中国互联网发展十大亮点》显示,“十二五”期间,手机超越电脑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同比增长86.8%,使用手机上网比率相比PC多20.5%。数据显示,2014年年底至2015年上半年,用户通过手机新闻客户端和微信等渠道获取新闻的比例有所增加,手机新闻客户端仍然是手机网民新闻获取的第一渠道,占比36.6%。①在手机新闻客户端的社交功能中,个性化、订制化功能最受用户欢迎。其中,自定义频道的使用率达60.7%,个性化推荐的使用率为51.2%,评论及跟帖的使用率是44.6%。不难看出,受众对于阅读的个性化需求旺盛。几乎每个主流新闻媒体都推出了自己的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其中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还具备功能定制、参与体验等功能。在表现形式方面,从短平快的传播方式到视听结合等,都有所涉及,新闻传播格局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2.受众新闻消费肤浅浮躁特征明显。从传统的读报、看电视获取信息,到现在的移动终端及时接收,受众固定的阅读习惯几乎被颠覆,阅读的时间和地点碎片化趋势明显。从内容长度来看,百余字的短平快新闻获取率较高;不求深度,只求大概;不问过程,只重结果。这与网络时代浮躁的阅读心态高度契合。对于大部分受众而言,新闻更像是一种快速消费品。从阅读目的来看,受众打发时间的心态比较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对于新闻产品的质量要求不高。2015年度的APP排行榜数据显示,在资讯平台中,腾讯新闻、网易新闻和今日头条位列手机新闻客户端前三,这些平台有个共同的特点——只做新闻的搬运工,通过精准分析受众的需求进行新闻推送,这也符合受众对新闻二次选择消费的“懒惰”阅读心理。在前十的榜单中,传统媒体难觅踪影。

3.传统媒体传播格局新媒体化。新媒体来势汹汹,让传统媒体感受到了阵阵寒意,他们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开始自己的媒介融合之路。报纸、广播、电视等,依靠传统优势,将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进行深度融合,产生一种内容多元、兼收并蓄并试图给自己贴上个性标签的媒介传播形态,让受众获得更及时、立体的新闻产品及相关体验。对于绝大部分传统媒体来说,两微一端几乎成了媒介融合之路的标配。从媒介层级来看,实力雄厚的国家级和部分省级媒体媒介融合转型之路比较成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产品,如央视新闻客户端、澎湃新闻客户端等。但地市一级的新媒体之路,更多的是形式大于内容,优秀的新闻作品生产机制还未完全成型。

二、创新形态作品生产面临的挑战

1.新闻生产方式的适应性变革。传统的新闻作品生产依托某一固定类型的媒体,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组织构架和采编流程,流水作业的痕迹比较明显,如传统的电视新闻制作就按照采访拍摄、后期配音录制等程序按部就班完成。这种固定的制作模式跟媒介融合语境下的“融合新闻”容易发生冲突,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作品生产是一种“中央厨房”式的全新流程和机制,如2015年两会,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2014,也是蛮拼的》,以图表的形式把俞正声2014年的工作线路图表现得一目了然,摒弃以文字为主的传统做法,让受众看得更清晰。跨媒介的团队合作则是合作的基本模式,将一线记者、后期编辑、技术人员、推广人员等不同工种的人员组合成团队,对新闻内容的编辑和推送进行优化重组,带给受众不一样的新闻作品体验。

2.受众窄化,参与程度高。在多种媒介的竞争格局中,受众窄化细化是必然结局。从受众的阅读新闻行为方式分析,碎片化阅读片段理解是大趋势。部分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在新闻标题制作方面,衍生出一种新的微信体,即通过诸如制造悬念、说话说一半等方式吸引受众点击新闻。媒介的新闻传播也从之前的泛传播过渡到现在的精准传播,甚至还能根据目标受众的需要“量身定制”信息。但其中存在的一个悖论是,媒体到底是一味“迎合”受众的需要还是努力培养受众良好的新闻阅读习惯,而后者耗时且难度大,短时间内还难以看到效果,所以当前媒介迎合受众新闻阅读习惯的趋势比较明显,所以不少媒体出现了标题党,制造噱头。从新闻阅读状态来看,全心全意看新闻、消化理解新闻的人所占比例较少,受众一般都是在闲暇时间或者是利用碎片时间“顺便”阅读新闻,这也导致肤浅娱乐类新闻更受欢迎,而深度类新闻作品的生存空间则被压缩,当前不少报纸都取消了深度采访部门,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受众在消化新闻方面的惰性。在媒介参与方面,受众一改过去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靶子”地位,对媒体提供的各种新闻作品,以跟帖、转发、评论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媒体“议程设置”功能,不再居于绝对强势地位。

3.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优质稀缺的新闻内容严重匮乏的语境下,媒介的新闻作品生产的竞争领域从内容扩展到形式,多样化的新闻表达方式符合受众“喜新厌旧”的求异心理。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传播技术等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广泛运用,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媒介之间的个性化因素变得越来越难实现。在技术的支撑下,媒介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如当前各种新闻APP几乎都容纳了文字、图表、视听等方式,在受众中的接纳程度也越来越高。从网络新闻的超链接到受众跟帖、留言、评论、转发等互动版块,新闻内容的双向传播特征明显,甚至有时候受众的力量可以改变新闻的“风向”,这一过程的实现都有技术的踪影。技术的参与缩小了媒体之间的区分度,如当前流行的电视新闻直播活动,几乎都在自己的官网开辟了专门区域或同步直播,或提供额外信息作为信息补充,同时还有自己的微博、微信等提供各种辅料,不同的新闻素材在不同的领域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

三、创新形态媒介新闻作品的生产方式构建

1.新闻报道方式多样化。在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碎片化时间阅读是众多受众的“无奈”选择。受众多元决定了新闻接受方式的多元,进而也要求在报道方式上“迎合”其阅读特点。在媒介融合已经得到相当普及的大格局中,做到这一点的难度也在日益降低。以传统纸媒为例,其新闻客户端可以做到即时信息的传播,而纸质版可以投入一定的人财物进行更翔实的采访,从而做出更全面、深刻的新闻报道。如南方周末2015年的深度报道“江西南昌高考替考案”,卧底记者在掌握相关证据链之后,第一时间通过新闻客户端推送相关新闻,在当时无论是其话题量还是传播量,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网络即时传播+后续深度系列报道+评论跟进(互动)”在当前是报道方式组合的标配。在网络传播模式中,将复杂内容简单化呈现,符合受众即时接收信息的特点。这也最考验传播者的智慧。如在2016年的两会中,人民日报网站推出“书话两会”的栏目,以章回体形式评述国是,让受众感到耳目一新。

2.新闻叙事方式下移亲民化。在传受者的关系演变中,新媒体时代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受众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并通过制造草根舆论场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的走向,同时随着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普通受众有意或者无意参与新闻传播的意识在增强,如在突发事件中,普通公众有机会成为新闻叙事的主体叙述者。他们利用手机平台,以微博、微信为传播手段,快速传递最新消息,他们的信息源为一定的媒体所采用。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把叙事角度分为“零聚焦叙事”“有限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零聚焦指的是全知全能角度叙事,叙述者无所不知;有限聚焦是以故事中某个特定人物的视角进行叙事;外聚焦是指客观呈现、行为主义式的叙事。以往媒体叙述一般都采用一种无所不知的全知全能的视角,受众只能被动接受。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叙述视角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受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发布信息、表达意见,新闻也因为参与者的多元而呈现出多样化。

3.媒介精准定位下的个性表达。不管是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还是后期之秀的新闻客户端、网站等,每种媒体的新闻作品都先天具备自己独具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但在新媒体时代,其作品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容易“撞衫”,要在受众心目中形成品牌化印象,就要求作品表现要差异化、个性化,同时注重新闻作品的渠道推广。以电视媒体新闻作品为例,湖南卫视每年春节推出的直播系列经过若干年的运作,已经形成品牌效应。2016年直播惹巴拉,从风光的展示到非遗文化的呈现,在拍摄方式上辅以摇臂拍摄、航拍等手段,视觉上极具冲击力;在内容呈现方面,个性化的出镜,精心设计的场景,在加上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让受众印象极其深刻。在新闻的推广方面,与当地门户网红网合作,开设专栏,同时还在自己的官网、官微等开设专区,营造了极好的话题效应,既满足了春节期间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到了新闻扶贫。这种渠道与内容并举的新闻直播策划,大大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效果,释放了新闻作品的活力。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中商情报网

www.askci.com/news/chanye/2015/09/11/112840gfux_2.shtml

参考文献:

1.胡正荣,赵树清,马建宇.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省级地面频道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晓斌,欧阳照.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叙事中叙述的创新[J].青年记者,2013(35).

3.王宗敏.试论融合新闻的传播创新[D].广西大学,2012.

4.陈益群.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形式的挑战[J].今传媒:学术版,2014(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福建省新闻理论研究立项课题“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作品生产的创新形态构建”(课题编号:2016B2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师范学院中文系) 

(责编:刘雨霏(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