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胆大心细+"利器"出鞘 网媒记者再打陇原报道攻坚战

2016年09月22日09:34 |
小字号

来源:“网络传播杂志”微信公众号

在甘肃这片祖国西北的热土上,到处都是红色的记忆、红色的烙印。重走长征路,不忘先辈情。“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进行到第五站,网络媒体对甘肃大地的采访正在火热进行。

网媒记者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参观

观察仔细视角独特

故地频现发展新貌

80年前,八路军兰州办事处输送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和抗战前线,转运苏联援华物资;在沈家岭战役的激烈战斗中,多少革命先烈壮烈牺牲……80年后,当年的战场故地早已硝烟散尽,这片大地已经迎来新的朝阳。老区人民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正一步步迈向小康。

网媒记者在兰州市七里河区魏岭乡沈家岭村与村民交谈

网媒记者用笔尖、影像展示着红色故地的新变化。“重走长征路”和“扶贫”是本次采访的两条主线,一路走来,各媒体精心策划,多角度、灵活的报道方式让各种作品精彩呈现。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到会宁红军会师楼,从年逾古稀的经历过沈家岭战役的老人到会宁韩家集镇精准扶贫对象的憨厚大叔,都被网媒记者的视野所捕捉。

网媒记者在兰州沈家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访

千龙网记者马文娟在第一天采访沈家岭村的时候,注意到一家挂有“科技示范户”的院子,这原本是一户低收入家庭,他们过去种植小麦,因收益低而改种经济作物,如今家庭经济状况大为改观,还成了村里的科技示范标杆。马文娟说,采访需要观察细节,留心一切点滴。若没有一开始的细心发现,就会错过这一鲜活的扶贫案例。

网媒记者行走在会宁会师桥

会宁会师桥有多少米?红军走了多少步?中国军网的毛志文更关注与军人有关的细节,她的作品《涨知识:红军长征“甘肃时间”》以背景资料将这些细节一一展现,呈现出中国军网的独特角度。

会宁韩家集镇精准扶贫对象王海在家中接受网媒记者采访

中国青年网的孙钊注意到了会宁韩家集镇精准扶贫对象王海家的监控设备。据王海介绍,有了监控设备后,生产效率提高了不少。原先作为贫困户的王海一家,如今借助高端设备养鸡、养鸭,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细节的观察不仅丰富了孙钊的报道内容,也更全面地展示了当地扶贫的可喜成果。

沈家岭村红色教育基地的红色文化长廊中,习仲勋的一幅画像让中国干部学习网的张倩楠如获至宝。她重走长征故地的首要任务就是搜集老一辈革命家的生平事迹,多角度捕捉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这对发挥党校特色、教育新一代党员干部意义匪浅。

“利器”出鞘新意尽显

震撼视觉场景还原

正在安静工作的VR全景相机

除了胆大心细,网媒记者的“利器”一出鞘,甘肃新长征报道更显新意。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会宁会师塔、照片陈列室、屋外墙角、扶贫现场,总会有一台黑色的VR全景相机静静伫立。它的主人是光明网记者孙鹏宇,一个腼腆而不善言辞的80后小伙子。他告诉传播君,VR适合360度展现场景,更能重现当年红军长征的一些场景,让网友身临其境。

VR全景相机

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刘珂君总是手拿VR设备,选择安静的地方边走边播报。她说,VR全景视频和图片的拍摄,适合某些场景的还原和宏大场面的呈现,“比文字和传统图片更有表现力,特别适合表现当年红军走过的旧址。”

手持VR设备工作的网媒记者

随着“嗡嗡”的轰鸣,在会宁红军会师楼,一架航拍无人机闪亮登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安文剑熟练地操作着无人机升空、下降,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无人机特别适合拍大场面,可以空中鸟瞰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安文剑说,在报道甘肃新农村建设成就时,在田地平整的地方,也可以使用无人机进行报道,增加鸟瞰角度。

航拍无人机闪亮登场

在会宁红军会师楼,南方网记者张琳使用手持云台相机一路细致地记录着,据介绍,它的特点是携带方便、稳定性好,拍出的视频经过后期剪辑可以呈现出“大片”般的视觉效果。

记者使用手持云台相机进行拍摄

通过采访,网媒记者观察到,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当地贫穷逐渐褪去,落后的故地如今欣欣向荣,枯木变层林、沙石变柏油,而如今的这一切正是革命先烈的热血铸就的。在新的时代,网媒记者拿起了手中的采访“利器”全方位报道革命老区的快速发展和全新面貌,向革命先辈致敬,征程永远在前方,长征精神牢记心。

(责编:刘雨霏(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