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网络用语是纸媒的责任和担当
时代的发展和传播媒介的进步,不断催生新的语言风格与形式。幽默活泼、让人耳目一新的网络语言频频见诸报端,让向来严肃庄重的纸媒传递出“与时俱进”的气息。但值得注意的是,“逼格”“蛋疼”“然并卵”“屌丝”等不雅网络语言泛滥成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入侵”传统纸媒。为博人眼球,不少市场类报刊甚至肆无忌惮地使用网络低俗语言作标题,例如《萌萌哒球童,足联派来的逗比?》《四川“蛋疼”车祸 4万枚鸡蛋碎了一地》,类似的“标题党”深谙“新闻卖点”与“网络热点”,看似出奇制胜地迎合着受众猎奇求异的心理。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新媒体时代,纸媒中融入网络语言所特有的活泼幽默等优点,以适应这个时代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本无可非议。网络语言的诞生、扩散,乃至渗透到传统纸媒中,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遗憾的是,不少粗鄙化的网络低俗语言由线上发展到线下,以裂变式的传播扩散到纸媒中。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2015年发布的网络低俗粗鄙语言的报告显示,“尼玛”“屌丝”“逗比”位列前三,“砖家”“叫兽”“你妹”等也榜上有名。当这些词汇“倒灌”,虽然短时间内能为纸媒谋取利益,但本质上是哗众取宠、急功近利的思维在作祟,也是缺乏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的体现。长此以往,必将削弱纸媒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有学者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言是一个生态系统,会受到外物的污染。而网络语言是现代汉语最严重的“污染源”。我认为,网络语言“入侵”传统纸媒,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新媒体对纸媒的冲击。我国大部分纸媒是自负盈亏的,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部分纸媒不得不紧跟潮流,借力新潮、个性的网络低俗语言来吸引受众,从而扩大发行量。这势必导致纸媒着力追求形式上的新奇,逐渐忽视报道深度和内容质量。
另一方面,关乎这个社会与时代的文化精神。美国媒体文化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其结果是我们将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规范、庸俗化的网络语言挑战着这个社会原本固有的文化观念,给人们带来“纵情的话语狂欢”。
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光明日报》对网络语言的态度非常鲜明:有取舍、有担当、不迎合。自从1949年创刊以来,《光明日报》就保持独立思考的媒介态势,团结广大知识分子,突出文化特色。在网络语言风靡的今天,《光明日报》始终以高度的理性,把握好使用网络语言的尺度。对于符合时代特征、能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网络语言要发扬,例如《成都出台最给力人才新政》《为美德点赞 向模范学习》,这里的“给力”“点赞”就用得恰到好处。对于庸俗的网络语言,一律拒之门外。
此外,《光明日报》还高度关注和思考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曾刊登《网络语言“热”背后的“冷”思考》《网络语言盛行:“新意迭出”还是“汉语危机”?》等文章,对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和规范进行深度剖析。2015年8月15日,《光明日报》以《规范网络用语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为题,整版刊登“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专题座谈会发言摘登。
强大的流行力量往往会让集体失语,而语言规范的步伐相对滞后。媒体是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言人,纸媒更是以其“白纸黑字”的庄重感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坚守社会责任,传承语言文化,将违背社会道德的网络低俗语言拒之门外,促进我们的母语向健康、规范、高雅的方向发展,积极传播核心价值观,是纸媒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郑晋鸣 光明日报江苏记者站站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