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正面报道不应忽视负面效应 当心假大空及导向错误

苏云丽
2016年10月11日13:33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正面报道不应忽视负面效应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新闻宣传的基本要求之一。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些正面报道表面看来主题鲜明很有新闻价值,却经不起仔细推敲,显得假大空,甚至导向错误,不但没有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作用,反而带来不良影响,这类正面报道出现负面效应的现象严重地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声誉与公信力。

  负面效应表现及危害

  程式化的会议报道。会议新闻“滥、长、空”,“模式化”“八股化”“材料化”。不管会议大小,也不管会议内容,开头必是某某会议在某宾馆“隆重召开”,然后又必是一大串出席人员的座次排列,接着是谁主持会议,谁作“重要讲话”。第一段是“强调”,第二段是“指出”,第三段是“特别强调”,末尾一段是“最后指出”。“官气”十足,文风“八股”,空话连篇,“面孔”呆板,缺乏新意,与群众信息需求差距太远。这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表现,是从业人员思想懒惰、行为懒惰的表现。

  无限拔高的典型报道。通过典型报道以塑造典型人物来影响和指导社会舆论,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成功经验。但是,我们多年来习惯于沿用几十年前单一的价值观(大公无私、先人后己、舍己为人、一好百好等)去评价和宣传人物,习惯沿用一些几十年前的老观念和宣传套路,过度拔高、削足适履,誉人过度,强化优点,弱化缺点,恨不能把周围所有人的优点都加到典型一个人身上,使得原本很鲜活的人物和事例变得干巴虚假,缺乏自我价值和个性特征,缺乏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形成的正面报道典型都是“高大全”、不食人间烟火,完美得让人怀疑,可敬不可亲、可爱不可学。

  远离民生的成就报道。表现在具体的报道上,必然存在“虚”“大”“空”“全”“远”。“虚”,报道的事情不具体,看不见摸不着;“大”,报道的内容大而无当,不善于以小见大,没有细节,没有人物;“空”,说大道理,空洞无物;“全”,面面俱到,没有特色;“远”,远离社会实际,远离百姓生活。缺乏贴近性,引不起受众的共鸣。

  隐性信息的负面效应。对于新闻报道中隐含的一些可能产生负面传播效果的信息,由于记者的水平有限、能力有限,只看到了事实有利于其主观传播目的的一面,却忽视了与其传播目的背离的一面,往往不易识别和把握。有的新闻报道本身的宣传目的达到了,但却对其他方面的主题产生了负面效应。比如前些年的一家三个孩子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的新闻,却忽视了计划生育政策这个大前提。凡事有利就有弊,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大地放大其正面效应,减少或规避负面效应。

  “顾此失彼”的经验报道。有些报道,为了突出现任取得的成绩,就把过去的工作说得一塌糊涂;为了说明某人的思想工作做得好,就把他的帮扶对象说得一无是处;为了突出先进扶危济困,爱心助贫,就把周围人群的冷漠和政府部门的官僚习气过度渲染……这些文章的作者都犯了政治敏感性不强和“顾此失彼”的毛病,不但使报道本应起到的积极作用大大削弱,而且还引起了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防范及减少负面效应之对策

  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首要体现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上,要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新闻记者采写的每篇报道,都要想到它是否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是否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稳定的大局,是否有利于改进和推动工作,是否代表了当今社会的主流和本质。绝对不能凭个人好恶,想报道什么就报道什么,为片面追求稿件的“轰动效应”、追求卖点、吸引眼球,而忘记了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

  不遗余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更是正面报道获得正面效果的前提。那些过度拔高的新闻,强扭角度的新闻,部分失真、隐性失实的新闻都会给正面报道带来不好的影响。记者作风要扎实,采访要深入,思考要理性。不仅追求新闻细节真实,更要追求整体真实。记得一家媒体曾经刊登过一篇报道,内容为一名10岁女孩不慎掉入高速公路边的深水沟中,路过的一位市领导立即指挥在场人员停车救人,经过紧急打捞,女孩被救出送往医院抢救。报道声情并茂,十分感人。这篇题为《市委书记急救落水女童》的文章刊出后却引来了一片指责之声,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问题出在文章的某些情节有悖真实。真正下河救人的是和市委书记一起检查工作的3名部门领导和1名村民,书记只是在岸上指挥救人,并没有亲自下水救人。而记者采写的这篇文章,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都把市委书记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浓墨重彩地加以渲染,文章的倾向性、目的性十分明显。无怪乎文章一出,读者哗然,在互联网上遭到“炮轰”,被网友称作“马屁新闻”。

  坚持“改文风”。学会使用群众语言。坚决摒弃文件语言、材料语言、书面语言,提倡“短、实、新”,反对“长、空、假”。精简稿件文字,压缩新闻时长,借中央“八项规定”的东风,大幅度压缩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数量、字数和时长。不采用无用冗长的同期声内容,删除游离于新闻主题之外的无用信息。淡化灌输、淡化说教、淡化官气,以鲜活的题材、清新的文字和生动的画面。把党委政府的政策通俗化、具体化,让群众听得明明白白,增强正面宣传的亲和力、感染力。

  正面报道要创新方式创新视角。无论是典型报道、时政报道,还是成就报道、主题报道、政策报道,都要有人物、有故事、有思想、有细节,以人为本。在内容、形式、手法上力求创新、求变,使报道有声有色,出新出彩。要注意发掘新闻题材中生动的故事和情节,用情境、事件代替直白的说教、枯燥的说理,提高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之更贴近、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

  (作者单位系山西广播电视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