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内容付费花样多还得质量优秀 靠噱头博眼球难长久

2016年10月13日07:39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内容付费花样多 长久不能靠噱头

  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发红包看答案的“值乎”上一阶段大火了一把。互联网公司在内容付费上的尝试远不止于此,可谓花样频出。内容付费成为趋势,但不能靠炒作昙花一现,有好内容本身才能不愁盈利。

  硕士研究生二年级的小杨订阅了“得到”上的一个专栏,8个多月里每天几乎第一时间阅读更新。“现在信息过剩,筛选、试错成本太高。这些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大牛,他们筛选过的内容应该不会差。有些觉得‘你那么牛,你说什么都对’的膜拜心理。”小杨说。此外还有针对特定人群推出的内容付费。比如,课程直播APP“混沌研习社”专门针对互联网领域从业人员,称要打造一所线上“互联网大学”,找来洛可可设计创始人、脉脉创始人、高榕资本合伙人等互联网领军人物讲课,视频放在APP上,社员花钱观看,一年600元可收看22场课程,每期视频有100多分钟。已有5万社员,观看数量最多的视频有6万人观看。

  今年被认为是内容付费元年。5月,果壳网旗下微信公众号上线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花1块钱“偷听”名人回答网友提问,提问本身也能赚钱,一度刷爆朋友圈,估值超过1亿美元。问答社区知乎4月推出“值乎”,5月再推出付费语音问答“知乎Live”。米未传媒在音频平台喜马拉雅FM推出一款教人“好好说话”的音频课程,上线当天,销售额就冲破了500万元;甚至连微信也在内测“付费订阅”的功能……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在视频网站上购买会员、在微信公众号上打赏作者……33.8%的新媒体用户已经产生过对新媒体内容的付费行为,15.6%的用户有进行付费的意愿但是还没有付费行为。

  但要想让消费者持续付费还得靠优质的内容,靠噱头博眼球不能长久。向名人王思聪提问“有啥买不起”能引来万余人“偷听”,严肃性知识问答却少人问津,贩卖“八卦”火过知识变现,被认为是分答降温的主要原因。

  “愿意花钱订阅,是因为这些人的内容能力,他们在各自领域的长年积累。可其实内容有些参差不齐,并不是每一期都精彩,平台的包装成分很重,明年不一定会续订了。”一位订阅者如此表示。(董禹含)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