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微信公众号刷量是作茧自缚
《封神演义》里,有只大妖孔宣,绝技是五色神光,无物不刷,打得无所不能的姜太公高挂免战牌。
比起孔宣来,现实社会里的人们也不遑多让:有给明星刷票的,有给网店刷单的,有给网约车刷补贴的……现在有了更厉害的,给微信公众号刷阅读量。据新华社报道,50%的微信公众号有刷量之嫌,不少公众号“10万+”阅读量“有鬼”,一些“大V”号实际阅读量可能只有几百。
也就是说,我们平日里津津乐道甚至顶礼膜拜的那些“10万+”“大V”号,很有可能是花钱刷出来的!一个好好的社交平台怎么就成了这个“鬼样子”?吃瓜群众表示很愤怒。
分析一下微信公众号的“生态”,出现这种状况也不难理解。首先是太多。据第三方统计,目前微信公众号已超过2000万个,平均下来,全国每70人就有一个——不开个公众号,你都不好意思在公共场合玩手机。其次是太滥。庞大的基数导致的恶果是,在任何一个行业,公众号都处于严重“过载”状态,想要脱颖而出,请回忆一下国庆黄金周期间各条主要高速公路的壮观景象,那就是“过载”公众号的写照。更重要的是为利。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微信公众号的“江湖”里,“10万+”是标杆,到了这个量,才有拉广告、找投资的资格和底气。有了“买卖”,就有了“杀害”,刷量的灰色产业链应运而生。
接下来,就是一场“劣币驱逐良币”,或者说“逼上梁山”的戏码:兄弟,刷吗?不刷!你不刷,有人刷。可能一开始老老实实做公众号的人,被裹挟着随了大流,和光同尘,大家一起“喜刷刷”,让整个圈子看起来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结果是,坑了广告主——为一个刷出来的公众号白白掏了几十万;骗了小粉丝——深夜起床为一个骗子点了赞;吹了大泡沫——某些刷起来的公众号动辄估值数百上千万元。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泡沫也总会破,一个小小的“意外”——刷量工具的失效,就把这些“有鬼”的公众号打回了原形。其实也不是意外,刷阅读量这种行径,本身就是作茧自缚。
由于微信公众号门槛低、成本小,不少人将之视为商业项目,这本无可厚非,但即使是一门生意,也有其规律:一靠产品,二靠诚信,之后才是营销手段。如果像某些公众号那样,没有内容产出,仅靠刷量营销,无疑是本末倒置。而无数的事实更证明:欺骗,是商业世界的癌症,是饮鸩止渴之举。
对于微信平台而言,如何通过更加透明的机制设置,让第三方机构监督用户的分布、访问时间等真实数据,而不是仅通过阅读量和点赞量来评价,恐怕是遏制刷量闹剧上演的关键。
对于身处闹剧之中的那些人来说,在享受泡沫带来的虚假繁荣时,恐怕也得考虑清楚,泡沫破灭之后,路在何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