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为北渡金沙江打开通路 红军战士杨清峰累得口吐鲜血(图)
泸定桥(资料图)
本网记者 宋芳科
无论是教科书,还是红色电影,两万五千里长征经典战役飞夺泸定桥中,红军战士面对滔滔江水顶着枪林弹雨,徒手抓铁索渡江的画面是我们几代人难忘的记忆,是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缩影。在这场英雄的战役中,就有陇原男儿的身影,其中红4团8连副指导员杨清峰就是冒着枪林弹雨冲在其中的经典身影之一。他和战友们骁勇善战,冲过桥后俘获敌兵30余人。
赤膊上阵 战斗累到吐血
红一军团2师4团是红军长征的前卫团,在长征中屡立战功。在这个英雄的部队里,也有甘肃籍指战员在战斗。杨清峰就是其中的一名指战员。遵义会议后,红军进行轻装整编,杨清峰报名下连队,被分配到红4团8连任副指导员。四渡赤水之后,红军佯攻贵阳,乘蒋介石急调云南部队匆忙撤回贵州保驾,造成趁虚北进、巧渡金沙的好时机。就在红4团直插金沙江畔时,遇到敌人把住了山口,团长王开湘命令杨清峰率8连冲上山头。面对敌人扼守山口的铁桶局面,杨清峰抱着壮士断腕的决心,脱掉上衣赤膊上阵,率领两个排直扑上山,大大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在冲锋过程中,机枪班长不幸牺牲,杨清峰抱起机枪边打边冲,抢占敌阵地,为4团北渡金沙江打开了通路。在战斗中,8连伤亡17名同志,杨清峰累得口吐鲜血。当晚,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煮了鸡蛋挂面来8连慰问,表扬他们的拼搏精神。
骁勇善战 奇兵飞夺泸定桥
前有高山挡路,脚下滔滔江水,话说桥梁在敌人的破坏下,泸定桥早已只剩下几根铁索。后退没有出路,前进却只能是勇敢者的挑战!每当我们深情读起《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红军所处的境遇都让人震撼。胜利就在前方,是为勇敢的人所准备。由此,这场战役就红军长征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也是红军勇往直前精神的最好体现。杨清峰就参加了这场著名的战役,点滴之间尽显陇原儿女的英雄本色。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8连担任全团前卫,一面是高山,一面是大河,舍此再无去路,对面山头上还有敌军把守,吊桥上的木板被敌人抽光了,只剩下裸露的铁条。军团首长命令冲过去,杨清峰和战友们手抓铁索奋力冲过了二十几米长的铁条吊桥,直扑上山歼敌一个营,仅8连就俘敌30多人。战斗结束后,2营改为前卫,8连押着俘虏改为后卫。天将下午时,赶到了一个名叫摩西面的村子,刚要休息又传来前进的命令,在倾盆大雨中,杨清峰率领战士将天黑路滑、饥饿寒冷置之度外,只有一个心愿:拿下泸定桥,完成中央军委交给的光荣任务!第二天清晨,他们和2营一起赶到泸定桥,消灭桥西守敌,占领桥西阵地并拿下离桥头不远的天主教堂,掩护2连飞越泸定桥。战斗结束后,8连还完成铺桥板和桥头警戒任务。在奇迹般的战斗中,杨清峰立下赫赫战功。
飞夺泸定桥(资料图)
陇原长征 熟悉家乡出主意
1935年9月,甘肃籍红军指战员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他们运用地形熟、语言通的有利条件,筹措粮款,建政扩红,做群众工作,发挥了特殊的作用。红一、三军团到迭部麻牙寺时,军团首长林彪、聂荣臻、罗瑞卿等召集甘肃籍指战员开会,了解甘肃地形、民俗、气候等情况。当时到会的有杨清峰等十几位同志,他们畅谈甘肃的风情,回答了军团首长关于渭河的水情是否架浮桥等问题,连如何加工小米,如何烹制玉米、洋芋都谈到了。特别谈到了回族的风俗习惯,为制定经过回民居住区的民族政策提供了依据。到哈达铺时,中央军委颁发的《回民地区守则》发挥了很大作用,这其中就有杨清峰同志的一份贡献。在回民区,甘肃籍指战员特别注意提醒部队注意执行民族政策,每到一地,先在清真寺门口设岗,以保护清真寺内的正常活动。言谈、用水、食宿都注意尊重回族风俗习惯,深受欢迎。
泸定桥战役纪念碑(资料图)
将星耀陇原 甘肃儿郎长征路
新中国成立后,杨清锋同志曾担任甘肃省军区担任卫生部副部长。任黑龙江省军区后勤部第一副部长。1958年底转业到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任党委书记,1978年离休。2002年4月14日逝世于兰州,享年90岁。葬于兰州华林山革命烈士陵园。事实上,参加过长征的甘肃籍老红军幸存者不多,资料确凿者仅37人,真可谓百死一生!1955年,有7人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们是:李化民(临洮籍,曾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张明远(曾任总后勤部副部长),侯世奎(曾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徐国珍(曾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黄德魁(临夏籍,曾任湖北宜昌军分区司令员),鲁瑞林(曾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康健民(定西籍,曾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62年,靳虎(曾任海军军械部副部长)晋升少将军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