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新中国长征题材电影:难以磨灭的影像记忆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实践活动。影像一直是人们热衷的特殊纪念方式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长征的影像记录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肇始期:开创之功与另辟蹊径
1952年,总政话剧团排演了一出话剧《万水千山》。由参加过长征的陈其通作编剧、导演。这是第一部表现红军长征历史的话剧作品,公演后影响巨大。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万水千山》搬上了银幕。这部悲壮的史诗性影片,以一个前卫营的活动来再现红军长征的壮举,重点表现红军过雪山草地,场面十分壮丽,也非常真实。1975年,八一厂重拍《万水千山》,对1959年版做了一些修改,添加了一些内容,影片也由黑白变成了彩色,但艺术感染力不如老版。
拍摄于新中国成立至“文革”之前17年的长征电影,有许多是根据战争中的实际战例,加以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拍摄的。1961年,八一厂拍摄的《突破乌江》主要表现红军先头团的3次渡江过程,是当时比较典型的战斗故事片样式,表达了英雄主义的主题。
长征二万五千里,经过了不同的地域,也产生了一些与民族、地域有关的故事。《金沙江畔》是上海电影制片厂1963年拍摄的,表现了红军在金沙江畔过藏民区的故事。影片的框架近似当下电影的解救模式,故事设计巧妙曲折,还有惊险悬念,十分吸引人。影片没有细写红军如何渡江、打仗,而是另辟蹊径,表现了红军的民族政策和长征的艰辛。
活跃期:创新探索与力求生活化
改革开放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创新、探索、突破成为主潮,长征题材电影创作也出现了新特点。198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大渡河》,正面表现了红军渡大渡河的历史。影片除了虚构的小人物,还出现了毛泽东、朱德、刘伯承、蒋介石等历史人物,但影片的概念化还比较明显。
这一时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一个重要收获,是1983年八一厂拍摄的《四渡赤水》。影片基本按史实展开剧情,突出展现了毛泽东的军事才华,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领导人和军队统帅如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的形象。这是银幕上比较完整地展现领袖群像的作品。为了“像”,片中领袖人物均讲方言,在革命领袖成为艺术形象的初期确实增加了真实感。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电影创新最为活跃的时期,长征电影的创作也呈现出不同的侧面。以往没有表现或比较少见到的内容出现了,比如出现了长征题材的悲剧作品,如1984年的《祁连山的回声》(八一厂)、《姐姐》(上影厂),1987年的《马蹄声碎》(潇湘厂),这几部影片的主人公又恰恰都是女性。
历史上参加长征中的女性很少,大多数女兵都在四方面军。长征时期,恶劣的自然环境与险恶的敌情,力量悬殊的战斗,加上女性体能、生理方面的特点,都使得她们比男兵要经受更多的苦难和考验。《祁连山的回声》正面表现了妇女独立团的战斗经历,也体现了女性的温情。而“女的不能当俘虏”,又特别强烈地表现出妇女在战争中的悲剧命运。
《姐姐》表现红军西路军一个掉队的女兵、一个小号兵,与一个裕固族小姑娘追赶部队的故事。这部艺术片有诗化的氛围,没有曲折的情节,从敌我双方力量的悬殊对比中,表现人与自然的顽强抗争、生命的价值以及红军精神的伟大。
《马蹄声碎》表现红四方面军5个女战士追赶部队的故事。影片细致地刻画了女战士们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影片的演员表演、影像、化妆服装道具都尽力展现当年的艰苦环境,非常震撼。
长征中也有一些少年战士,他们的长征有更深层的意义。1989年,儿童电影制片厂的《少年战俘》表现小红军被俘后与马匪的斗争,歌颂了少年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1986年八一厂拍摄的《草地》讲述红二方面军后卫连与红四方面军的一些伤病员、小战士等过草地的故事。影片最动人之处在最后:小战士们带着大家仅剩的粮食,竭尽全力完成了“追上大部队,将一件重要文件交给党”的任务。当首长打开“重要文件”时,发现上面写着:“我们请你们交给党的就是你们自己……”
军史专家总结,红军长征时要面临三种战斗,第一是国民党军与军阀的追击,第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三是党内斗争。这几部片子既表现了困境、逆境中人的抗争和奋斗,也写到了困惑和动摇,还对党内的错误路线给予了批评。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以往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在长征电影中也有所表现。这一时期是长征电影的繁荣时期。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影片,无论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体现出创新精神,美学上最突出的是对“纪实性”的追求,注意还原历史和时代的真实面貌,演员的表演也力求平和自然。
转型期:着力“献礼”与实现突破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了产业化转型,包括长征电影在内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数量减少。同时,用电影、电视剧等文艺作品纪念革命历史的传统已经形成。“献礼片”成为纪念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6年,为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了《长征》。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全景式表现长征全过程的影片。湘江之战在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很少被表现。《长征》开篇就是湘江之战的惨烈场面,把红军面临的严峻形势呈现出来。《长征》还直面了党内的分歧和斗争,令人信服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通过血的教训认识到毛泽东的作用并将红军的领导权交还他,而后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的过程。
2006年,八一厂推出了纪念影片《我的长征》。影片没有宏大叙事,没有全景讲述,但实现了长征影片的突破。多年来我们注重革命历史的集体记忆,但个体记忆这种新的记忆方式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影中。影片呈现了小红军王瑞的长征记忆。他在长征中失去了4位亲人,自己在懵懂的“跟着走”中,走到了新中国。
2016年,我们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已经完成和正在完成的影片即将呈现:《第四道封锁线》《勇士》《太阳河》等,对此,我们充满期待。(张 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