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中场战事》首映 五个关键词解读李安颠覆性新片

2016年10月18日08:57 | 来源:深圳特区报
小字号
原标题:五个关键词 解读李安颠覆性新片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上周五晚,李安导演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下简称《中场战事》)在纽约电影节上首映,当晚就有影评流出,毁誉参半。 史无前例的120帧3D技术不出意料地成为最大的争议,讨论的焦点在于,从24帧到120帧,究竟有没有必要?

  关键词一:李安

  李安在拍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后,原本筹划的是一部拳击片,因为野心巨大,资金迟迟没有到位。公司让他先看看《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这本书,看到三分之二,李安就很确定自己要接这个项目。

  李安表示,自己对于接片很谨慎,因为这关乎自己接下来两年的性命以及其他一百多号人的性命,但这个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他相信自己的直觉。那个时候,李安的脑子里已经有了这个新技术,只不过他还不确定最终能做成什么样,但他很清楚,这个故事,非常适合运用这种新技术,它会因此而呈现得更加视觉化,所以,他想试试看。

  关键词二:120帧

  我们都知道,电影被称之为“24帧的艺术”。此前“技术流”的电影《霍比特人3》已经使用了48帧,在电影放映领域算是一次尝试。但48这个数字并不具有“技术革新”的属性。颠覆这一数字的导演是李安。

  120帧到底是什么概念?我们首先要弄懂“帧”这个名词。对电影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电影得以存在的基础是人脑的视觉残留,当一秒内闪现的静帧画面足够多,人眼就会产生运动图像。帧率指的就是每秒出现了多少帧静止的画面,用单位FPS(英文Frames Per Second的缩写)来表示。那么每秒要出现多少帧静止的画面,人眼才会产生流畅的运动图像呢,不会觉得画面一卡一卡的?

  知名影评人Magasa这样解释这个问题:人的双眼及其数据传输系统每秒可以识别10-12帧画面,大脑的视觉处理中心会将每帧画面保留1/15秒。如果在前一帧画面尚且保留的1/15秒内大脑又收到一幅新的画面,那么就产生了画面在连续运动的感觉。放映帧率达到了16-24FPS,人眼看到的基本是流畅的画面。

  《霍比特人3》系列的导演彼得·杰克逊却认为,24FPS的拍摄和放映帧率并不能带给观众最好的观影体验。2011年他曾认为:90多年来,我们一直采用24FPS来拍摄和放映电影,不是因为它最好,而是因为它最便宜。

  于是我们看到了他的48帧的电影,也有不少人吐槽,太没有电影感了,非常“数码感”。

  那么将48帧提高到120帧又是什么体验?在这次首映中,当电影的第一个高清镜头——主角比利从床上起身接电话的镜头出现的时候,观众席里发出了一阵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因为太清晰了。

  据悉,现场观众就像第一次看到电影、或者第一次看到有声电影一样,有一种超级强烈的震撼感,观影的前一个小时观众都无法完全集中注意力在剧情上,都被视觉效果牵走了。初次接触这个新技术,这个体验很容易让人沉浸下去,因为实在是太震撼了。

  李安说:“《中场战事》是开始,我给技术一个机会。”但观众是否对新技术给出满意的打分,还需要拭目以待。

  关键词三:伊战版的“第22条军规”

  到目前为止,很多讨论集中在影片的技术领域,反而对故事本身缺乏讨论。该片讲述一名19岁的美国大兵比利·林恩被派往伊拉克战场的故事,被认为是伊战版的“第22条军规”。

  原著小说描写了19岁的德州士兵比利·林恩与其他七名幸存的突击小队成员,因为在伊拉克与当地反对武装进行了3分43秒的激战,机缘巧合成为伊拉克战争中的国家英雄,被邀请至球赛的中场休息时亮相,而在此期间的一连串遭遇则使他逐步意识到关于战争的实质与国家的真相。

  李安说,原著比较偏政治,但他展现得比较多的是对比利·林恩的同情。战争没有什么好说的,它就像全球气候变暖,是显而易见的糟糕的问题。而这种“同情”,会因影片带给你“设身处地”的感觉而得以增强。

  另一方面,李安认为,战争带来真相。比利·林恩从他所在的小分队里的每个人身上都看到了真实,他们也一起见证了真实。就这一层意义而言,用120帧诠释这种“真实”,也未曾不是一种以技术服务故事的可取的尝试。

  关键词四:新的表演方式

  之前有记者采访李安时,他曾说因为120帧与4K的缘故,你会更清晰地看到演员的脸,所以他们没法化妆。这对很多明星是很大的挑战。同时,表演的方式也与以往不同,因为画面太清楚,太夸张的表演就会让人觉得别扭,所以要尽量试着不被察觉的表演。

  看过电影的观众认为,电影一个出彩的环节是演员。从未有过大银幕表演经历的英国演员乔·阿尔文把角色拿捏得非常到位,颇有分寸感。在这部片里,也许没有经验倒成了最大的优势,因为在120帧3D的高清摄像机前,从前的表演方式会显得“做作”。

  于是,李安带着一众演员重新摸索表演方式,老戏骨史蒂夫·马丁透露,从前拍摄对着镜头说话时,眼神要看定一个点,但在3D摄影机前,眼神要不断左右游移。总被吐槽演技的“面瘫姐”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反而在这部片里发挥出色,被原著作者本·方登赞扬为电影里的“灵魂和良心”。

  关键词五:新的镜头语言

  “这是一部实验片。”李安在电影放映前说。可以很明显看出,这部电影的实验性还表现在,这一系列技术改变影响了电影叙事,甚至颠覆了传统电影语言的语法。

  总体来讲,这部电影的摄影力图贴近演员拍摄,试图传达给观众一种亲密无距离的感觉。整部电影几乎很少出现中景,除了大远景就是大特写,演员在前景中的位置被放大了。

  占电影极大比重的对话场景中,传统的正反打几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演员正对镜头的大特写。这种大特写对话的3D效果冲击力极强,甚至超过了大场面对人的震撼力。然而这种机位的镜头在电影中有点过度,到了泛滥的地步,并且并不都出现在戏剧张力强的对话中,让人疑惑如此过度使用大特写的用意何在。

  此外,电影还在很多地方实验性地用一些主观镜头来表现比利·林恩内心的感觉,这也是李安电影先锋实验的一部分。(尹春芳)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