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影人把脉中国电影:不是多了郭敬明 而是缺少李安

2016年10月23日07:25 | 来源:华商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不是多了郭敬明而是缺少李安

  10月21日,第一届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在海口举行。导演冯小刚、陈国富、何平、文隽、孙周、李杨、金成洙,编剧束焕、芦苇、汪海林、董润年,电影公司大佬王中军、王中磊、江志强、王长田等出席活动。电影人就“商业环境中电影的艺术追求和文化责任”展开讨论,有些发言对电影圈的不良生态批判得毫不留情。

  孙周:这个时期为什么不能出现李安这样的导演

  首先各位业界精英对中国电影现状中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导演何平认为:“中国电影的问题就是没有文化特质,变成了服从规则,服从市场的规则、投资人脑袋里的规则、营销公司的规则,创作人变成了规则的执行者。我要批评圈子里项目经理类的导演,他们变成了规则的执行人,离开了自由创作最根本的东西。如何在商业背景下坚持我们的文化特质是值得讨论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创作人要有自己基本的世界观。”

  对于圈内争议很大的郭敬明执导的作品,孙周说自己很认真地去电影院看过,“我发现他在做电影时很认真啊,我不认为他不爱电影,我觉得他很爱电影、很认真,从第一部到第三部,他的变化非常大,电影学校刚毕业的不一定就比他强。在现在一个环境里产生郭敬明很正常,我们应该问这个时期为什么不能出现李安这样的导演。”

  然而编剧束焕却对郭敬明走红的现象呛声,“大家都在聊怎么样才能迎合潮流,讨好观众。编剧界一直在声讨郭敬明,因为他抄袭,但是他有很多粉丝,粉丝会形成舆论,而且他赚钱了。最近郭敬明不太淡定,可能是因为他的票房不太好。票房的成功可以让他藐视一切,包括行业的操守”。

  冯小刚:我们特别需要“蓝翔技校”

  要票房,就要顾及观众口味,冯小刚的成名正是执导了很多描写“小人物”生活的电影,但他最近的创作题材,似乎与现在观众的口味有点远,但他对非主流题材有自己的见解:“《我不是潘金莲》完全不在潮流里面,当初和中军中磊商量这个电影,他们俩都是毫不犹豫的。我们一起做电影,有过几次这样的情况,《集结号》《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这些都不是流行的题材。但是我们现在尝到了甜头,我们原来要在国庆档上,我们发现《我不是潘金莲》首先占了一个优势,它不是同质化的,不和任何一个题材撞车,我们是独树一帜的。我希望电影的创作人员,能够更多地去想我能给大家一些什么,是过去没有的。今后的潮流会越来越快,所以必须不跟着潮流走,这是导演要做的。算计哪个更赚钱,这是制片人去想的。导演、编剧就是要想和大家不一样的。”

  冯小刚指出,虽然现在有很多电影学院和戏剧学院在培养导演、编剧等电影业人才,但实际上一个100人的剧组里,科班出身的人才常常只有五六个,即使算上演员,也只有10%的是科班出身,而90%的工作人员都是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冯小刚直言:“我们现在觉得一个摄制组除了主创其他都是民工!”“我们特别需要蓝翔技校”,冯小刚表示,“需要培养你怎么迅速把这些灯装上车转移,怎么迅速架一个升降机,怎么培养剪接的人、录音的助理、服化道这方面的,这些我们没有一所大学培养他们。我们能不能从好莱坞请制作道具的、制作特效化妆的老师过来,帮助我们培养技工。学习半年就可以毕业。”

  汪海林:我反对只针对年轻人拍电影

  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大概没有想过,电影制作之初,制作方就已经设定好了观众群,很多电影都是投其所好。

  导演陈国富道出了一些制作者的心态:“我们在考虑商业行为时,总是在假设观众,但是观众在哪呢?是谁呢?我们进入了一个误区,或者说陷阱,我们总是把观众想得比我们愚蠢、比我们没品位、比我们好糊弄。你以为你懂观众,你其实是有一种傲慢的,有一种凌驾于上的感觉。我习惯把观众想象成和我一样的要求,不管是对于剧情还是对于表达的手法,或者对于细节的规格,有的时候我会把观众想得比我更有要求。”

  前一段时间一拥而上的“青春”题材电影将观众群瞄准了90后大学生,汪海林表达了反对态度:“我反对只针对年轻人拍电影,我们国家的60后、70后生育高峰有2亿人,90后是1亿人,00后更少,我们现在针对人最少的群体拍电影,这非常危险。我的父母七八十岁了,他们每个月看一场电影,我们要保护他们,要把他们留住。希望我们去拍全民电影,不要只拍小孩电影。美国今年才给小李子最佳男演员,就是因为人家有一个专业标准,不是按照粉丝,不然人家十年前十五年前就可以拿奖。我们的坚持不够,很多情况下我们在放弃。”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