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记者"重走长征路"采访:宣传新长征我们在路上
80多年前的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9月—10月,中宣部围绕“弘扬长征精神,决胜全面小康”这一主题,带队组织中央和地方媒体开展“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此次采访活动,旨在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鼓与呼。
旗帜引领航向,精神穿越时空。长征路上不忘初心,脱贫征途奋勇前进。深受长征精神的鼓舞,参加此次采访活动的记者纷纷表示,要高擎长征的精神火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精神穿越时空,一路感动相随
“重走长征路,那段红军在险恶环境中冲破敌人围追堵截的历史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直到今天,长征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中国青年报记者王达由衷感叹,“在采访中,我遇到过退休后坚持采访红军长征故事、编写红色书籍的医务工作者,遇到过胡须花白但坚持23年为游客义务讲解红军故事的回族老人,正是他们的坚持和努力,让长征精神穿越时空隧道,一代代延伸下来。”
身体力行传承红军精神的人在革命老区为数不少。在四渡赤水的主渡口四川省古蔺县太平镇,今年已有90岁高龄的车盛寅,依然精神矍铄。车盛寅曾亲眼目睹红军渡过赤水河、红军在街头发动群众、写红色标语等场景。1986年退休后,他致力于保护红色遗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向街坊四邻和过往游客义务宣传长征精神。
铭记,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传承,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经济日报记者王晋动情地说:“昔日炮声隆隆、流血牺牲的故事似乎已经远走,但翻阅一份份档案,查看一张张老照片,寻访一个个老区人,我发现,红色的记忆从来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是鲜活的生命,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个生动的人。”
瑞金是中央红军的长征出发地,在这里无数英烈为共产党的创建作出巨大贡献。令中国网记者佟静记忆深刻的是,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杨俊贤用毛笔写下的那首瑞金人耳熟能详的诗句:“苏区瑞金,家家拥军;捐钱捐物,万众一心;壮年打仗,少年练兵;前仆后继,扩红参军”,再现了苏区时期瑞金儿女为革命奉献一切的决心。佟静说,“在这个曾经有5万多人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地方,长征精神依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那段历史将永远被铭记。”
脱贫大步向前,老区已换新颜
战争的硝烟散尽,党和国家未曾忘记,要让曾经支持过红军长征的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革命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34年12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在湖南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召开临时紧急会议,历史上称此为“通道转兵”。通道县皇都侗文化村,过去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去年年底,乘着红色旅游的东风,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从此变了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苏铃说:“在皇都侗文化村,当地保留了较多的传统吊脚楼和木质廊桥,再加上侗族大歌、腊肉米酒等特色民俗资源,近年来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
看到老区人民如今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蒸蒸日上,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周芳非常高兴。历时半个多月,她追随红军足迹,见证了老区人民的新生活。周芳说:“在当年红军血染湘江的广西兴安县,当地政府积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带领老百姓脱去贫困的帽子,奔向小康生活。兴安县严关镇江西坪村村民郑建明去年纯收入有一万七,比到城里打工挣得多。”
老区人民发扬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长征精神,在通往脱贫致富的“新长征”中大步前行。新京报记者赵实重走长征路,是从湖南通道到湖北红安。他表示,印象最深的是通往湖北省郧西县坎子山村的那条水泥路,九曲回肠,最陡坡近乎45度,路边有村民正忙着修路。村书记魏登殿说,原本这里没有路,为了走出大山,全村人不怕辛苦、肩托背扛,硬是打通了这条“脱贫路”。
伴随着时代节拍,脚下这片热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用脚丈量长征,用心书写新闻
媒体记者“重走长征路”,用新闻的笔和镜头,穿梭时空,挖掘红军长征路上背后的故事,记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长征途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人民日报自“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启动时,就开辟“长征路·新故事”专栏,每天一篇报道,图文并茂,多种形态展示。10月19日,人民日报在四版头条刊登《四川巴中 红军精神烛照脱贫路》,文中重点介绍了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2万多名红军烈士。文章配发视频二维码和图片,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从细节入手,讲好故事,人民日报各路报道在写法上不断创新。9月17日刊发的《宁化:“红色粮仓”脱贫记》,文章由毛主席的诗词着笔,用一个个红色印记和小故事串起了当年中央红军兵源、财源、粮源保障基地福建宁化的历史和现在:一本号谱话今昔,小村庄的致富路,一碗小吃的能量。此外,人民日报在10月21日浓墨重彩推出的纪念特刊,专门辟出整版报道《昔日长征地 今朝展新颜》,图文并茂,形成规模效应,梳理长征路沿线省份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故事,集中展现了沿线省份脱贫攻坚的建设成就。
新华社记者林宁采取直播的形式,回顾红色历史,展示老区旧貌换新颜。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直播采访将帅碑林发起人张崇鱼老先生,听他讲述30多年来搜集红军烈士名字刻碑的心路历程;在巴中市平昌县驷马水乡,走进当地老百姓新居,展示百姓生活新变化。林宁说,这次“重走长征路”的重要职责是通过采访还原历史,弘扬长征精神,当好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的记录者。
史薇薇是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的一名记者,在“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中,她用无人机航拍庄严肃穆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记录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路上,我们采访了战斗在脱贫工作第一线的人们,感受良多。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依然需要长征精神的指引。”
有人用文字书写故事,有人用无人机航拍全景,有人用镜头记录变化。澎湃新闻的摄影记者谢匡时,在此次“重走长征路”中用脚丈量,用心感受,用相机记录。“作为摄影记者,我拍下了红军在各个革命老区留下的标志,拍下了红军的后代,拍下了老区的老人和年轻人。一幅幅景象,是对新时代长征的重新记录,更是我对长征精神的重新认识和学习。”
“我们是新长征的宣传队。”中央和地方媒体记者们表示,宣传新长征,我们一直在路上! (本报记者倪光辉、苏银成、江山、卢晓琳、金正波、丁雅诵采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