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推动广西电影产业繁荣发展,助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密切我国与东盟、中亚、南亚等周边国家以及欧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维护周边和平环境,拓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的空间等,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党中央赋予广西在“一带一路”战略大格局中的定位是: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在这样的大视野下,广西文化界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认识文化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极其重要的作用,抓住机遇,主动作为,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和中华文化走出去,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友好往来,努力做好“民心相通”的大文章,发挥文化先行的作用,助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本文结合广西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和广西电影“走出去”工作实际,探讨文化产业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发挥文化先行的作用。
一、坚定文化自信,充分认识电影文化产业在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时候,说到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结合当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它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更是富有深厚内涵的文化概念,丝绸之路文化是沿线各国、各地区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促进东西方的思想交流和文化交融,是古丝绸之路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文化交流与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桥梁和引领作用,文化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助于推动不同文明的互鉴与发展,有助于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基础,而且有利于推动经贸、投资等经济要素的流动。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与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显得日益重要。推进与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将有助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经济为基础、以文化为纽带,经济与文化良性互动,获得合作共赢和持续发展。
电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名片。许多外国人是通过电影认识了中国,如国外的知识阶层对张艺谋的《红高粱》《活着》及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的认知,草根阶层对李小龙、成龙功夫片的喜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刘三姐》对于广西更是一个传奇。《刘三姐》的巨大成功,对广西的桂林山水、刘三姐、壮族文化三大名片在全国乃至海外的推广产生了积极作用。
电影同时又是一种世界性的综合艺术和文化产业,是传播思想、文化的主力军和主阵地,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的使命中,电影将起到非常重要的载体作用。广西电影集团一定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加快广西电影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努力创造条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合作,推进我国电影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电影的合作交流及创新发展。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广西电影也有较好发展。面对繁荣发展的电影市场,面对广西与东盟的地缘、文化优势,广西电影文化在助推“一路一带”建设中将大有可为。
二、积极推进电影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增强广西文化软实力,为实施广西电影“走出去”夯实基础
当前,广西电影集团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抓好电影创作生产,不断强化电影产业化属性,促进广西电影文化繁荣发展,增强广西文化软实力,为广西电影“走出去”积聚力量。
(一)加强电影创作生产能力,努力推出更多优秀电影作品
坚持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深入实施电影精品工程,努力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体现时代文化成就、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文艺精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创作生产中,坚持“内容为王”,以“中国故事,广西元素,民族特色,核心价值”作为创作生产的要求,从题材剧本源头抓起,着力抓好作品质量,努力解决“只见高原没见高山”的问题。一是注意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传递中国精神;二是注意挖掘广西本土题材,突出广西元素,传播广西民族文化,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做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彰显广西民族文化精神;三是注意加强影片艺术表现力,增强艺术感染力,使我们的电影真正成为宣传中国、宣传广西的形象大使和文化大使。
(二)加强电影产业化属性,发挥电影文化产业在拉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树立产业意识,积极拓展电影产业发展空间。一是加强制片投入和制片管理,走电影投资多元化的运作道路,解决摄制资金不足问题,降低风险,扩大利润空间,实现良性发展;二是在加强影院建设基础上,创造条件参与院线运营。从广西实际出发,整合好院线营销资源。创造条件与金融机构、民营资本联姻,多方携手在市、县改扩建原有影厅,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尽快把“老少边山穷”地区的电影院建起来,增加自产影片放映渠道,早日形成自有院线品牌;三是重点加强电影后产品市场开发和营销,进行动漫影片的探索,策划、引进动漫项目,吸纳动漫人才,创造条件推出在市场上引起反响的动漫电影,为后电影产品市场开发和营销探索出路;四是创造条件,引进新媒体营销平台和传输手段,为电影产业开拓新的盈利模式。
(三)面向世界,精心设计,增强广西电影“走出去”的功能属性
目前,我国多数电影作品由于不熟悉国际语言,思想观念、叙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走不出去”的问题,难以满足电影“走出去”的需要。因此,在打造向外输出的电影时,务必要有国际视野,以世界各国普遍习惯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方式,对影片进行精心设计和制作。广西电影集团2014年出品的中法合拍电影《夜莺》,是这种尝试的成功案例。《夜莺》描述了一位爷爷和孙女的返乡之旅,讲述一家三代人之间的情感故事,表现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对“中国梦”的不懈追求。影片通过法国导演菲利普﹒弥勒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中国故事,使得影片成为一部国内外观众容易接受的艺术精品,较好地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富有人文精神。影片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和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突出贡献奖,还代表中国大陆影片参加201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角逐,开了广西电影的先河。今后,广西电影集团在这方面的工作还要不断加强。
三、深入实施电影“走出去”工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实施“一路一带”发展战略作贡献
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运用文艺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是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电影是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喜闻乐见、观众数量多而广,经常起到“铁盒子里的大使”的作用。几年来,广西电影集团作为我国有影响的电影机构,凭借广西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认真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认真组织实施电影“走出去”工程建设,取得较好成果。
(一)广西电影走出去的基本情况
1.建立电影交流活动平台,与有关国家的电影机构开展电影文化交流
几年来,广西电影集团认真打造中国与东盟电影文化交流的合作平台:中国—东盟电影文化周。这个电影文化交流平台每年举办一次中国—东盟电影展映周活动,参加展映的影片包括中国影片和一个东盟国家的影片,时间、地点以及参加展映的东盟国家是不固定的。目前,中国—东盟电影文化周这个交流合作平台已经列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重点项目。此前,中国—东盟电影文化周已先后举办了两次展映活动:2013年12月,在中国凭祥市举办了2013中越电影文化周。2014年9月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在南宁举办了中国(广西)—新加坡电影周活动。这两次电影文化周展映活动,每次的展映时间3天,活动内容包括展映双方国家6部优秀电影(每个国家3部)、双方电影合作论坛及项目洽谈。这两次电影文化周起到了增进了解、增加人文交流的作用,促进了双方电影文化交流与项目合作。
2.积极策划中外合作拍摄电影,创新电影“走出去”的模式
几年来,广西电影集团因地制宜地把中外合作拍摄电影作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重点策划了中法合拍电影三部曲和中国—东盟电影系列的拍摄。
《夜莺》是中法合拍电影三部曲的第一部,正在筹备拍摄的《十万大山》(原名《沉香山》)是第二部中法合拍影片,第三部中法合拍电影正在做选题策划。其中《夜莺》于2014年出品,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先后入围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节和电影展,获得了7项国内国际大奖和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突出贡献奖,代表中国大陆影片参加201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角逐,并成为新世纪首部进入印度发行放映中国影片。中宣部《文艺信息》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外主要新闻媒体高度评价《夜莺》,认为《夜莺》是一张生动的文化名片,随着影片推介到海外市场放映和传输,无形地塑造了一位讲述中国梦、传播中国价值观念的“铁盒里的大使”,不仅向全世界的电影观众展现了现代化的中国、中国广西如“水墨画”般魅力的自然风光,同时传达出家庭和睦、子女关爱、邻里和谐等中国传统价值观。
电影《再见,在也不见》(原名《距离》)是广西电影集团拍摄“中国—东盟系列电影”的第一部,已经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度“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项目。该片讲述了跨越中国、新加坡、泰国的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情感故事,表现了在建设发展“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国人民与东盟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是一部内涵丰富、艺术品位较高的艺术电影。该片已被选定为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开幕影片,这是金马奖首次选择非台湾本土制作电影作为开幕式影片。
3.建立广西电影集团东盟语电影译制中心,打造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平台
几年来,广西电影集团充分挖掘集团公司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的潜力,积极参与中宣部组织实施的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已经把一些中国优秀电影译制成东盟各国语言的影片,面向东盟播映。同时把东盟有关国家的一些优秀电影通过译制引进到中国展映。译制了越南电影《草灰味》《飘泊》《热沙》,把中国电影《天琴》译制为越南语影片,《阿佤山》译制为越南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影片,中国电视剧《狐仙》译制为缅甸语,中国电视纪录片《风物东兰》译制为越南语、柬埔寨语、泰语、印尼语、老挝语、缅甸语等。今年,广西电影集团成立了东盟语电影译制中心,力争通过两三年努力,把译制中心打造成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平台。
(二)广西电影走出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广西电影走出去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政策、市场、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制约,目前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一是,一些项目有了策划,由于缺少资金,暂时无法实施或是实施进度缓慢;二是,许多走出去的作品、合作项目,多数停留在交流层面,经济效益不明显,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三是,电影走出去的平台和模式还比较单一,辐射面还不够广。特别是,在与东盟经济合作战略布局上,广西尚缺乏电影交流与产业合作的规划性和指导性的政策文本。
(三)加快广西电影走出去的步伐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为广西电影“走出去”开展交流合作带来了新的更大的机遇。广西电影集团要顺势而为,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努力打造广西影视文化传播新格局,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新贡献。
1.深入打造中国—东盟电影文化周
抓住“中国—东盟电影文化周”列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重点项目的机遇,抓好与东盟国家电影文化交流合作。今年12月将在泰国曼谷举办2015中泰电影文化周活动,两国各展映5部影片,还要举行两国电影论坛及项目合作洽谈。今后几年,将不断扩大这个电影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的辐射面,一是逐步把电影文化周的合作对象从东盟国家扩大到“一带一路”沿线电影发展比较好的国家;二是把展映影片种类及数量扩大,逐步由故事片涵盖到电影短片(微电影)、纪录片等。在具备条件后,逐步打造为一个国际性电影节。
2.继续加强中外合作拍摄电影机制,力争中外合作拍摄电影再上一个新台阶
在电影《夜莺》《再见,在也不见》基础上,积极推进第二部中法合拍电影《十万大山》的筹备和拍摄工作,力争今年底完成前期拍摄,明年上半年制作完成。加快电影《越南新娘》的剧本创作工作,抓好中国与泰国合作拍摄电影《大象》项目洽谈,进一步丰富中国—东盟电影系列创作生产的项目,逐步形成系列电影作品的影响力,团结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电影人才,共同开拓电影市场。
3.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电影大国的交流合作
多年来,在好莱坞电影冲击下,“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的本土电影不复存在,也有一些国家在坚守和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印度、英国等电影大国不断推陈出新,如泰国、伊朗等国的电影个性鲜明、在世界有一定影响,如越南、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则坚守民族电影的发展。中国和这些国家同样面临好莱坞电影的挤压,给我们与这些国家的交流合作提供了相似的意愿基础。由于电影体制、电影市场等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尚未与印度、伊朗、英国等重要电影国家有电影摄制方面的合作,目前可以从开办电影展映这样的电影交流开始,逐步建立互信,再寻求深入合作。
4.积极组织影片参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办的电影节活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越南、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伊朗、埃及、捷克、法国、英国等都开办有电影节,通过组织国内影片参加这些电影节活动,可以增进了解,加强交流,建立平台。
电影通过声音和画面传递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动面孔,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一带一路”构成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新格局和周边外交战略新框架,这一战略构架横跨亚欧非,连接不同民族和地区,覆盖了古代四大文明圈,为广西电影“走出去”开展交流合作带来了新的更大的机遇。广西电影要主动出击,顺势而为,为国家发展的大战略服务,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广西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