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6年第10期

徐皓峰:不在江湖的大陆新武侠

秦秀宇
2016年10月27日10:43 | 来源:视听
小字号

摘要:武侠电影的没落呐喊言犹在耳,大陆新武侠余韵犹在。2012年开始,徐皓峰导演的三部武侠作品接连面世。徐氏武侠不讲江湖而讲武行、述民国,不吊威亚而拍写实、亦写意,不求鲜肉而重人物、有趣味,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意境苍凉、自成一体的武侠世界。徐氏独具特色的武侠美学体系为观众还原了真实的武林。如果说港台新武侠营造了一个武侠乌托邦,那么徐皓峰的作品恰恰是反乌托邦,用武行的没落佐证了这种乌托邦的美好和虚无。

关键词:武行;写实;人物;徐皓峰;电影

武侠与江湖二字向来紧密相连。兴盛于90年代的“港台新武侠”秉承着金庸、古龙原著中的精气神,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2015年的一部不讲江湖的硬派武侠片《师父》,将导演徐皓峰带入大众视野。这位凭借《道士下山》《一代宗师》编剧身份被圈内人熟知的导演,很快又因其2016年重新上映的《箭士柳白猿》和2012年的《倭寇的踪迹》引人瞩目,并被冠以“大陆新武侠”领军人物的头衔。徐氏武侠不讲江湖而讲武行、述民国,不吊威亚而拍写实、亦写意,不求鲜肉而重人物、有趣味,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意境苍凉、自成一体的武侠世界。

一、是武行电影,也是民国浮世绘

说徐皓峰是武行电影的开拓者并不为过。在他之前,所有的武侠电影都着力于为观众营造瑰奇浪漫的武侠世界。在这个武侠世界里除了浪迹天涯的神仙侠侣,便是惊心动魄的国仇家恨,至于习武之人如何谋生,普通人又如何能成为一代大侠,并不在这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武侠电影所考虑的范围之内。但徐皓峰却为我们还原了真实的武行生态,讲述了武师的生活体悟。当然,这样的作品与徐皓峰本人的经历密不可分。作为形意拳后人,他整理出版的口述武术史《逝去的武林》让他在作家圈广为人知,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作品的质感,他放弃了对武林的浪漫想象,转而描摹出一幅民国社会的浮世绘。

如果说观众之前对武林有一种近乎痴情的瑰丽想象,那么徐皓峰的作品里,我们第一次看到了系统培养武术人才的武行生态,也看到了真实的武林,那就是,大规模开馆授徒并不符合武术发展的规律:武术是杀人的技能,教所有人强身健体是正义的,但教所有人谋害生命则不可接受。因此才萌生出武行诸如“不可教真东西”等种种行规,但民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中国人和外国人在街头爆发冲突随处可见,这就触发了不教真东西无法抵御外侮的民族危机意识。武行变革,由此而来。

从民国旗袍的摇曳生姿到天津武行的规矩森严,那个超功利的年代令人怀念。民国虽然礼崩乐坏,但从明清遗留下来的分寸感和仪式感却并未遗失。《师父》中的陈识和邹馆长是被抽象出来,符号化的两个阶层的代表,追杀者和逃亡者,彼此都有分寸,并不是赶尽杀绝,老中国人的文化被巧妙体现,追杀是为了行规,但是中间有礼让,也有手下留情。即便是林希文,剧作设计中,他作为一个规矩的破坏者出现,但他依然有他的高贵之处,当耿良辰因为一句话赌气而亡,他首先是尊重和惋惜,有一种对敌人英雄惜英雄的感慨,反而对郑山傲和督军有一种非同路人的不认可。

这才是真实的民国风情,即便是阴谋,也是光明磊落的阴谋,从武行到社会,处处都有基本规则,制约人物行事。扎实的人物风貌和社会环境,使得徐皓峰作品里的民国面面观不但迷人,而且有着接地气的质感。

二、武打写实,风格写意

无论影迷还是业界,基本都认可徐皓峰的作品自成一体的风格化,充满书卷气、文人气以及扑面而来的古拙感,台词颇具匠心、精辟入里自不必言,画面构图讲究,定格画面好似摄影作品,造就了写意化的影片风格。然而令人称奇的是,这一切又和写实化的武打设计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了一起。

自上世纪80年代徐克的《蝶变》开始,“港台新武侠”出于对胡金铨导演的文艺武侠片特质的传承期望,以降格拍摄和快速(抽格)剪辑,让人物上天入地、飞檐走壁,再加上两极镜头组接和夸张的音效配合,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武打设计,说是武术,倒不如称为武之舞更贴切,注重的是酣畅淋漓的视觉效果和快意恩仇的江湖恩怨。

但徐皓峰走出一条截然相反的武打设计之路:人物武打动作采用的是真实的民国武术(基于他本人长期整理民国武术史带来的真实认知),也即近身肉搏,而这几乎是没有传统观影意义上的美感可言的,比如《箭士柳白猿》中的“划拉巴子”作为比武的第一标准,只有凌厉和稳准狠。但《师父》结尾的陈识小巷车轮对战天津武行以及《箭士柳白猿》中于承惠老先生结尾抖给徒弟的枪花,却是实实在在地用真实打斗展示出了武术的质感。此外,不同于港台新武侠的高剪辑频率,徐皓峰作品的剪辑速度只是正常。在《师父》打六点半棍的那场戏中,3分钟也只有56个镜头。而《叶问》中同样是打六点半棍,1分20秒就达到了61个镜头。最后,徐皓峰作品的武打设计还采用了极简的声音处理方式,以求配合朴素的打斗风格。他摒弃了以往武侠作品中常见的武人呐喊之声与兵器相撞之声混合交糅,或者将武打剪辑为慢镜头再加以音乐配合抒情的手法,几乎杜绝了人声和音乐,将重点还原为纯粹的武打动作。

三、配角也出彩,女性有趣味

在徐皓峰的作品中,演员的实力毋庸多言,无论是廖凡和宋佳这样奉献出影帝影后级别的表演,还是宋洋日趋稳健的新人三连发,都是影片人物令人叫好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剧本扎实的人物性格塑造仍是基础。

当然,武侠电影中,人物性格的丰富并非从徐皓峰开始。梳理几十年来的武侠电影发展史,不难发现人物塑造经历了从英雄模范到平民化的转变,早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英雄往往一身正气且不近女色,而港台新武侠中的英雄则开始接地气,如徐克影片中的黄飞鸿,学会英文后跑到亲友面前大秀“爱老虎油”,使得大侠身上也多了几分憨厚可爱。而徐皓峰作品中,不但主角人物性格丰满,配角也颇为出彩。《师父》中,耿良辰成为陈识棋子和徒弟的唯一原因竟是因为贪恋师娘美色,而在赢得比武后,他拒绝了武行松鹤楼的宴请,而带着这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去心仪的西域姑娘的茶汤摊。这些有着小趣味的细节将他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样,老戏骨金士杰将郑山傲这一配角刻画得相当精彩。出场之初,只觉老爷子既懂规矩又擅权术,慢慢会发现他身上相当可爱的一面:与寡妇邹馆长私交甚密;喜欢看白俄女人跳舞,居然潜心研究洋妞跳舞和中国太极之间的渊源;最后甚至不惜一切远赴巴西种可可。以至于陈识笑言“别被白俄女人骗了”,他却自嘲说“男人本来就是给女人骗的”。配角不再是符号化的人物,故事走向也就变得趣味无穷。

除了配角,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徐皓峰也有着独特的趣味,那就是“异域女性”。《师父》中的师娘、卖茶汤的西域少女、邹馆长以及白俄舞女,《箭士柳白猿》里的二冬,《倭寇的踪迹》中的梅兰竹菊四姐妹,他们或者是纯粹的西方血统,或者是少数民族,或者是受过西方教育、深受异域文化影响。即便邹馆长有思想上传统的一面,但大部分时候,她西装革履,颇有男性大家风范,在众多武侠电影的女性塑造中,也显得自有味道。武侠电影注定是男性的战场,然而徐皓峰作品中配角和女性都刻画得如此生动,不难想象主人公又是多么立体可感。

四、结语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唯一自产的类型片,曾几何时几乎横扫全球,影响力遍及华人世界,更成为文化软实力输出的一部分。然而新千年之后,武侠电影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此时此景,一方面,以徐克、陈可辛为代表的香港老影人试图以技术革新重塑辉煌,另一方面,大陆新晋武侠电影则在视听奇观和精神内核上双重发力,以创新求变。而徐皓峰成功地走出了不同于这两者的一条新路,在对前辈电影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武侠美学体系。不在江湖的徐氏硬派武侠自成一派,为观众还原了真实的武林。如果说港台新武侠营造了一个武侠乌托邦,那么徐皓峰的作品恰恰是反乌托邦,用武行的没落佐证了这种乌托邦的美好和虚无。(作者系山西传媒学院编导系讲师) 

参考文献:

1.任丘.《师父》规矩之外,情理之中[J].中国企业家,2016(05).

2.李凡.《师父》:现代性危机中的徐氏硬派武侠[J].当代电影,2016(01).

3.张晓琦.《师父》: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J].电影世界,2015(12).

4.张晓琦.徐皓峰专访:斩尽杀绝中的手下留情[J].电影世界,2015(12).

5.滕朝.专访徐皓峰动作片最顶尖的是特工化的武术[J].电影,2015(12).

6.张竞艳.徐皓峰:“刀背后”看真武林[J].出版人,2015(8).

7.徐鹏远.刀背藏身徐皓峰[J].齐鲁周刊,2015(29).

8.陈珂.徐皓峰他不在江湖[J].时尚北京,2015(7).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