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中国电影文化品质堪忧 冯小刚:有时需"冒犯"观众

2016年10月28日07:24 | 来源:新闻晨报
小字号
原标题:冯小刚:我们甚至要“冒犯”观众

第四届明星高尔夫球赛日前在海口观澜湖酒店举行,冯小刚、王中磊、何平、陈国富等国内电影行业精英齐聚,杨佑硕、金成洙等韩国电影行业翘楚捧场,共同撑起首次在本次赛事中举办的第一届 《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论坛由冯小刚主持。

2015年,中国电影经历了辉煌的一年,440亿元的票房令人振奋。仅仅一年之后,情况却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今年国庆档为例,电影票房仅有15.8亿元,比去年减少了2.7亿元。

中国电影“文化品质”堪忧

论坛上,中国导演们一针见血地指出电影题材单一、尤其是粉丝电影“唯利是图”的趋势;而和韩国电影相比,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品质依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诚如导演何平所言:“如果我们的制作停留在洼地电影的欣赏水平,电影就要死了。我觉得最重要的塌陷不是市场,市场可以拯救,关键是文化的东西。文化一旦没了,你就没有魂了,没有文化,哪有未来。”

著名编剧芦苇表示,中国电影的发展可谓一喜一忧,喜的是硬件已经起来了,忧的是“电影的文化品质依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好莱坞强大有这两个方面的强大:一是自己价值观的坚守,再就是商业功能的充分发展。我们现在面临的课题是借鉴好莱坞经验,以及进行自我反省——我到底怎么了,这个行业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大家都有责任和担当直面这个问题。”

芦苇强调,中国电影首先要解决的是“文化责任以及如何跟商业完美结合”的问题。

不能过于迎合观众口味

《煎饼侠》编剧苏彪说:“中国现在进入一个‘唯利是图’的时期,大家把票房看得很重要。无论是资本还是创作者,都会不约而同地或者是下意识地,看到一个题材,第一个直觉就是:这个东西卖钱吗?”

冯小刚同意苏彪的观点,他拿自己即将于11月18日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为例:“当初跟王中军、王中磊商量这部电影的时候,他们两位基本都是毫不犹豫的。我们一起做电影有过几次这样的情况,比如说《集结号》《1942》《我不是潘金莲》,都不是流行题材,但是,现在我们尝到了甜头,跟其他影片相比,《我不是潘金莲》不是同质化的,不和任何一个题材撞车,我们是独树一帜的。在这点上,我们有优势,有选材的优势,而这种选材的优势,其实是一种胆量,是一种对所谓市场的远见。”冯小刚提出,有的时候需要引导观众,甚至“冒犯观众”,坚持做自己的东西。

陈国富批评一窝蜂的“粉丝电影”现象。“电影不管用什么样的高科技,都离不开讲人的故事,这也是好莱坞电影一直能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他们一直用很多工夫做剧本、做故事,讲人的情怀。只有人的故事才能打动观众,这是真正的潮流,而不是几个鲜肉站在那里。”

韩国导演分享:反映社会问题

韩国电影人也在论坛上分享了各自的经验。《辩护人》导演杨佑硕指出,中国电影的确太过于看重利益,反映社会问题的题材太少。“多好的社会,都存在不健康的地方,电影界可以把这些不健康的部分揭露出来,我们在观众面前如何展现这些问题呢?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需要承担的义务。韩国有很多社会题材的电影,最近中国也出现了很多类似题材的电影,但还有一定的差距。”他特别指出:“两年前我看了陈可辛导演的电影,非常感动,我觉得这么好的电影应该展现给更多的观众。”

另一位韩国导演金成洙说:“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是以供应者为中心的市场,今后受众的需求会不断变化,应该考虑到这样的变化,更多展现社会议题。我们作为供应者,应该给受众展现健康的东西。”

好莱坞制片人分享:剧本角色最贵

好莱坞著名制片人迈克尔提到了中国电影的另外一个痛点:获得好故事的手段单一,不是靠业内著名编剧,就是改编大IP,特别是高票房的商业片。

他分享了好莱坞的经验:“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开发故事剧本,然后开发角色。对我来说,最好的电影是有很强人物角色的电影,我们能让观众对故事感兴趣,对人物角色感兴趣。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区别,可能是中国不太重视开发角色,开发剧本,不能确保角色经历的事情吸引观众。”(记者 徐 宁)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