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微信公众号——“研究事儿”

无人机、VR……新技术是传统媒体的“救命稻草”吗?!

牧阳人 研究事儿
2016年11月01日15:1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小字号

研究事儿按

当下的媒体图景是“冰火两重天”。这一边,传统媒体又遇寒冬,撤并传闻不绝于耳;那一边,无人机、VR成为“新宠”,如火如荼。

新技术应用是“助我上青云”,抑或仅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内容为王”和“技术制胜”,传统媒体该何去何从?新技术的下一站在哪里?

10月26日,由《网络传播》杂志主办的第14期网络传播沙龙就讨论了这么“高大上”的话题,“研究事儿”特派牧阳人参加,摘录了一些媒体人的观点与大家分享——

10月26日,第14期网络传播沙龙专题探讨技术演进下的传播新浪潮,聚焦新技术带来的新闻传播变化。图为沙龙现场。 《网络传播》杂志 供图

跌眼镜:无人机、VR还不算新技术?!

周晓鹏(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媒体现在使用的“无人机”“VR”概念不准确。

首先,媒体采用的无人机报道,算不上技术创新,而只是应用创新。美国好莱坞几十年前就在用无人机拍电影。其次,准确地讲,VR新闻叫“360度全景式报道”,本质上不算新技术。真正的VR是“虚拟现实”,5分钟成本100万美金,媒体现有的技术和人才是无法支撑的。

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的媒体离真正的新技术还很远……

问号脸:无人机、VR为何如此受热捧?

谢婷(人民网网络电视部主编):人民网应用无人机拍摄主要分三类:一是新闻突发事件报道,如天津港爆炸、南方暴雨洪灾;二是系列微纪录片,如《启航:新棋局 瞰长江》《援藏:科技改变西藏》;三是地方新闻和海外新闻报道。

周晓鹏:未来的媒体应当为用户提供信息增量、视角增量和体验增量的内容。无人机能够做到。

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沉浸式传播”时代越来越近,无人机和VR能够实现沉浸式表达、沉浸式体验和沉浸式思维。VR是传统媒体重新找回用户的契机。

人民网和美国高通公司联合出品的微纪录片——《启航:新棋局 瞰长江》,应用无人机拍摄长江经济带沿岸11个省市壮美的自然人文风光。

很无奈:无人机、VR……想说爱你不容易!

刘宏伟(新华网融媒体产品创新中心总监):做无人机报道,只做新闻内容的生产是不够的,必须利用产业行业开发反哺。

新技术更迭换代是一笔大支出,一架无人机,电池续航能力半小时,也许半年后,续航能力剩下5分钟。一架飞机要1-2万元,换一个电池就要3-4千元。

我们必须考虑这种迭代支出。用户也接受不了每半年就要买一台VR眼镜。

周晓鹏:VR新闻很难有出色的作品集,它对镜头语言的使用是极大改变和挑战,对周边环境要求高,难以叙事,只能展现场景。而我们知道,新闻最动人的还是故事!

还有,目前VR在缓存提取速度、屏幕刷新率上不够,佩戴15分钟会体感不适。

紧迫感:未来每个人都要会“飞”吗?

刘宏伟:无人机报道要求记者必须做现场新闻,我们要求31个分社建立5小时报道圈,5小时到达全国任何一个现场“飞”新闻。

周晓鹏:与成为“飞手”相比,我认为,未来媒体人都应成为内容产品经理。未来的媒体人必须考虑一个传播链条,一是内容怎么来,二是内容来了之后如何表达,三是如何多渠道传播。

谢婷:技术发展永远有两个方向:向上高精尖,向下降身姿。新技术赋予媒体的是新能力,未来的媒体人应当成为“全栖记者”。

第14期网络传播沙龙现场展示的多型号无人机设备。 戴莉莉 摄

大胆想:未来的新闻生产什么样?

周晓鹏:媒介即信息。未来,内容会随着媒介变化产生颠覆性改变,比如从2D走向3D。

未来的媒体一定首先是个技术公司,不需要去做先进技术的开发,但必须做新技术的应用。媒体现有的95%采编+5%技术支持的结构要改变。

刘宏伟:无人机在新闻报道上的应用,所见即所得,不用预知。我认为,未来的想象空间是产业行业的应用规模。

无人机今年的预估产值是60亿元人民币,年中完成近20亿。未来产业经济规模有多大?令人期待!

有坚守:技术更迭中传统媒介何去何从?

周晓鹏:媒体当有天命、使命和生命。天命是:我的价值观;使命是:如何更好地表达我的价值观;生命是:让更多用户看到我、看懂我、喜欢我。

不管媒体形式如何变,永远不变的是用户规模和黏性的有效变现。很多传统媒体为了传播,把自己的内容拿给其他传播平台。内容虽然传播出去了,用户却没有导流进来,这是饮鸩止渴。

谢婷: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刘宏伟:科技+产业+传媒,前景广阔!

撰稿:戴莉莉 编辑:王向令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