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10期

党报在媒体融合中需批判与解构

姜成坤
2016年11月01日13:32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报纸等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与机会并存。但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很多党报不仅不能发挥己长,反而迷失了自我,丧失了引导的舆论话语权。本文通过审视党报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党报媒体融合中批判与解构不可或缺。在政治导向正确的大前提下,扬长避短、解放思想、大胆批判、合理解构,让党报在媒体融合中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关键词:党报;媒体融合;批判解构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036-02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

然而,在这些媒体融合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党报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迷失自我,随波逐流”的现象,即舍弃自身固有的优势,唯新媒体马首是瞻。笔者认为,这样的迷失自我,随波逐流的融合方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也绝非是中央所号召和期望的媒体融合发展。这样“投诚”、完全依附式的浅层次融合,最后造成的恶果只能是让党报更加虚弱,甚至完全丧失引导舆论的主动权。

一、取长补短,党报在媒体融合中需理性自信

党报与新媒体批判地融合,需要我们从多维度来认识和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在党报与新媒体融合的大势下,党报认清自己的短板是明智的,但不能在一片唱衰中全盘否定自我,以致在融合中没有平等自强自立的意识,进而迷失自我,被新媒体牵着鼻子走。

不得不承认,这些年新媒体日益做大,但也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原创新闻紧缺,新闻同质化严重等。大量的谣言和假新闻充斥于其中,可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反观党报,尽管这些年身处发展窘境,内忧外患严重。但历史沉淀的不仅仅是包袱,还有其竞争的优势所在,这些内在与外在的优势,就是党报在媒体融合中的平等、自信的根本所在。

无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内容仍是竞争关键所在。从目前看来,新媒体的内容生产对传统媒体还具有很高的依赖性。这一点,对于党报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更是一个倒逼自救的过程。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依赖,倒逼我们党报要生产出更加精彩的新闻产品,再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和平台,推送给更多的用户。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党报如今在生产好的新闻产品方面却是异常乏力。这需要党报尽快改进、给力。如果党报的新闻产品不给力,那么不管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多么畅通,传播平台多么宽广,这一切都与党报无关。

目前,党报凭其几十年的发展与积累,在受众群中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权威性与影响力。虽然,近些年不少党报人投身新媒体,但党报还拥有许多新闻人才以及成熟的新闻传播管理运行机制。在凭借党报与生俱来的“政治优势”,党报拥有庞大的社会资源可供开发、利用。这些优势如果能充分挖掘,党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难被取代。因此,在媒体融合中,党报无需妄自菲薄。在认清自身不足的同时,也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与新媒体在融合中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二、提倡质疑不可偏听偏信,采取“拿来主义”

党报与新媒体批判地融合,要有质疑精神,这不仅是融合的前提,更是新闻伦理的必须。

纵观当前一些党报开辟的媒体融合专版,很多时候在对待新媒体上的新闻产品所采取的是偏听偏信,不加核实的“拿来主义”。把新媒体上很受欢迎的新闻,“复制粘贴”到报纸上,如此简单又流于形式的“融合”,与抄袭何异?

笔者认为,这绝不是中央倡导的媒体融合发展的正确路径所在。这种行为姑且不仅有违知识产权保护法,更会加剧谣言和假新闻的传播扩大化,进而损害党报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如此“融合”,不如不“融”。

目前网络上谣言和虚假信息频出,让人防不胜防,不堪其扰。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政府部门,对于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都深受其害且深恶痛绝。戳破谣言、激浊扬清、去伪存真,这应该是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党报责无旁贷的使命与责任,更是党报在与新媒体融合中的机会与优势。这要求党报新闻从业人员在网络或者新媒体上发现一些新闻线索和素材时,要心存质疑精神,要认真多方加以核实、求证。只要不采取“拿来主义”,仔细认真核实、求证,党报就可利用新开辟的融媒体专版,旗帜鲜明地对各种网络谣言进行披露与抨击,还读者以真相,还舆论以清明。这样,不仅可以凸显党报公信力与权威性,更能得到各方认可与尊重。

举例来说,最近微信圈里经常出现“某地儿童被拐卖”的谣言。党报记者就可以通过与公安局相关部门配合,查到这些谣言的始作俑者是谁?他们的目的何在?他们最后会受到哪些法律制裁?最后再提醒读者、网友如何甄别这些谣言等。把这些问题说清楚明白了,党报的权威性自然就回来了,更多的读者也就跟着回来了。

除了对于新媒体新闻产品要有质疑精神,党报还要对活跃于新媒体上的网络流行语保持质疑精神。现在很多党报的融媒体版面,为了贴近受众,在版面语言上也与时俱进,采用大量的网络流行语付诸报端。

笔者认为,像“给力”这样富有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党报“移花接木”借用一下无可厚非。但像“屌丝”、“酱紫”(这样子)等网络流行语,不是文字不雅,就是令人费解充满歧义。这样的词汇,如被党报在报纸上采用并大肆传播,不仅有损党报权威媒体的形象,更是一种对民族语言文字的不负责任,对于青少年汉字词语学习与使用造成误导。

三、合理解构反对僵化体系,确立互联网思维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非黑即白的理论等。而解构主义所反对这些问题,从现实看来,恰恰是党报在媒体融合中所存在的问题。

从反中心这个角度去看,在新媒体方面,去中心化网络模型越来越清晰,可能性与可行性也越来越大。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提供的服务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用户,都可提交产品内容,网民们一起进行内容创作。最终,每一个网民都成为一个独立的信息提供商,这就使得互联网更加扁平化、产品生产也更加多元化。

但目前党报传统的新闻采编模式与组织结构仍然处在中心化向扁平化过渡当中。而这种模式与结构,现在又移植到新媒体的管理运营上,使其新闻采编模式与组织结构跟不上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

在这种矛盾状态下,新媒体在新闻采编模式上应强调去中心化,积极与网友和新媒体用户互动协作,减少自身劳动强度的同时,又可实现内容生产多元化。而在组织结构上,新媒体还需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建立一种紧凑、干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保证新媒体运营的顺畅进行。

从反非黑即白的理论方面来看,党报在媒体融合中更应引以为戒。“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是一种绝对化的思维模式,这种简单、机械的思维方式,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存在于党报的语境文风之中。例如对正面人物的宣传,党报习惯“高大全”的人物塑造;而对于一些犯了错误的人,则全盘否定,一无是处。这思维方式现在仍然可以在报纸上存在,但在新媒体中,网友和用户还会欣赏这样幼稚肤浅的思维模式吗?

摒弃非黑即白的理论,需要党报以多元开放的心态去构思谋划新媒体内容的生产和营销,颠覆、重塑思想与形象。这种新媒体形象,可以考虑与党报品牌形象分离开来。党报给人的传统印象是严肃、刻板,不苟言笑。那么党报的新媒体是否可以尝试轻松、灵活,富有娱乐精神的新形象?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态度,应用到媒体融合中,彰显的是对个性、他者和差异性的尊重。从此意义而言,解构主义精神的实质是兼容并蓄。它倡导和谐与协作、提倡多元而非一元,尊重个性,主张多重意义,而非一种意义。

还是以网络语言为例。如上文所述,党报在版面上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网络语言,以活跃其文风,但这种选择还应该是审慎和克制的。而新媒体的语言选择则可大胆一些,因为其就是在网络这个环境下传播、营销,广泛地运用网络语言能够让其内容与用户产生同频共振之效。互联网的宽容与开放,倒逼党报新媒体在内容生产和语言选择以及营销推广方面,思想解放要更深入大胆一些。要真正确立互联网思维,站在用户角度换位思考,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重新审视自己和用户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只有这样,专注产品与服务的极致,再加上后期优秀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党报新媒体试水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综上所述,党报未来的媒体融合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更需要批判与解构作为保障与指导。用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正确评估、评价自身与新媒体的各种问题,多质疑、多比较、多鉴别、合理解构,独立思考而不盲目盲从。在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中,立足自身优势,借力发力。只有在批判性融合中,才能创造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瑶,董三仁.媒体融合:传统媒体弯道超车的机会[J].青年记者,2015(8).

[2] 张天怡.媒体融合时代“网”住读者的浅思考[J].传媒评论,2015(4).

[3] 易艳刚.融合语境下主流媒体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青年记者,2015(10).

[4] 杜蓉.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D].渤海大学,2013.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