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10期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储晓娟
2016年11月01日13:40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通过选取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在运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数据新闻报道展开分析后,发现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的优势、特征与不足,并尝试提出些许建议,以弥补不足,对进一步完善报道有所裨益,并供其他传统媒体获取经验,进而加快媒体融合的进程。

关键词:中国日报 ;两会;内容分析;数据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053-03

一、引 言

“两会”,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政治“日历”上非常重要的大事,2016年又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新节点”。《中国日报》作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是国内外高端人士首选的中国英文媒体[1],历来都十分重视两会报道,采用数据新闻报道,旨在更好地传播中国故事与声音,塑造国家形象。与此同时,“大数据”是2012年以来国内新闻传播学界热议的话题,基于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数据新闻,则成为了媒体融合转型的一种新方式,逐渐演变为一种流行的报道形式。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分别于2016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于2016年3月16日和2016年3月14日在北京闭幕。

故以2016年《中国日报》3月3日至3月16日(共14天)“两会”数据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内容和视觉形象出发,展开量化统计和综合分析,探索《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的优势、特征与不足。

二、概念厘清:数据新闻

关于数据新闻,从字面理解,它就是一种形象直观化地叙述并解析数据的报道方式。数据成为了新闻报道的一种源头,也是内容的核心所在。学者们对数据新闻做出了不同的定义。章戈浩认为,数据新闻,又称数据驱动新闻。它指的是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过滤,从而创作出新闻报道的方式[2]。也有学者认为,数据新闻是精确新闻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发展而来,是精确新闻的进一步提高和延伸。数据新闻不是一夜之间就有的,它的萌芽是从计算机辅助报道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有媒体记者利用大型计算机对政府提供的数据库中信息进行分析,以发现和调查新闻事实。而在如今大数据时代下,记者能够获取和利用的数据,相较而言是那时天文数字的倍数[3]。然而,需注意的是,虽然它们有相似点,但是数据新闻是有别于精确新闻和计算机辅助报道的,体现在数据量、数据地位等。数据可以从量化的角度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反映新闻事物的发展状况,它既可以是报道的主体,也可以作为辅助性背景材料解释报道对象[4]。而在数据新闻报道中,数字的地位上升,文字不再是最主要表达。

综上所述,再结合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尝试厘清数据新闻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大数据技术在新闻行业应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报道方式。新闻工作者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经过对数据的抓取、过滤、挖掘及分析,完成新闻报道的视觉呈现。

图1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主题统计

图2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主题统计

注:图1、图2统计了“TWO SESSIONS”版,其他版面若有与两会相关的数据新闻,不在统计之列。

三、内容分析

经过对《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的搜集和统计,笔者决定从报道主题、报道版面两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报道特征。

(一)文本内容分析

两会议题关系到中国各项政策、改革和发展措施如何推进,与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是对外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时机。新闻报道主题的选择及其报道数量的多少反映出新闻媒体对当下两会热点议题的价值判断和关注程度,也是引起读者关注,提高发行量的关键所在。

1.报道主题分析。根据“两会”数据新闻报道情况,将报道主题分为经济类、时政类、社会类、科技类、法律类、文教类、环保类、外交类共八个类别。从统计结果来看,《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涉猎广泛,覆盖了国家、社会和生活的各大领域,单就这个报道形态来说,称得上是一次全面性的报道,总计28篇。其中,报道主题的前三是经济类、时政类和社会类。往下便是法律类、环保类,最后并列的是科技类、文教类、外交类(如图1所示)。由此得出,此次“两会”数据新闻报道集中于经济、时政、社会三大主题,共占据了总报道量的57%。法律类、环保类主题报道分别占比11%,其他主题类别的报道分布也较为平均,占比均在7%左右(如图2所示)。在一般报道中,经济、时政、社会都在重要主题之列,由新闻价值的高低所决定。而成为数据新闻报道的三大主题,不仅要判断该主题报道的新闻价值,还需要思考相关数据采集与整合的可能性以及从全局视角考虑这个主题的新闻是否值得报道。提到数据采集,数据新闻制作需要大量的数据。媒体工作者从公开的数据库或者是政府部门、企业、专业机构中获取数据。通过对三大主题报道的数据来源统计,发现有8篇报道的数据来自国家、政府部门或政府基金项目,4篇来自专业机构,2篇来自媒体,2篇来自联合调查(政府、企业、或机构)。作为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中国日报》重点选择这三大主题展开报道,较多采用国家、政府部门的大数据,可能也是出于以下考虑:直观地构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和故事,增强国际认同。这与其受众定位有关。

据国内外代表媒体的大数据新闻实践,总结出数据新闻具有四个功能:描述、判断、预测、信息定制。数据新闻的报道方式能从宏观上把某个事件看得更加清楚与全面,事件复杂的演进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都能描述得直观且有趣[3]。这样看来,从全局视角出发,是对数据新闻特征的把握和其功能的运用。

2.报道版面分析。版面也是报纸的一种语言手段。本文从版序和区序出发,对数据新闻报道版面进行分析。报道版面的先后次序、报道版面的区域安排反映出媒体对数据新闻报道的编排思想和重视程度。

版序是版面的先后次序,表示着各个版的强势。强势即版面具有的吸引读者注意的特性。不同的强势可以表现稿件的不同重要性[5]。越是重要的新闻,就越可能被排在报纸的前几版,甚至是头版,这样就越容易吸引读者注意。区序,即版面空间各个区根据强势大小排列的次序,表示着版面各个区域的强势[5]。版面空间是有限的,同一版面,越是重要的新闻,就会被编排在强势大的区域。我国传统报纸按强势从大到小排列次序为:上左,上右,下右,下左[5];后来,一些市场媒体逐渐打破了这个“四分法”的传统,采用二分法、三横式、三列式或交叉混合等分区方法,打破了以往以“上左区”为主的认识,直接导致视觉中心的位移[6]。相应地,版面各个区的强势大小也会有所不同。

图3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版面一览

从图3可知,《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的分布版面分别是头版、3版、4版、5版、7版,就版序来看,两会的数据新闻报道还是受重视的,尤其是关于经济类的报道。随着两会日程的推进,数据新闻报道上了头版,共5次。

3月8日和3月12~13日的头版,整体上都是左右列式。3月8日的版面比为1:5,3月12~13日的版面比5:1。两期的数据新闻皆编排在面积大的区域,与人物照片配置,区序差不多,强势不分伯仲。3月14日的头版整体呈上下分布的状态。往上是三列式,数据新闻在右下位置,强势变小。所以,单就头版区序来说,3月8日和3月12 ~13日的新闻强势大于3月14日的新闻强势。经观察可知,这3期“两会”数据新闻报道,分别是关于财政、环保、法律的内容,反映了媒体报道对财政、环保内容的相对重视。3月15日头版是左右列式,版面划分较为均匀,两会新闻报道安排在右边,以政治反腐为主题的报道在右上位置。3月16日头版整体上是左右式,版面比为5:2。以经济为主题的报道安排在左边的大版面,且配以大图背景表现形式。在同版中,它们都发挥了各自强势作用。经比较,在新闻强势上,3月16日大于3月15日。

通过分析5期头版数据新闻的区序,可得出3月16日的强势最大,3月15日次之,往下是3月8日和3月12~13日,最后是3月14日。同时,这也反映了报纸编辑对经济和政治主题报道的重视。

据图3,“两会”的报道主要分布在第3版和第4版。第3版报道,全部都是以一竖幅长图进行数字信息的解析报道,无论版式如何,其位置都固定在右边,占据近1/3的版面空间。9期该版报道,都运用同一形式,图解政治、经济、社会等主题的系列数字信息,给人一种严谨、规矩的感觉。在同版中,浅蓝底色长图包装数据信息,加上较大的报道区域,其强势无疑是最大的。第4版报道,报道表现形式不再局限于一种,有圆环图、数据地图、条形图等多种图表,或单独使用,或结合使用,多数是同时运用几种图表和其它图像、符号搭配,配上简洁文字和标题,进行各类主题报道。此外,经过统计,发现有6期报道,第4版都是集中于一个主题的报道,数据图形或图表的位置大多在上或上右的较大区域,也有位于版面中间的情况。6期该版报道,占据近1/2的版面空间,此时其强势最大。

经过版面分析后,得出此次“两会”注重用数据新闻报道重大主题,诉诸热点解码,政策解读,视觉化解析最新的信息资讯;虽然第3版和第4版的“两会”报道呈现出些微模式化的特点,但是“稳中有动”,偶尔有调整,或配一幅主题漫画,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视觉形象分析

前面提到,数据新闻是一种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的报道方式。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就是利用图形和图像处理技术与方法,将数据以图形图像的形式展示[7],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对非专业读者而言,数据本身是单调的、枯燥的,不“悦读”的;而当数据成为新闻的要素,就必须考虑它的可读性,再好的新闻不可读也行之不远[8]。为了有效地传达思想概念,美学形式与功能需要齐头并进,通过直观地传达关键的方面与特征,从而实现对于相当稀疏而又复杂的数据集的深入洞察[9]。这种可视化的展现形式,天然自带强势,是一种强有力的视觉冲击,且对于加强报纸形象设计,抓住读者眼球,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优势。根据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报道在数据可视化上的实践,将其分为五种类型:统计图表、信息图、泡泡图、时间线、数据地图。

1.统计图表。统计图表是一般采用的数据表现形式,如条形图、柱状图、饼图等,可以清晰地展现数据。此次“两会”数据新闻报道也用到了大量的统计图表。使用单一图文的报道很少,只有1篇,就是3月3日第四版的报道。其余报道都采用多图形式,提供较为多样化的信息。此外,《中国日报》还兼顾各种图表形象的设计和整体平衡,做到形以类聚,注重颜色搭配,以求“同色呼应”,使其融合变成一个整齐的报道,给人一种形色兼具的视觉化享受。采用这种多图表现形式,它的可视区更广,也能更多地吸引读者关注,让其在享受中完成信息的接收。

2.时间线。时间线,以时间为线索,传递新闻中其他的信息数据,使人一目了然。总之,就是一图胜过千言,符合视觉传播时代下用户的习惯与偏好。3月9日第4版报道,以年龄为线索,图解孩子从婴儿长到17岁需要的所有费用。中间的大圆环切割分为7段:婴儿、1-2岁、3-5岁、6-11岁、12-14岁、15-16岁、17岁。哪个段最长,就意味着花费最高。其他7个小圆环根据具体的花费分段,再分别从划分好的年龄段给出相关的信息。时间线,不仅将庞大的数据以年龄为依据进行圆环化的编写,还以年龄为发展阶段揭示养育孩子所需费用的变化过程,使新闻叙事一目了然。这种时间跨度较大、涉及信息较多的新闻使用时间线的报道形式,塑造了一种简单生动的形象[10]。同时,时间线数据图下方的 “二孩政策”漫画,为版面更增添了视觉化元素。

3.泡泡图。泡泡图,是用泡泡大小代表数量大小,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种类,用连接、排列等表示特定关系的可视化信息图。3月7日第4版,报道运用泡泡图,展现“Top 15 destinations for overseas vacations this year”,从韩国、美国、法国……排到马来西亚,泡泡越来越小,从左到右排列。这种泡泡图形式,简单可爱,既能快速传递信息,又自带一种风格,有助于视觉形象美化。

4.信息图。信息图,是指信息、数据等的视觉化呈现,把视觉语言作为传达信息的方式。通过在图表中综合运用图像、文字、色彩等视觉信息,并利用一些手段处理某些单靠数据或文本很难表达和解释的信息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视觉语言,提高所要传达信息的丰富性、感染性和交流认识的效率[11]。如用图片、漫画等包装数据信息;图解一个事物的流程或构成;用图示提要新闻事件的关键点[8]。3月4日第3版,浅蓝色长图形式的报道就用圆形的图标数字,分步骤表现了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还介绍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权利和义务,变大量的文字说明为直观的图形表达。3月7日第4版,报道还运用图片包装数据信息,再结合图示,展现Top 10“most impressive moments”in Chinese diplomacy,让读者一眼尽收标志性的外交事件。3月9日第7版以“women”为主题的数据新闻,把国旗制成相应圆形图标,使文字信息更形象。

5.数据地图。数据地图,指的是应用地图来分析和展示与位置相关的数据,将数据和地图结合起来,表现一个新闻点在不同地区的分布[8]。3月3日第4版的数据新闻就是运用数据地图,通过位置,把信息或时间结合来表现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形成比较以揭示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情况。地图下面的柱状图是展现了2015年12个月的空气物质含量,以便读者配合地图使用,看到不同维度数据间的相关性。这种地图形式便于用户直接获取与自己所处位置相关的信息,利用地理上的接近性,使位置形象化。

四、结 语

从文本内容和视觉形象出发,对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展开研究,总结报道特征如下:报道主题集中在经济、时政与社会三大领域,需从全局视角考虑;重视运用数据新闻报道,突出重要报道主题和内容;灵活运用可视化形式,加强形象设计,进一步提高强势。数据新闻报道发挥其优势,不仅使内容更为读者“悦读”,还融合多样化的视觉元素,提升了报纸形象。可是,和外国报道相比,《中国日报》的数据新闻报道,制图技术还有待提高,图表类型仍然缺乏。此外,文字解读太多,数字的地位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提升。一些可直接从数据图中获取和转化的信息无需赘述,不免会有凑版面之嫌。关于数据新闻报道,还需精进数据和制图技术,丰富可视化形式,寻找更好的形式讲新闻故事。

参考文献:

[1] 中国日报简介[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static_c/gyz grbwz.html.

[2] 章戈浩.作为开放新闻的数据新闻—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J].新闻记者,2013(6).

[3] 陈力丹,李熠祺,娜佳.大数据与新闻报道[J].新闻记者,2015(2).

[4] 宋国强,徐剑.数据可视化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J].视听界,2013(6).

[5] 郑兴东.报纸编辑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 朱丽.党报与都市报的头版配置研究——以“雅安地震”图片为例[J].今传媒,2015(3).

[7] 李希光,赵璞.数据可视化:数据新闻在健康报道中的应用[J].新闻战线,2014(11).

[8] 张春红.数据新闻的挖掘与可视化处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4).

[9] 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知识可视化三者的区别和联系[EB/OL].http://dataunion.org/3554.html.

[10] 郝丽伟.英国《卫报》数据新闻研究[D].河北大学,2014.

[11] 陈雅群.信息图表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2(5).

[12] 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6).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