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前沿声音>>编采探索

网络时代党报副刊的应对之道

王  炜
2016年11月03日15:48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首先需要表明的是,本文中的副刊指的是狭义的文学副刊,比如人民日报的“大地”、羊城晚报的“花地”、新民晚报的“夜光杯”等,它们区别于包括汽车、房产、健康、教育等各种生活服务类信息专刊的大副刊,文学副刊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刊登的大多是诗歌、小说和散文作品。

副刊虽冠之以“副”,但对报纸来说却至关重要,新闻版面提供信息,而副刊提供知识和文化享受,对于一份报纸来说,副刊是彰显文化品位的最佳舞台,同时也是引领社会舆论的战场,从李大钊时代的晨报副刊起,副刊就在中国的文化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岁月流逝几经变迁,但是时下的网络时代,受网络文化及新读者人群的冲击,时下的党报副刊也面临着一些崭新的难题,本文试图就此进行分析。

一、副刊影响力衰微的表现

1.文体陈旧。所谓文体,是指文章的总体风格,文体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布冯有名言:风格即人格,文体是作者整体人格的直观展现,它也是一个时代氛围的折射,从这个角度来看,时下网络时代需要的文体风格与过去是不一样的,网络时代兴起之后,受网络即时化和碎片化的影响,传统抒情化的散文诗歌影响力已经衰微,人们爱看的是一些带有戏谑和幽默色彩的新式散文,即使抒情,也会比较节制,带有更强的理性特征,比如马伯庸的文体风格,比如当时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类文章摒弃了传统散文的抒情色彩,也改变了他们板着脸说话的严肃外观,而是以幽默调侃的方式,对事物进行表达,这在根本上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从物质贫乏的时代过渡到现今物质初步富裕的时代,城市化生活成为大多数读者的日常,城市化的快节奏和物质化色彩扼杀了抒情空间,“当今社会确实需要一些轻松娱乐的东西来舒缓人们紧张的情绪”[1],使得抒情类文体已经远离大多数人的审美意识,同时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和焦躁也需要一个释放的空间,这就使得幽默与戏虐文体更受欢迎。

以湖北日报的“东湖”为例,从这个角度看,该栏目的文章展现的还是一种比较陈旧的抒情外观,以2016年1月1日的“东湖”为例,它的5篇文章中3篇是抒情散文,还有一篇是诗歌,其中头条文章《南方的“河”》是讲述南方江河的,这篇文章是从“南方多半称江,北方多半称河”这一现象说起,内容含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色彩,作者一半在讲述这样一种历史,另一半在回顾了自己家乡孝感的河,整篇文章具有浓郁的抒情化氛围。而诗歌《开一朵心花迎新年》也是一首抒情诗,它的写作完全看不到诗歌界更流行的现代主义和象征意象的影响,带有一种浓厚的前现代抒情特征。

2.版面僵化。版面栏目的排列组合对于报纸至关重要,优秀的版面,其栏目设置活泼多样,不仅栏目本身适应了新闻规律,迎合了读者的需求,在不同栏目之间也形成一种有序的排列组合,使得版面活泼多样,具有独特的美感,而较差的版面,则在版面内容和语言中呈现出一种僵化,不适应读者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副刊,会发现很多副刊这方面的意识严重不足,比如,“东湖”没有具体的小栏目设置,而只是对不同文体在版面上进行了一个组合,很多副刊虽然有栏目设置,但是一旦设定后很少发生改变,使得版面语言较为陈旧,缺少变化。

3.缺乏影响力。有影响力的版面来源于有影响力的栏目和作者,以解放前的申报自由谈为例,可谓是一个栏目风行一时,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自由谈畅谈天下大事,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而像鲁迅这样的明星作者,更是成为自由谈的巨大财富,鲁迅几乎每一篇文章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他好战多怒的战士风格也赋予了自由谈巨大的言谈空间,他和论敌在报纸上的论战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使得申报自由谈成为中国新闻史上不折不扣的明星栏目;而反观中国副刊,这种影响力已经不再了,如果做一次问卷调查,恐怕大多数读者难以说出一个有影响力的副刊的名字,副刊已经不再是站在潮流前端的文化产品,对于社会重大事件也难以发声,它刊登的作品也无法成为社会重要议题,基本上便成了编辑和读者的自娱自乐,只在一个小圈子里盛行。

二、副刊影响力下降的原因

1.文学丧失中心话语地位。党报副刊面临危机的第一个原因,在于时代的变化使得文学丧失了中心话语的地位,曾几何时,尤其是民国和八十年代,文学在社会话语中的主流地位无可置疑,那时的人们爱读文学作品,一些重量级的小说诗歌都会引发重大的社会效应,但是在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之后,文学这种辉煌的地位便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商业社会的兴起,随之而来的是消费文化,人们开始远离文学,更爱读一些反映商界或是生活化的消费文字产品,这使得作为文学重要阵地的副刊其中心地位也随之丧失。

2.时代变迁导致读者变化。文学副刊辉煌不再,还因为读者群体的变化,时下作为主流阅读群体的年轻人,是在网络时代长大,而中老年人也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在阅读趣味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网络时代首先是带来了网络文学,它们更贴近当代生活,文字表现更符合当下人的心理,因此相较于陈旧的文学副刊,这些网络文学更受欢迎,长此以往,读者的阅读趣味也发生了变化和偏移,他们可能会觉得文学副刊上的文字陈旧而没有生命力,不符合网络时代快餐化阅读的需要,文学副刊逐渐流失了读者。

3.副刊本身未能与时俱进。危机还因为副刊本身未能与时俱进,党报作为当地党政机关的喉舌,离市场化竞争有一段距离,它们对于市场的变化,表现没有都市报那么敏锐,党报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也更为舒适,这使得很多人创新意识和跟踪潮流的意识不够强烈,同时由于报社人才培养体系的原因,年轻人进入党报一般都是从新闻记者做起,很少有直接进入副刊做编辑的,这使得副刊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中年人,很少有年轻人,他们的阅读趣味和编辑理念往往比较落后,离当下的潮流较远,这使得副刊逐渐成为了少数人的自娱自乐,不再有强大的市场影响力。

三、副刊重塑影响力的途径

1.拥抱新时代文学。如前所分析,新时代的文学与过去的文学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体特点,因为党报一直被定义为机关报,所以面对新趋势表现不是很灵活,所刊登的散文诗歌作品呈现出的还是一种旧有面貌,面对新形势,这就要求编辑群体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多接触年轻人的文章,多从网络上寻找稿源,积极拓展崭新的作者空间。

在拓展空间上,主要是指与网络的对接联系,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报纸信息的重要来源,不少报纸都出现了“网事”版,把网络上的新鲜有趣事集纳在报纸上,而副刊也可以借鉴这一形式,在版面上专门开辟与网络对接的版块,将网络文学纳入到报纸的范畴之内,这样不仅可以活泼版面,还可以吸引读者眼球,形成新的阅读亮点。

2.用品牌来引领版面。品牌文化已经深入到消费文化的方方面面,报纸虽然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但同时也是一种市场产品,需要借鉴商业文化的优秀成果,品牌运营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类,不仅报纸需要鲜明的品牌,报纸的分栏目也需要品牌意识,副刊也是如此。

副刊首先需要确立鲜明的品牌定位,比如在民国时代,晨报副刊就带有浓郁的京派文化特征,表现出理性、独立、明澈的风格特征,时下的副刊也需要这样一种品牌定位,明确自己的核心读者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版面策划,形成鲜明的个性风格,让读者一听到副刊名字就有一种风格化的联想。

品牌运营还要求在副刊内部,精心策划组织各个栏目,副刊也需要进行栏目策划,针对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和稿件特征,精心设置各个小栏目,让不同栏目之间形成一种关联和组合,让不同稿件展现出百花齐放的特征,这是副刊成功运作的经验之一。

3.立足本土文化。中国的媒体市场因为行政分割的原因,形成了各地割裂开来的局面,除了少数全国性大报之后,大量报纸的读者仅为本地读者,这一方面带来了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是发挥创造力的舞台,那就是实现信息的本土化,副刊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舞台,实现本土化是它提升吸引力的重要途径,本地的历史人物、风土人情皆可成为副刊的重要内容。

以成都日报的《天下成都》为例,它的内容“一类是介绍以成都为中心的‘大成都’厚重的蜀文化底蕴和内涵的文章,另外一类是写成都人现实生活的、充满情感趣味的文艺作品”[2],由于带有强烈的本地色彩,而且情感味道浓郁,因此广受读者欢迎。

其他副刊皆可以借鉴这种本土化的模式,挖掘本地的历史故事,介绍本地的风土人情,将浓郁的本地色彩与普遍的人文关怀结合一起,一定能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4.引领社会文化。在民国新文化运动之后一段时期,报纸副刊曾经迎来过辉煌期,“一些‘文化名人’成为报纸副刊的‘掌勺人’,黎烈文主编申报副刊‘自由谈’,沈从文萧乾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聂绀弩主编中华日报副刊‘动向’。艾青、端木蕻良、吴祖光、夏衍等都做过副刊编辑。许多报纸副刊编辑还身兼大学教授,像邵力子、宗白华、孙伏园、徐志摩、戴望舒等,都在大学任教。[3]”

这一时期的副刊,在塑造社会公共文化、引领社会变迁上起到过巨大作用,比如大公报副刊‘文艺’就是当时文学青年心中的圣地,培养了不少作家,成为他们文学生涯的起点,同时,名人成为副刊主编也影响力巨大,这些名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文化和报业专业方面都有精深的修养,他们编辑出来的版面,更具有可读性和文化价值,而名人主编,对于报纸扩大影响也很有利,人们会出于对名人的信任和崇拜而更愿意阅读副刊,这是一种无形的营销,同时也成为报纸的品牌。

当下的副刊也可以大胆改革,借鉴这一趋势,启用文化界名人来做报纸副刊的主编,名人必然会带来充分的话题效应和巨大的社会资源,同时副刊也需要再强调在社会文化引领上的标杆作用,培养年轻作者,为他们提供成长的舞台。

引领社会文化更是副刊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报纸是一种精神产品,副刊对于社会有一种文化责任,这就需要副刊的编辑者有一种历史担当,站在社会进步的立场上,推广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社会精神价值的塑造者。

参考文献:

[1] 肖玉清.副刊 一份报纸的文化品位追求——谈《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特色[J].新闻窗,2009(4).

[2] 肖玉清.浅谈副刊写作——以《成都日报·天下成都》为例[J].新闻世界,2011(10).

[3] 肖秋生.报纸副刊的时代担当[N].天津日报,2011-11-09.

 

(责编:戴莉莉、程惠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