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将开幕 记者眼中的"浙"三年

2016年11月10日08:10 | 来源:网信浙江
小字号
原标题: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在即 记者眼中的“浙”三年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将于2016年11月16日至18日在中国浙江省乌镇举办。自2014年首次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举办以来,浙江乌镇便成为记者们每年关注的重要关键词之一,记者们走进乌镇,深入观察并了解它,这三年来,记者眼中的乌镇,到底改变了什么?网信浙江编辑采访了三位连续参与报道的记者,讲述属于自己的乌镇时间。

  永久场馆外景

  《经济日报》陈静

  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互联网基因已根植

  “变化非常大,第一年,感觉这就是一场大会,互联网界的大会,第二年,这已经变成一个互联网小镇,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自行车、智慧医院,第三年,哈哈,感觉互联网基因已经植入到这个小镇里,产业集群效应也已经初显。三年时间,改变很透彻。”

  作为专业记者,陈静对于浙江,特别对于坐落在杭州的阿里巴巴、网易等互联网企业十分熟悉。

  远程医生会诊  

  “我每年都会来浙江很多次,很熟悉,但是乌镇是真的在首次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时候第一次接触。”陈静说,这样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镇,融合了最时尚的各种互联网元素,呈现出了各种惊喜。

  2015年陈静曾亲身体验过乌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作为报道内容。

  “只要在微信上关注“i单车”,按照步骤简单注册后,在线缴纳200元押金,扫描自行车停放点边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在26个自行车租赁点提取自行车。”(摘自2015年《带你逛逛智慧乌镇》)

  《新京报》李丹丹

  三年会刊见证了乌镇巨变

  李丹丹在到达乌镇一下车的时候,便熟门熟路的和工作人员聊开了:“这已经是我每年必来的地方了,而且有感情。”

  “两年前,世界互联网大会选择乌镇作为永久会址。彼时,还曾有人质疑一座千年水乡古镇与高端的互联网峰会“不是一个次元”。(摘自2016年《互联网大会选址乌镇“不是一个偶然”》)

  公交车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广告

  李丹丹说,今年第三年,在她印象中,第一年的会刊和大会一样,准备时间很紧,但是大家都很兴奋,为了能够参与到这么一场大会中兴奋。而经过两年的积淀和蜕变,乌镇峰会已成为全球互联网界的年度盛事,中国在全球互联网的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发明显。

  “《新京报》和乌镇峰会一样,第一年,完全注重内容,第二年开始加入多元的报道方式,两微一端,直播等,而今年,我们利用了很多的新技术,参与运用到会刊报道的表现形式中。”

  乌镇游客在景区拍照  

  李丹丹说,乌镇也正在互联网的浪潮中转型蜕变,展现出了新锐的“网气”。互联网改变生活方式不再单单只是一个愿景。在乌镇,人们切实地看到这一切正在发生。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王月伟

  期待乌镇创新模式的拓展

  每到一个采访点,央视记者总是不断踩点,采人,务必把鲜活的资料素材带回去做整理。“其实,第一年来的时候,素材很少,要找互联网元素的采访点和人物很难。”让财经频道制片人王月伟印象很深的是,第一年,采访的背景是一位通过互联网卖蚕丝被的老板。

  “第一年的互联网元素主要是硬件吧,但让我们大家惊艳的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优雅的地方,画面拍出来真的很美。”第二年,王月伟由于工作原因没能来到现场:“但是第二年,种种改变,互联网的元素在乌镇已经神话了,一只手机可以游转乌镇,无人汽车等等的落地,到了实处。”

  乌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王月伟说,今年第三届,无论是街边的小餐馆还是小宾馆,可以说已经看到了整个乌镇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后续的期待便是类似于横店模式一样,乌镇是否可以探索拓展出自己的发展模式,包括人才引进,项目、产业的落地等等,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乌镇人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乌镇的互联网品牌效应也逐渐彰显出来,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秘书处负责人说,“我们的目标是要把乌镇打造成互联网界的‘达沃斯’,现在看来离目标越来越接近了。”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