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手机已成记者新"标配" "随手拍"时代如何讲故事

2016年12月03日06:52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记者开始用手机镜头讲故事

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早已成为各大新闻现场的一道景观。然而,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一种新趋势得以呈现:记者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重要的新闻时刻。

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除了远距离的飞机特写、装备特写,其他的新闻摄影作品,中青在线的记者周婉娇都是用手机拍摄完成的。

“我用手机全景功能拍了航站楼的整体场面,用延时摄影拍出现场的人潮涌动,还架上自拍杆突破‘人墙’进行了录像直播,而且所有照片和视频材料,用微信就能压缩上传,减少了电脑的必需性和网速的困扰,发布新闻更及时了。”周婉娇说。

小小的手机,似乎正在改变其新闻拍摄“业余军”的地位,受到不少记者的青睐。

手机成记者新“标配”

从19世纪起,相机就成为新闻记者们必备的装备。从傻瓜胶片机再到数码相机,沉甸甸的相机设备记录了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时刻。而当移动互联网大潮袭来,记者们的采访设备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曾经看起来非常“业余”的手机,正频繁出现在今天重要的新闻现场。

“现在在很多新闻场合,我都会用手机进行拍摄。”对于用手机拍摄新闻照片的原因,周婉娇解释道:“一是节省时间、取材方便,相比倒腾相机的时间,手机又能拍又能录,还能随时切换模式,很快捕捉到精彩瞬间;另外,上传方便、传播速度快也是一大优点,能够方便给后方编辑团队回传素材用于制作。”

“在短平快的即时新闻中,手机拍照上传显然更有优势。”《都市快报》摄影部主任傅拥军认为。央视网记者林孔仕说,“手机方便取景也方便编辑传送,且现在的手机像素越来越高,拍出的新闻图片也足够清晰。”

“手机摄影很适合现在的网络传播。有些单反照相机也具有了手机的一些便捷功能,但没有手机用起来那么普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盛希贵说。

而正是由于具备快速拍摄和制作的能力,且可以上传至社交网络,手机摄影极大地拓展了图片诞生的维度,正引导互联网新闻从文字时代走向读图时代。

好器材不等于好照片

那么,像手机摄影这样多样、有趣的视觉呈现方式,是否会让新闻摄影的专业性降低?

傅拥军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数码专业相机的优势是明显的。比如,从技术角度看,广角镜头的大多数场景手机可以应付,离近了还可以拍微距,但手机绝不适合拍好“天上的月亮”这种题材。此外,手机的感光元件很小,这也就意味着它在弱光环境下拍摄并没有太多优势,无法营造出单反大光圈镜头的那种背景虚化的氛围。

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用手机拍不出专业的新闻摄影。傅拥军说,对于今天的新闻摄影来说,器材与好照片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重要的不是机器设备,而是手握镜头的记者有怎样的思想和态度。”

盛希贵也认为,新闻摄影是“图文结合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新闻价值的判断和充分的新闻信息传达是其主要目的。讲好新闻故事,不是只靠拍摄“工具”,而是要有新闻事实、逻辑思维、鲜活的视觉语言和充分的信息量。

“技术再更新,总有一些记者会坚持拍摄胶片,还能出好作品。所以,重要的不是要有怎样的拍摄工具,而是其中有价值的新闻内容。”盛希贵说,新闻摄影图片要具备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这些元素的呈现并不是完全受拍摄工具的影响。

随手拍时代如何讲故事

在去年第十一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中,美国盖帝图片社摄影记者约翰·摩尔(John Moore)的作品《埃博拉席卷利比里亚首都》获得了年度新闻照片大奖。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幅作品正是通过手机拍摄的。

在盛希贵看来,记者的专业性在随手拍时代更加凸显。“专业记者可以用大众化的手机生产出专业品质的产品;普通人用专业设备也只能满足其‘业余爱好’。”

“此外,今天的受众对新闻图片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傅拥军认为,新闻摄影发展到今天,可以是融合的、多元的,新闻图片可以与声音、视频、绘画等艺术综合使用,“手机摄影的应用,应该成为新闻摄影思维的一种创新。”

正因如此,傅拥军认为,新闻摄影的专业人群更应该思考如何用好手机拍摄,怎样产生价值。“手机产商正在开发多款‘无所不能’的手机,作为摄影记者,要活学活用,而不必过于担心。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出好作品,摄影人应该有对未来的思考,才不至于错过应该记录和表现的东西。”

盛希贵还建议,要辩证看待手机摄影带来的挑战,摄影记者应该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技术环境,成为“学习型记者”。“不管是什么工具,主要看是什么样的人在使用,以及为了什么目的在使用。坚守和创新两者相辅相成,如果能够自如地游走在新技术和传统技术之间,驾轻就熟,岂不更好?”(记者 张紫璇)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