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神奇动物在哪里:陷入"魔网"15年后继续开疆拓土

2016年12月04日07:01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神奇动物在哪里》: 陷入“魔网”15年后,我们继续开疆拓土

  《神奇动物在哪里》剧照

  自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映后,那个骑着扫帚、戴圆框眼镜、身材瘦小的哈利,再也没离开过人们的眼睛。整个宏大而周密的魔法世界,仿佛已成为近乎真实的存在。

  15年后,11月,《神奇动物在哪里》全球公映,创作者依然是J·K·罗琳,背景依然是熟悉的魔法体系,人物和霍格沃茨的长辈们有所关联,连开头旋律都沿用了《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经典版本。

  《神奇动物在哪里》讲述了神奇动物学家纽特·斯卡曼德离开霍格沃兹魔法学校后,为了寻找和保护神奇动物,闯入危机四伏的纽约展开了一场冒险。纽特·斯卡曼德被霍格沃茨开除前就读于赫奇帕奇学院;纽特·斯卡曼德名字曾出现在电影《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里的活点地图上;《神奇动物在哪里》中的大反派盖勒特·格林德沃,和年轻时代的邓布利多交情复杂……总之,在“哈迷”眼里,该影片就是《哈利·波特》系列的一部分。

  但事实上,J·K·罗琳已明确表示,《神奇动物在哪里》并非《哈利·波特》系列的续集或前传,本质上是对原先魔法世界的拓展,开启了新篇章。可是,真不能怪“哈迷”们痴心一片,因为那贯穿成长的片头曲一钻进耳朵,观众们“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感动欲泪,费尽心思掏空片中细节,寻觅着“哈利·波特时代”的蛛丝马迹。

  观影前,拥有10多年资历的“哈迷”许艺晴就知道,《神奇动物在哪里》本为一本书,是哈利·波特他们在霍格沃茨上学时“奇兽饲育学”这门课的指定教材。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故事背景的设定是1926年的纽约,而这个时间点,落在哈利出生前54年,以及“大魔王”伏地魔出生的当年。1926年,阿不思·邓布利多正在担任霍格沃茨的教师,手无权力,对一些事无能为力……许艺晴认为,看《神奇动物在哪里》简直有种追溯历史的快感——究竟哈利的上一辈人遭遇过什么?

  许艺晴记得,这趟漫长的魔法之旅始于她小学的寒假。某天,爸妈带她买光碟,在儿童区随意挑选了几张,里头就包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我们全家坐一起看了《哈利·波特》第一部,当时观感是:哇,简直超越我的认知!”她刹那间被新世界抓走了,于是每一部都必追、必重温数遍。上了中学,许艺晴又埋进J·K·罗琳原著,阅读更加详尽的文字叙述。“这就成为一种情结了,这部作品算是我从小到大的伙伴。哈利·波特陪伴了我整个成长,所以真的很重要。”

  陪伴成长,是最长情的告白。女孩和男孩各有深爱《哈利·波特》的点。许艺晴身边的姑娘们重度留恋霍格沃茨学校的一点一滴,哪怕魔法教师们讲授的所有咒语,许艺晴的闺蜜们都能背得滚瓜烂熟,挥魔杖动作的还原度近乎100%;平日里聊天,不留神就蹦出一个霍格沃茨的“日常梗”。在她们的次元里,自己大概是个肉身“麻瓜”和灵魂巫师的结合体。

  对魔法“中毒”的症状,男孩子也不能幸免。比如从事媒体工作的张山,他追《哈利·波特》的路径是熟读英文原著。读大学时,每每迈进年代久远的档案室,张山都自认为闯进了霍格沃茨的禁书区——只缺一件隐形衣了。这部魔幻作品感染他的,更多是哈利、赫敏和罗恩内心干净的正义感。三位主人公所在的格兰芬多学院,具备“埋藏在心底的勇敢”。

  《哈利·波特》让中国读者足足疯狂了10余年,《神奇动物在哪里》则接续记忆,继续燃烧热爱。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王少磊认为,《哈利·波特》作品的标签是魔幻,是对日常生活的某种超越,其中的想象力对孩子和大人都会形成吸引力。“国内本土的同类题材,是没有能足以匹敌和抗衡这种作品的。舶来的文化产品,某种意义上填补了我们文化市场的一个空白。”

  王少磊也曾读过《哈利·波特》原著,但没太有耐心读下去。他觉得这的确是部不错的魔幻作品,但并非最优秀的。《哈利·波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电影改编的水准。成熟的制作流水线和强大的包装运作能力,让哈利·波特的形象深入人心。

  “电影一般有两个功用,一个是具体工具性的,比如对一个人成长的帮助。西方好莱坞电影,弘扬真善美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电影也有某种道德教化意义;另一方面是审美需求,纯粹用来娱乐,享受观赏快感。”王少磊指出,一个人的成长历程需要文化产品作为精神慰藉,而《哈利·波特》作品陪伴一批读者、观众10多年,意义不言而喻,这就好像中国观众爱看《成长的烦恼》《老友记》。“西方的文化背景、里边的爱恨情仇、不同角色产生的投射,这对我们现实人生也有帮助。电影某种意义上就是我们的第二人生。”

  许艺晴本科毕业后,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研究生。来到《哈利·波特》存在的国度,许艺晴无时无刻不与她的回忆相逢。许艺晴的学校位于伦敦市中心,后门坐落着1918年启用的澳大利亚驻英国大使馆,正是《哈利·波特》电影中巫师银行“古灵阁”的取景地。“我基本每天饭后散步都会经过古灵阁,每次路过都很有感觉,似乎一进去能遇到那些点着金币的小精灵。而伦敦天气阴阴的,云很厚,路边树叶都掉光了,露出细细黑黑的树枝,远远看去很有魔法世界的味道。”

  王少磊认为,《哈利·波特》系列从书到电影,再到主题公园、旅游景点,这是西方文化产品一条成熟的路径,小说被市场接受,当代受众的兴奋点被捕捉到,于是原著先变成电影,满足了小说爱好者们的需求,然后一步步变成公园、玩具等,纳入商业化运作体系。

  《神奇动物在哪里》进一步扩展了“哈利·波特世界”,将原本故事的时间轴往前拉伸,演绎了更为久远的前尘往事与宏大历史。张山冲着与《哈利·波特》旧作的关联,首映日刚到,迫不及待为“神奇动物”捧场。他去的那一场没有儿童观众,净是追忆似水年华的“老腊肉”。虽然本身情节设置、萌物特效都相当抓人,但最戳张山心脏的,仍旧是那些温暖多年的字眼,比如片中提到邓布利多是男主角的老师,又比如男女主角争论伊法魔尼和霍格沃茨哪所学校更棒。在影院,他还听到后排“哈迷”轻声感叹:“感觉对不起这些可爱动物,我脑子里反复播放没出现的角色。”

  王少磊说,《神奇动物在哪里》是对一个已被市场证明的文化产品的再度开发、深度开掘,在原先构建的虚拟世界开疆拓土,在有接榫的点上延续故事。“市场是有惯性的,品牌可以往下不断辐射,好莱坞向来有拍续集的传统,例如《纳尼亚传奇》,还有《指环王》《霍比特人》的中土世界。成功影片培养起来的观众,以及观众对更多电影的期待,当然可以成为一个票房的号召力。”

  许艺晴观赏《神奇动物在哪里》前,刚刚参加了一场特别的婚礼,她受邀当伴娘。新娘是许艺晴在伦敦的朋友,亦是资深“哈迷”,非常“任性”地把自己的婚礼变成了魔法主题。许艺晴和其他几位伴娘,每人分到一根订制的魔杖。当新娘缓缓走过宴会厅的水晶大道时,伴娘们要站在两侧,挥舞魔杖,口中念着寓意美好的拉丁语魔咒。:“拉丁词汇很难背诵,新娘只好把‘魔咒’打在屏幕上,我们一句句念下来,而背景音乐选用的是《哈利·波特》电影主旋律。那一刻,真的好有仪式感。”

  时隔10余年,欣赏J·K·罗琳缔造的魔法新世界,许艺晴感动得难以言表。资深“哈迷”如她,便会发现,《神奇动物在哪里》基于“哈利·波特”的系统和世界观,深挖了许多细节,比如神奇动物嗅嗅早已现身过原著。罗琳埋了一些伏笔,现在认真讲出来。“某种程度上,扩充,就是满足我们的欲望和胃口。如果观众本身对《哈利·波特》很了解,那之前一定会对一些问题存疑。如今,故事架构被扩大和巩固之后,一些问题变成了新故事主题,我们很满足!”

  许艺晴无比佩服J·K·罗琳,因为回眸之际,方知曾经她笔下的魔法世界竟然如此饱满,足够继续深挖下去。“这对创作者要求很高,脑洞要很大。任何创作者都可以从原著新生出一些枝节、继续‘史诗化’,但前提是原先框架一定是足够坚固、厚重的,否则容易落得单薄、胡扯的感觉。”

  陷入“魔网”15年的“哈迷”们,怀揣成长的情结,念着怀旧,期待《神奇动物在哪里》这部传奇再度点亮心灵,正如“毒舌电影”的评论所说——五年前,被《死亡圣器》海报上那“It all ends”封印的成长记忆,如今终于被一大波神奇动物解封。(沈杰群)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