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世界互联网大会采访札记:假新闻为何会定期"重生"

2016年12月07日03: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在许多人争论今天的互联网究竟是渠道稀缺还是内容稀缺的时候,其实“责任感”才是信息爆炸时代最稀缺的资源

互联网的浪潮席卷而来之后,万物皆“媒”。一开始是电子邮件,它催生了邮件列表讨论组、邮件新闻通讯;后来出现了BBS论坛,“灌水”成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再后来有了博客,这几乎就是今天所有自媒体的源头;还有搜索引擎和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早就成了人们须臾不能离的必需品。

如果说人们对于“媒体”这个词的想象已被科技彻底刷新,那么“新闻”呢?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有嘉宾就聊起了一个假新闻“转世投胎”的故事。他说,现在的互联网上有个怪现象,就是同一条假新闻每隔几年就会“重生”一次。这样的问题在传统媒体几乎不可能出现,但在网络上屡禁不止,症结在哪里?这位嘉宾做了一个有趣的猜想:互联网公司的编辑换得快,去年选用过这条假新闻的“小编”,到了今年就可能早已换过一茬,所以假新闻“改头换面”的节奏可能就配合着“小编”换血的周期。

这样的猜想到底是不是真的,或许还有待考证,但对于充斥互联网的信息究竟可不可信这个话题,却是触到了当下所有人最强烈的痛点。互联网天然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最佳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手握着麦克风,任何人也都可以找到愿意倾听的对象。当每个人都成为公开信息的生产者时,一边是传统“新闻”的边界被大大模糊,另一边大量虚假信息、伪科学信息等也随之大行其道。

一些新媒体一味追求点击率、阅读量,突破底线的行为时有发生。仅去年一年,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就受理举报约100万次,全国各地各网站受理2800多万次,这其中大量是对不实信息的举报。除了虚假的信息,眼球经济驱使下的观点极化、内容低俗、谣言肆虐、抄袭泛滥等问题也让人十分头疼。

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也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有的说,互联网是场颠覆性的革新,不能以传统媒体的思维来回答、解读互联网有关的问题;有的说,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只是一群IT天才创造的科技公司,他们提供的是平台而不是信息,不能强加给其媒体的责任。

商业公司的天性是逐利,而媒体却需要“铁肩担道义”,这不是用修辞上的游戏就可以逃避的责任。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传播的形式和渠道可能会变,但媒体的本质却始终如一。如果说一个东西能够决定你今天读到什么,能够影响你的观点,能够改变你的认识,能够塑造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那么这无疑就是媒体。而一旦成为担当社会责任的媒体,那么信息真不真实就不再是个无关紧要的选项,信息有没有价值就不再是个可有可无的问题。

越是真假难辨,专业可信就越显可贵;越是众说纷纭,一锤定音就越有价值。在许多人争论今天的互联网究竟是渠道稀缺还是内容稀缺的时候,其实“责任感”才是信息爆炸时代最稀缺的资源。我们看过太多博眼球、刷数据背后的“朝生暮死”,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总会用双脚投票,历史总在用时间证明,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拥有公众的信任才能在大浪淘沙下基业长青。(张 璁)

(责编:刘军涛、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