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11期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对记者的实践启示

——以《新闻记者》(1938)为例

王贝贝
2016年12月07日08:37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媒介是社会中的媒介,为社会中的人所运用。新形势下,记者要以中国梦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当今记者的重要职责。本文以《新闻记者》(1938)为例,通过对其中范长江坦露的思想主张试对当下记者在新闻人格、新闻采写等方面提供讲好中国故事的参考路径,对传媒从业者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中将中国价值理念融入报道中也是有益补充。

关键词:新闻人格;民本位;独立客观;社会利益至上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切实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职责尤为重要。怎样才能以中国梦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呢?记者报道的一言一语都可能会对受众的生产实践方式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新闻报道能够使得孙志刚事件推动城市收容制度的改良,能够让绝望中的重症患者借助社会力量得到救治,能够让贫困母亲得到资助重燃起生活的希望……媒介,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力,但有时不当使用媒介权利也为社会制造解决问题的障碍。本文笔者以《新闻记者》(1938)为例,通过对其中范长江坦露的思想主张试对当下记者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考路径。

1935年7月,年仅26岁的范长江开始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到我国大西北实地采访,发回的报道汇集而成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被誉为“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首次向全国广大读者公开报道了红军和两万五千里长征。与此同时,他还是第一个从白区进入延安向全国报道红色区域的记者[1]。为了纪念范长江的卓越贡献,1991年,中国记协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面对全国中青年记者的最高荣誉奖。范长江在宣传理念、采访写作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为后人储蓄了充足的精神食粮。

一、新闻采写:先做人,再做事

范长江在《建立新闻记者的正确作风》一文中强调:“似乎很神秘的新闻记者职业,还是把最平凡的人格问题,做成了根本的第一的信条。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有了健全的人格,才可以谈到其它各种技术的问题。新闻记者应该是社会所敬重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缺陷,就不能算作新闻记者。因为新闻记者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的影响太大,不能作为普通人看待。所以陈博先生说:新闻记者责己要格外严,律己要格外密。丝毫不苟,丝毫不乱,才配做新闻记者[2]。同时,他还说到:“就中国现阶段的新闻记者而言,新闻记者在社会上的地位当比过去为高,然而能令社会对于我们新闻记者衷心敬重还不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自然还与整个新闻事业之发展有关系,而我们新闻记者之自我修养上的缺点,仍为一重大因素。要造成中国新闻记者神圣崇高的地位,我们一定要建立新闻记者的正气,要使社会人士提起新闻记者,就觉得真诚可敬,万分景仰”。同时,范长江在《祝记者协会长沙分会成立》中说道:“特别是本埠,各种有关抗战救亡运动的特写,应当在各报上开展竞争,并且要尽可能发动各报派遣记者到前线。[3]”而他在《<国新>两年》中强调:我们觉得不应当做的事情,往往又得应当做的事情,环境不许我们做,我们觉得不应当做的事情,往往又非做不可。各种苦况,我们抗战中的新闻记者正近乎个个都当到了。我们在抗战正过的困难的阶段成者困难的问题上,我们遇见国家民族的危亡,人们大众的痛苦,少数民族败颓的卑鄙自私,以及若干有名无名的英雄奇迹。我们无一个记者不想秉公执事,发表文章,扶持正气,扫除妖魔”。

由此可见,在范长江先生看来,新闻从业者首当其冲是拥有健全高尚的人格。人格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社会性影响甚或是主宰着人的社会行为,而对于人的心理能否外化为行为,外化为什么样的行为,则取决于人格支撑的理性水平上的内驱力和制动力的较量结果。高尚的人格有助于记者在涉及到政治经济学问题博弈中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无疑,对于当下而言,既有助于拉近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能让广大受众觉得新闻记者是真诚可靠的,是值得敬仰的,又能使新闻从业者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传播好中国声音。

对环境进行监视,这几乎是所有媒体共有的一个基本职能。同样,受众也会密切关注新闻报道,关心国家安危和自身利益。记者的新闻评论会对民众的行为产生重要导向作用,影响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甚或关乎内心安全感的塑造。当然,有了基本的人格担当,技术支撑也不容忽视。为了避免范长江说的“纸媒内勤外勤,健康都退步了,知识也平平”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需要加强学习意识,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优化采访、写作、编辑技巧和意识,为行业进步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民本位的新闻宣传思想

范长江在《建立新闻记者的正确作风》中强调:“在抗战中新闻工作的效力远比平时要大,一个电影,一篇通讯,一篇评论,都即刻要深切影响读者,影响读者对于战争的态度,影响前方军心,影响后方民气。报人在精神管束除过为国家人民公共利益之外,不容曲用。”同时,范长江在文中引用了韬奋先生的名言:“以为新闻记者活动的动机,应该是为社会大众的福利而活动,而不是为自己的私人而活动!”范长江说到:“新闻事业,不可能是超社会阶级的存在,真正地代表全体社会,大公无私” 。战争年代,通过派遣记者到前线,了解第一手情况,通过手中的笔,沟通前线和民众的信息纽带,满足人民对信息的需求。作为新时代的记者,物质条件已丰富很多,更需做好新闻的宣传和引导工作。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辛劳的人民在中国梦的引领下为实现梦想艰苦付出,对幸福生活有期待,对公平公正有期盼,新闻从业者在这样的重要时刻,更需将民众最关心的利益,最迫切的需求传达给上级领导,及时解决民众所需,积极为社会大众服务。

三、新闻言论独立且客观

范长江在《<国新>两年》指出:“因为如果我们为外力所诱惑,我们不忠实的作新腐化的份子,也因为爱国志士,相反方面把英勇抗战的事实人物,或加歪曲,或加评蔑,这样一来,使国民是非颠倒,需要失真,丧失正确而有力之国民言论,难以支撑战争。”而其在《建立新闻记者的正确作风》也指出:“在有些从事新闻工作者方面,以为发表新闻大权在我手里,我说你的好坏,关系非常重大,你不能不对我好点,或者在物质方面不能不给我多少便利,否则我就对你不起,关于你的一切,都往坏的说。基于这种原因,造成若干所谓新闻记者日常奢靡的生活。”

在范长江看来,如果言论囿于利益,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当下世情依然如此,利益牵扯会让新闻报道失去独立,客观的立场,在金钱和客观事实的博弈中,常常会滋生新闻腐败。不言而喻,崇尚理性和客观性,恪守新闻记者职责新形势下尤为重要。

四、社会利益至上的新闻伦理思想

范长江在《<国新>两年》中指出:“任何报纸和通讯社都享誉一定社会效力的和益。绝对没有超社会的事情,只有它所描绘的社会权力,在那时的全社会中是丰富的劳力,而且是最明确的政治主张的条件下,这个新闻事业还是那时的主要新闻事业。但是它不是,也不可能是‘超社会阶级’的存在,真正地代表全体社会,大公无私。”。同时,他还写道“我们总是不顾一切,勇往直前,但求工作有意义,就是把自己那点极为可怜的生活补贴到工作中去,大家也没有话说,抗战以来,稍微会为公共服务的记者,没有不贴本的”。尽管各种苦况,可是当“我们遇见国家民族的危亡,人们大众的痛苦,少数民族败颓的卑鄙自私,以及若干有名无名的英雄奇迹。我们无一个记者不想秉公执事,发表文章,扶持正气,扫除妖魔。[4]”

在范长江看来,捍卫社会利益需要报纸和报人共同努力。关于报纸(言论),范长江主张社会利益大于一切利益,在其看来,报纸除了基本的宣传功能外,还是很好的集体组织者。对突发事件,透过报纸反映的信息,各界应当有所为,拔助他们。同时,可提示许多具体的方法和传播组织消息,以刺激其他组织的产生和改进,为社会进步服务。对报人(记者)来说,奋斗在第一线的特殊工作环境使得他们对环境变化格外敏感,很多记者都会贴本做公共服务牺牲“小我”利益,甚或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扶持正气,扫除妖魔,维护至高无上的社会利益。这种牺牲精神的支撑点就是来自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中国是一个媒体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媒体强国,记者在改变这种大而不强的状态以及进行资源整合、在变数量优势为质量优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许印在报纸上文字很小,但是传达出的力量却不微小。记者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会较快适应传媒业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还能有效将中国价值理念融入到报道中,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邱沛篁.四川近现代人物传[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2] 范长江.建立新闻记者的正确作风[J].新闻战线,1938(2).

[3] 范长江.祝记者学会长沙分会成立[J].新闻战线,1938(5).

[4] 范长江.《国新》两年[J].新闻战线,1940(9).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