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配音艺术家向隽殊去世 她在声音艺术中永远年轻

2016年12月14日08:19 | 来源:京华时报
小字号
原标题:她在声音艺术中永远年轻

  向隽殊主演话剧《雷雨》。

  向隽殊91岁生日留影。

  她配过的电影有许多都鼎鼎大名,比如《冰山上的来客》《流浪者》《卖花姑娘》《静静的顿河》,她一生曾为400多部译制片配过音,她的声音被认为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她的名字叫向隽殊,前天于家中去世,在媒体的报道中,她被称为“配音艺术家”“配音大师”。

  配音是幕后工作,极少抛头露面,和明星需要频繁出现于闪光灯包围下不同,配音工作者往往是在单调、枯燥的工作环境下,去完成那些活色生香的配音。向隽殊的去世,媒体挖不出多少可以讲的故事,对于她的报道,也相对简单。她已经91岁,太多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对于四五十岁的人来说,向隽殊的重要性,不亚于当红明星。

  在向隽殊活跃的时代,进口电影不叫进口电影,叫译制片,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字幕盛行、偏爱原声,每一部进口的译制片,都需要经过配音演员重新发声。在当时,配音毫无疑问是一种艺术创作,向隽殊们用自己对角色的深刻揣摩,和完全贴切角色性格的声音演绎,使得配音者与表演者在同一块银幕上实现了灵魂的融合,观众们甚至会忘掉耳朵听到的声音是译制过来的,而会觉得玛丝洛娃、花妮、德文特夫人、丽达,就应该是这样的声音。

  在年近五十的时候,向隽殊要给《卖花姑娘》中年龄只有十几岁的花妮配音,有天晚上孩子被她的哭声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事,但实际上是她沉浸在角色情感中练习配音……后来有一个时髦的说法,管配音叫“声音出演”,这是很恰当不过的形容,在配音艺术工作者们那里,配音的确不是为了完成让观众听懂的任务,更是借助声音的转换,来把电影中人物的情感更真实地传达给观众。

  过去的观众进入影院,首先奔的是影片的故事和演员,但每每片中人物开口说第一句话的时候,观众会忍不住竖起耳朵,来捕获那似曾相识的声音是来自于哪位配音演员——就是在这样的聆听中,李梓、尚华、毕克、刘广宁、乔臻、童自荣等,都成为了观众心目中的明星。对于晚一个年代的观众来说,童自荣更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因为他给《佐罗》配过音,所以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只要童自荣的声音响起,观众内心就会有小小的雀跃——这片肯定不错。

  现在的演员讲究看脸,过去的译制片讲究听声,这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获取观赏时的愉悦。不知道从何时起,老一代专职配音演员的声音渐渐地消失于电影院,取而代之的是明星配音,据说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专职的配音演员了。进口电影除了动画片考虑孩子的观看需求,还时常推出配音版之外,中文配音成了摆设,在原音和中文配音的选择上,绝大多数观众毫不意外地会选择原音。就算有一些中文配音,也无一例外会被观众吐槽“配音太糟糕”。早在十多年前,配音就已经成为一项日薄西山的事业。

  配音事业的落寞,和观众多年以来已经养成看字幕的习惯有关,也和配音演员后继无人有关。做一名配音演员很辛苦,不仅对声音要求很高,而且需要演员有生活体验,能应对多类型角色的声音演绎。但是与配音的辛苦相比,配音演员的报酬却低得出奇。除非像是周星驰的御用配音石班瑜,具备无可替代的地位,可想而知,配音演员想要靠这行养活自己,是难以想象的事。

  向隽殊的离世,除了引发一些怀念,没法更改配音工作的现状。但包括她在内的一批配音艺术家,的确在过去年代陪伴过我们的娱乐生活,他们的声音和他们的作品,会永远停留在各种影像介质中,也会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如同我们爱过的电影永远不会褪色一样,我们喜爱过的配音演员,也会在他们创造的声音艺术中永远年轻。(韩浩月)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