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我党舆论监督95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
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同时,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如何准确理解两者的统一性,研究事儿就来聊聊——
我党领导下的舆论监督那些事儿
党领导下舆论监督的历史沿革
魏子良
批评与自我批评历来是我党工作的一大法宝,舆论监督实质上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舆论化和传媒化。
我党领导下的舆论监督,从中国共产党诞生那天起就开始逐步形成。
党建初期,报刊是最重要的新闻媒体与舆论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广播、电视等媒介也加入到舆论监督的行列,舆论监督的工具更加丰富,影响力度得以增强。
进入新世纪,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迅猛发展,“自媒体”崭露头角,舆论监督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艰巨性特点。
十八大以来,如何更好地认识和对待舆论监督,发挥其正向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
雏形期:从毛泽东的“呼声革命”起始
1919
在7月14日创刊的实事政治性周报《湘江评论》上,毛泽东同志主张以平民主义打倒强权,实行“呼声革命”,连续写出9篇评论,引导舆论向封建婚姻制度和腐朽社会制度宣战,站在舆论监督的历史前沿。
1922
中国共产党第一张政治机关刊物《向导》9月13日创刊,与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驳斥错误思想与主张,帮助人民认清正确的奋斗道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起到了鲜明的舆论引领作用。《向导》被读者喻为“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毛泽东同志以“泽东”“润之”名义,连续发表4篇时评,抨击封建军阀、西方列强的黑暗统治和沉重压迫。不朽名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更是在黑暗中为农民运动点燃了反抗剥削和压迫的星星之火与指路明灯。
1931
中央苏区时期,少共(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青年实话》7月1日创刊于江西省永丰县,胡耀邦为编辑部核心成员。根本方针就是“报纸为着战争”。
该报在着力查找和揭示各种存在于红军队伍中的错误思潮,团结和鼓舞红军战士的顽强斗志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
1931
12月11日,第一份党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在江西瑞金创刊,发刊词中指出:“这不但要引导工农群众对于自己的政权,尽了批评、监督、拥护的责任,还要能热烈地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工作”“需要以自我批评的精神,检阅工作的成功与缺点,找出正确的方法。”
1942
4月1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由博古起草的改版社论《致读者》,明确提出“报纸亦应该是我们党手中有力的自我批评的武器,对于自己队伍中的错误和弱点,党报应该以实事求是的同志的态度加以批评和指摘。”这表明我党已进入到一个更加健康地开展好自我批评、发现和改进自身的问题、更好地团结工农群众的时期。
常态化:“不带红头的中央文件”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更加重视舆论监督工作。经毛泽东同志亲自审定,1950年4月19日专门作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规定:“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工作中的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首次用中央文件的形式确定了舆论监督工作的方向、原则和做法。
1950年5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报纸搞批评,要抓住典型,有头有尾,向积极方面诱导,有时还要有意识地作好坏对比。这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才有力量,才说明是为了改进工作,而不是消极的。”这段论述阐明了舆论监督要实行积极、有效和建设性监督,对以后党报开展好舆论监督提供了重要指导。
人民日报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是采用这种舆论监督方式来做好读者来信版的编辑工作,在同一个版面中,既有批评的内容,也有改进的报道,改变了那种“为批评而批评”的单纯批判理念,充分体现了舆论监督的积极性和建设性作用。
《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
发展期:正式进入党的纲领性文件
改革开放以后,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愈显突出。
1981年1月,中央在《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中指出:“近年来,许多报纸刊物重视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积极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也提高了报刊和党的声誉。今后还要坚持这样做。各级党委要善于运用报刊开展批评,推动工作。”同时,《决定》又强调“报刊、新闻、广播、电视工作者必须坚持党性、增强党性。”明确了舆论监督的党性原则。
党的十三大历史性地提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舆论监督的概念首次正式出现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
1989年11月25日,李瑞环同志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关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讲话中指出,“新闻舆论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强调了人民群众是舆论监督的主体。
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同时,对消极腐败现象也要进行批评和揭露,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些论述成为很长一个时期我党开展好舆论宣传和舆论监督的指导方针和工作遵循。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保证人民依法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十七大报告指出,“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2012年1月,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提出:“要坚决查办腐败案件,大力加强监督和严明纪律,加强党内民主监督,推进党务公开,发挥舆论监督积极作用,严格执行党的纪律。”这段讲话将舆论监督与反腐败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党内民主监督与党外舆论监督联系在一起。
新要求: 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相统一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工作,把舆论监督理念推上新高度,对舆论监督工作提出新要求。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舆论监督作为四种基本监督形式之一,并提出“人民监督权力”的理念,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内涵。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同时指出,“发表批评性报道,事实要真实准确,分析要客观,不要把自己放在‘裁判官’的位置上。”鲜明地提出了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辩证统一理念,透彻地阐明了舆论监督的本质内涵和发展方向。
同时,习近平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这些论述成为做好舆论监督工作的基本遵循。
95年来,党领导下的舆论监督工作始终在革命和建设的大潮中把握航向,不断前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舆论监督体系,使舆论监督成为提升我党执政能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文明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研究部)
撰稿:魏子良 编辑:戴莉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