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理论宣传:契理则达,契机则妙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主要由新闻、评论、理论、文艺四大块组成,因新闻而亮,因评论而响,因理论而强,因文艺而广。也有人说,人民日报是评论当家、理论看家。理论宣传是人民日报的传统优势和核心优势,是人民日报办得高出一筹的关键之一。思想定则天下定,思想理论强促进党强国强民强。人民日报理论宣传属于人民日报和新闻传媒界,更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一部分,是兴党兴国的重要理论资源,是强党强国的优质传播平台。
正如毛泽东同志强调的,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那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作为一名党报理论工作者,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进一步提升党报理论宣传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尽一己之绵力,是笔者时时刻刻要念的“阿弥陀佛”。契理契机四个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教化育人理念的重要体现。“契理则合道之言,契机则逗根之教”,契理就是有学理、合道理;契机就是因应机缘、顺势而为。契理则达,无远弗届;契机则妙,心悦诚服,理论宣传应当积极借鉴和转化这一传统思想。
契理则达
人们常说编辑工作是给他人做“嫁衣”,如此说来,编辑也就成了“裁缝”。裁缝是一种技艺,但是可以由艺臻道,正如《庄子》“庖丁解牛”寓言中的庖丁一般,同样是厨师,有的只是技,有的则是艺,有的进一步达到了道的高度。有一种裁缝,只知道按消费者的身材及要求的款式量体裁衣,而不问做出的衣服是否好看;另一种则不满足于做裁缝,而要做时装设计师,消费者提供的款式不理想,只要布料有潜力,就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它打造成受欢迎的时装。由此可见,事在人为,人能弘道,同样的活计,可以由不同境界的人做出不同的品格,这就要看裁缝是否用心以及天分如何了。
裁缝有裁缝哲学,有裁缝之道。孟子有云:“大匠诲人,必以规矩。”明白基本的规矩,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对于一个党报理论编辑来说,基本的规矩就是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吃透中央精神,把握核心要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积极作为,主动作为,以实际见报文章——也就是最后的“成衣”——的好坏作为检验工作是否到位的标准。
一要增强看齐意识。中国最古老的关于治国理政的书《尚书》有云:“一乃心力,其克有勋。”先秦诸子集大成者荀子有云:“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保持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看齐意识厚植政治基础,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这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优势。早在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上就指出:“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回顾我们党的历史,每一次从胜利走向胜利,无不是以看齐意识引领跨越、书写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坚实理论基础和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取得显著成绩,开创崭新局面,最根本最重要的就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指导。我们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把握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政治导向、思想导向、文化导向、舆论导向、价值导向和审美导向。惟其如此,方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政治上坚定自信、思想上同心同向、行动上高度自觉,立根固本,矢志笃行。
二要吃透中央精神。不被别人带沟里,才可能不把别人带沟里,不然,“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学好中央文件,吃透中央精神,不能囫囵吞枣、浅尝辄止,也不能跟着感觉走、自以为是,更不能刻舟求剑、执一废百。当年,毛泽东同志就深刻批评过照猫画虎的现象:“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就是没有吃透中央精神,就是一种要不得的形式主义。
要吃透中央精神,把握核心要义,关键在透。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这个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这个重要论断,就要结合我们党的历史来把握,不清楚这个观点提出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理论渊源,是谈不上真正吃透中央精神的。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变,却反映出我们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更加明确的定位,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市场的定位从以往的“基础性作用”上升为“决定性作用”,凸显了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决心,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否定政府的作用,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妥善解决以往政府存在的“越位”和“缺位”、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这样结合十四大以来的论述来全面理解,才可能真正吃透中央精神,才可能把握核心要义。
三要发挥能动作用。编辑是“裁缝”,也是“设计师”,需要“量体裁衣”,哪块“布”做“领子”,哪块“布”做“袖子”,都要自己去权衡和把握。见多识广,自然目光如炬;博闻强识,就能触类旁通;胸有丘壑,才会妙笔生花。对于理论宣传,有领导提出要“发什么,来什么”,而不能“来什么,发什么”。“发什么,来什么”与“来什么,发什么”同样是六个字,但是顺序之别体现的是截然不同的能力水平、工作机制和精神状态。“来什么,发什么”的情况下,编辑只需守“版”待“稿”,无需精心策划,这是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呈现给读者的版面往往就会杂乱无章,就会看不到主题、找不到主线,更谈不上对思想舆论的积极引导;至于“发什么,来什么”,就要求编辑在吃透中央精神的前提下,对一周、一月乃至一年内要抓住的重点、设置的议题、打好的战役了然于胸,有通盘考虑,有统筹安排,并按照规划来主动约稿,引导作者撰稿,从而更好地发挥对思想舆论的引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这就要求编辑对本职工作有足够的自觉自信,能够很好地把握中央精神,做好自己工作的“顶层设计”,有章法地工作。对于来稿,该发的发,该退的退,该改的改,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有的时候,作者的稿子大体不差但总缺一点味道,就需要编辑给作者赠送“布料”并精心“剪裁”,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制作一件完美的“成衣”。编辑又如手握百万雄兵的将军,自信地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从容地攻城略地、开疆拓土,与众多同仁一道,将党报理论宣传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契机则妙
延安时期,有些学者“言必称希腊”,但对我国的实际问题缺乏了解,对这些“无的放矢”的人,毛泽东同志说得好,“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列主义,有些同志则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有的放矢”就是要求我们,既契理,又契机。契机就要求我们联系实际,把握时机,勇于创新。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学风,也是理论宣传的根本原则,是报纸理论宣传的生命力之所在。离开了联系实际,理论宣传就会空洞乏味,言之无物,就没有实际意义。就人民日报理论宣传而言,理论联系实际,主要是联系党和国家大局的实际,联系干部群众思想的实际,联系报纸的实际。邓小平同志指出:“不能设想,离开政治的大局,不研究政治的大局,不估计革命斗争的实际发展,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理论家。”理论编辑要不断增强了解大局的意识,提高认识大局的能力,认真宣传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部署和工作重点,及时宣传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精神;理论宣传不能满足干部群众需要,就会没有受众,感召力和影响力就无从谈起,只有切实想干部群众之所想,急干部群众之所急,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才可能形成共鸣、产生共振、凝聚共识,否则就是高蹈的灌输和枯燥的说教,就不是干部群众不接受理论而是理论远离了干部群众,自言自语念独白、自娱自乐当麦霸的做法是要不得的;理论宣传要做到既有指导性又有可读性,还需要联系报纸实际,从报纸自身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这就要求认真研究“版性”问题,在同一张报纸上,妥善处理好理论版与其他版面的关系。总而言之,应当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理论宣传与党的现行方针政策心心相印,与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息息相通,与报纸的风格特性紧紧相连。
把握时机就要做到及时澄清谬误、答疑解惑和进行舆论监督。理以事显,兹分别举例说明。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部分学者热衷于给它贴上各种西方经济学流派的标签,大有曲解其原本含义之势。为解答社会的理论关切,人民日报理论部约请中国人民大学刘元春教授撰稿《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从剖析学术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存在的六类理论误读入手,提出了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把握的三条原则,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观点鲜明、针对性强,论证有力、说理透彻,及时澄清谬误、廓清迷雾。“不忘初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关键词,一经提出就成为社会传诵的热点,但是,对于究竟应该不忘什么样的初心,这是大家一个共同的疑惑,在这种情况下,刘汉俊先生的《我们应该不忘什么样的初心》一文,应时而生,反响强烈,此文当日转发量极大,不仅各大主流网站以显著位置转载,还有诸多微信公众号转载,形成了浩大的宣传声势,形成了近期人民日报理论宣传的高峰之一。今年4月10日的观察版延续“现代化”主题,结合《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精神,把观察的镜头对准城市建筑,推出四篇观点鲜明、针对性强的理论文章,深入解析城市建筑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指出应强化城市建筑的“质量因子”,倡导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城市建筑,不仅传递了中央的有关精神,而且剖析了城市建筑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体现了对建筑乱象的舆论监督,受到领导的批示肯定。总之,“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把握时机是做好理论宣传的重要因素。
理论及其传播的动力、活力和魅力都在思想创新,人民日报理论版既是传播理论的高地,又是思想创新的重要园地。选题要有创新,比如,理论版发表了张世英先生“希望哲学论要”这样富于思想创新的文章,还发表了林毅夫先生“构建结构经济学”这样促进重构经济学的文章,再如,“大家手笔”栏目刊登了赵家祥教授的《实践观念是重要哲学范畴》一文,他认为“我国目前通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讲认识的辩证过程时,大都没有包括实践观念;在讲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时,大都不讲实践观念这个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这是一个缺陷”,补上这个缺陷“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过程的理论更加完善,使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得到更好贯彻实行”。论述角度要有创新,比如,今年5月19日的任理轩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贡献》,从世界意义入手,突出问题导向,体现问答逻辑,开篇提出三大问题: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主义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至少包括三个层面——贡献了什么?贡献带来了什么?还能贡献什么?全文围绕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展开,角度独到,材料扎实,文字流畅,说服性强,是一篇有分量的稿子。遣词造句方面有创新,如引力波的发现轰动全球,理论版第一时间在“思想纵横”栏目刊登了《把党的“引力波”发射得更远》一文;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一句话“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理论版迅速刊发了《著作要等“心”》一文;另外,还有《警惕“沙丁鱼罐头规则”》这样生动活泼的文章,等等。
契机的关键在于把握问题导向、因势利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马克思也曾深刻地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理论宣传的突出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同样,理论宣传也需要一个“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表明,问题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支点”,也是我们理论宣传的“支点”。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个“支点”,我们才能四两拨千斤,提升党报理论宣传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历史上有个“孙庞斗智”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在齐兵与魏兵周旋的时候,利用了魏兵轻视齐兵的弱点,“因其势而利导之”,用了“减灶之计”,终于使魏将庞涓中计,兵败身死。这是“因势利导”的一例。还有一个虞诩与羌兵周旋的故事,说的是东汉大将虞诩在去武都的路上,遇上了羌兵,用了“加灶之计”,终于摆脱羌兵追击,胜利到达武都。这是“因势利导”的又一例。同是“因势利导”,为什么一个“减灶”,一个“加灶”?有人也曾这样问过虞诩。虞诩答道:“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因势利导”这个见解的卓越处,在于承认不同的情势并且有办法“因”之“导”之,最终使其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法无定法,契机者妙,原因正在于“势”是变动不居的。只有善于认清形势、把握大势,才能妙法在手,运用自如,万变不离其宗,才能进一步提升党报理论宣传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