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12期

《陆犯焉识》到《归来》的叙事改编

路晓婷
2016年12月21日14:12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张艺谋的电影《归来》从上映之初就受到了热议,这部改编自严歌苓原著《陆犯焉识》的影片,巧妙地避开了当时特殊而又宏大的背景,将陆焉识与冯婉喻温婉动人的爱情无限放大,选取陆焉识后半生的生活轨迹为叙述线索,将一个知识分子晚年的纯真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以叙事学角度出发,从叙事内容的改编、叙事细节的不同、叙事主题三方面来阐述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关键词:叙事内容;小说;电影;改编;细节;主题

2014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公映后,随即引发了热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说被搬上荧幕,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从小说到电影,并不是完全地遵从原著小说,而是以小说为蓝本,源于小说又高于小说的再创造。“视觉形象所造成的视像与思维形象所造成的概念两者间的差距,就反映了小说和电影这两种手段之间最根本的差异。[1]”电影和小说都是叙事艺术,小说的叙事性决定了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它是最适合改编成电影的。虽然两者都是叙事艺术,但是小说与电影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通过优美的文字将其蕴含的深刻哲理传达给观众,文字在人的脑海里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可以有较为充足的反应时间,读者可以慢慢地体会文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而电影则通过快速的影像叠放带给观众直观的视觉享受,由于电影这种快速消费的特性,要求电影的表达偏向直观性的讲述,好的电影作品能够在这个看似是快速消费影像的时代,留给观众深刻的观影感受与思考。

一、叙事内容的改编

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年代感很强,从1921年一直讲述到1989年,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历史长河。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以第三人称冯学峰的角度将其祖父陆焉识的一生娓娓道来。小说从西北大草原荒漠劳教中的陆焉识开始切入,正叙与倒叙交替使用,为我们呈现了一部陆家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末的历史。按时间顺序可以将这部类似于《伊利亚特》般的史诗巨著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1921年至1954年:1921年,陆家经历了第一场变迁,陆焉识的父亲去世,留下了过门没几个月的继母冯仪芳。1925年,陆焉识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之下与冯婉喻结了婚,之后便立马“逃”往了自由之都华盛顿留学。在留学期间,与俄罗斯留学生望达产生了恋情。陆焉识于1933年结束自由的留学之行,回到中国在大学担任教授一职,由此结束了与初恋女友望达的恋情,但是依然向往自由;第二部分为1954年至1976年:1954年是陆焉识灰暗人生的起点,这一年开始了他的劳改生活。原本高傲的陆教授是以“反革命”的罪名被捕入狱的,陆焉识在狱中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光,他的妻子冯婉喻总是独自一人去探望他。陆焉识在漫长的牢狱生活里,磨去了棱角,变得圆滑而世故。这样黑暗的劳改生活给了陆焉识无尽的痛苦,但也给了他充足的时间来思考自己的过去,尤其是回忆自己的妻子冯婉喻。每一个黑夜,他都重新认识一遍冯婉喻,他过去没有发现她的好,黑暗之中的他逐渐意识到,他爱冯婉喻。冯婉喻的好,被陆焉识一点一滴地捡拾回来,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1963年,陆焉识使尽浑身解数终于看到了场部礼堂电影上的小女儿冯丹珏,丹珏跟妻子婉喻太像了,也是因为此,陆焉识开始了他的逃跑计划。1964年,陆焉识终于隔着一条街看到了冯婉喻,随后也看到了婉喻的生活,她和女儿、儿子一家生活得很好,他没有上前去相认,而是做了他一生中他认为最重要的决定,陆焉识自首了,为了冯婉喻不再被自己连累,并且于1965年7月,陆焉识向深爱的妻子冯婉喻提出了离婚;第三部分为1976年至1989:1976年11月3日的万人公审大会上,陆焉识本以为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可是命运却再一次给了他惊喜,陆焉识获释了。释放后的陆焉识回到了上海,可是冯婉喻已经不记得他,她记得的只是她记忆里的那个陆焉识。陆焉识每天都会从儿子冯子烨家出发,去陪伴妻子,可是妻子仍然不认识他。1986年,陆焉识在大女儿冯丹琼的提议下,与冯婉喻复婚。直到1986年,冯婉喻因病去世,陆焉识都一直陪伴着他最爱的冯婉喻,倾尽一生。

张艺谋电影《归来》的故事内容远没有小说丰富,只截取了小说第二部分的逃跑和第三部分的故事内容以稍加改编。影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陆焉识释放前:影片以一辆飞驰而过的火车作为开头,全身漆黑的陆焉识形象随即入画。正在排练舞蹈的女儿冯丹丹和在学校上课的冯婉瑜被叫到工宣队办公室,被告知陆焉识逃跑了,并被叮嘱她们要注意政治立场。女儿冯丹丹此时正处在竞争跳“吴清华”的关键时刻。陆焉识巧妙地避开正在小区楼下蹲守的刘同志成功来到冯婉瑜的家门口,他警惕地敲了敲冯婉瑜的门,屋内的冯婉瑜警觉地向窗外望去,看守人员依然在,这里依然属于危险地带,正在冯婉瑜犹豫要不要开门之时,她看到了女儿丹丹回来的身影,这也就意味着,冯婉瑜没有机会可以给陆焉识开门了。陆焉识听到脚步声,急忙向楼下躲避,不料还是被女儿认了出来。为了不被父亲连累,丹丹在听到有人上楼时选择了与陆焉识相反的方向。女儿拒绝帮陆焉识传话给冯婉瑜,陆焉识只得将纸条赛到冯婉瑜的门缝里。冯婉瑜连夜蒸好了馒头,收拾好行李,不顾女儿丹丹的反对,第二天来到了约定地点,由于女儿丹丹的举报,陆焉识最终被邓指抓走了,天桥上,陆焉识与冯婉瑜撕心裂肺的喊着对方的名字,但是命运又一次和他们开了玩笑;第二部分为陆焉识被释放后:释放归来的陆焉识被女儿丹丹接到她纺织厂的宿舍,可是陆焉识急于马上见到冯婉瑜,女儿丹丹还没来得及向他说明母亲的病情,他就拖着行李来到了冯婉瑜的住所。然而,此时的冯婉喻已经失忆。陆焉识想尽了一切办法想要让冯婉瑜记起他。可是在冯婉瑜的眼里,他只是帮她搬东西的,帮她修钢琴的,帮她念信的,陪她去火车站等陆焉识的好心人,始终成为不了他自己。影片的结尾部分,陆焉识依旧推着白发苍苍的冯婉喻站在火车站在等陆焉识的归来,大雪漫天飞舞着,这也就预示着虽然陆焉识并没有在冯婉瑜的记忆里归来,但是他们的爱情却归来了,陪伴彼此走到了白头。张艺谋的影片《归来》之所以对《陆犯焉识》的故事内容进行了这样的改编,是由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电影是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通过直观形象展示给观众的‘一次性’艺术,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受制于观众的视觉疲劳极限,这决定了电影的长度一般只能在90分钟左右,所以电影必须简洁、精炼。[2]”

二、叙事细节处理的不同

张艺谋电影《归来》中,陆焉识成功逃出青海,躲开蹲点人员的视线,将纸条塞进冯婉瑜的门缝,而冯婉瑜也连夜蒸好了馒头,如约在火车站的天桥上与陆焉识碰面,由于女儿冯丹丹的举报,导致陆焉识被邓指和刘同志抓回了青海。在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中,陆焉识只是远远地隔着一条街看到了冯婉喻,同时也看到了妻子现在的天伦之乐,他隔着一张桌子与他的家人分享了一顿早餐之后选择了主动自首,以确保冯婉瑜有一个不被政治所打扰的晚年生活。

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人物设置相对于电影来说比较繁杂,除了主线人物陆焉识、冯婉瑜,还有众多的支线人物,陆焉识教授的初恋望达,留学好友大卫·韦,情人韩念痕,娇嗔爱哭的继母冯仪芳(恩娘),常年居住在美国的大女儿陆丹琼,与陆焉识极其相似的二女儿冯丹珏以及其带了三个子女的二婚丈夫刘亮,阶级立场对立的大儿子冯子烨及与其无爱的妻子钱爱月,孙子冯学峰与孙女冯学雷,远在比利时的弟弟陆焉得一家(其大儿子皮埃尔)等。除了设置了一系列的家庭成员外,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中还设置了作为犯人的陆焉识的关系网,包括对他影响最大的邓玉辉(邓指),把他当成支柱的小犯人梁葫芦,在狱中死去的犯人刘胡子等。

张艺谋电影《归来》中的人物设置则比较简单,主线人物依然是陆焉识与冯婉瑜,但是陆家众多的成员只保留了冯丹丹一个人,并且冯丹丹这个人物形象也是基于电影的表达效果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再创造。“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中,冯丹珏的人物形象更接近于冯丹丹。[3]”小说中的冯丹珏是一位清华博士,科研带头人,她和陆焉识最相像,而电影中的冯丹丹是个一心只想跳吴清华的舞蹈演员,后来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纺织厂女工。冯丹丹与冯丹珏相比,冯丹丹与母亲冯婉瑜的关系比较差,丹丹甚至被母亲赶出了住所。然而在小说中,冯丹珏除了是父亲陆焉识公开承认的最疼爱的孩子外,她与母亲的关系也比较融洽,女大未婚的她始终与母亲居住在一起,并且鲜少有矛盾。

三、叙事主题的不同

双失语与单失忆的叙事主题。严歌苓在她的小说中设置了两个失语情节,一个是文革中陆焉识的结巴,一个是冯婉喻的失忆。严歌苓认为,人在失去了一些后,同时也获得了另外一些方面的自由,陆焉识的结巴与冯婉喻的失忆一样,是在用一种残酷的方式获得另外一种精神的自由,陆焉识用结巴几次逃离生死一线的险境,而冯婉喻用失忆忘却自己婚姻与爱情生活的不幸,在他们的世界里,这何尝不是一份美好。我们看到电影中的冯婉喻由于失忆,在陆焉识回来之后,仍旧坚持每天举着“陆焉识”的牌子去火车站等他,看到再也不用假装结巴的陆焉识陪伴在她的身边,和一起等待那个没有“归来”的陆焉识,我们的心里除了伤感,除了心痛,竟然产生一种叫做“温暖”的情感,这就是“爱”与“情”。

影片《归来》,不得不说是一部温情片,它通过对原著的“删整改合”,使得它可以符合电影的叙事方式,同时也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直指人心,构筑历史反思和人性叩问。

参考文献:

[1] (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2] 刘艳玲.《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D].中南大学,2012.

[3] 贺晓武.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虚构艺术[J].当代文坛,2013(1).

[4] 严歌苓.陆犯焉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5]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 王泰来.叙事美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8] 余秋雨.观众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