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12期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王姗姗,魏  星
2016年12月21日16:42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近年来,各类大大小小的交通事故成为新闻媒体日常报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种带有刻板印象的报道手法使受众对“豪车车主”这一群体产生消极认知。本文选取《凤凰网》《新京报》《半岛晨报》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这一阶段有关豪车交通事故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展示媒体对此类事件报道中存在的刻板心理现象及其负面影响。同时,本文提出增强记者和受众的媒介素养等以减少这类报道的刻板印象。

关键词:豪车交通事故报道;刻板印象;新闻价值

一、媒体关于豪车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分析

1.媒体在报道中的“标题党”现象严重。近期,“豪车”一词成为媒体在交通事故报道中的热门词汇,一起豪车交通事故发生后,媒体会情不自禁地将报道重点聚焦在车子的品牌价值及车主身份上,而忽略交通事故发生的起因等客观事实。媒体越来越乐于进行选择性报道,使得报道内容偏向消费化。为此,我们从全国性媒体和地方媒体、纸媒和新媒体两种层次、两种类型的媒体报道进行整理研究,全国性媒体以纸媒《新京报》为例,地方媒体以纸媒《半岛晨报》为例,新媒体则以《凤凰网》为例。调查结果显示,从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这三家媒体共有51条关于“豪车”的交通事故报道,其中,有30条报道存在以“豪车”为噱头的现象,并将“豪车”及其车的品牌作为标题的一部分。其中,2015年6月30日《新京报》在A01头版发表题为《南京宝马肇事车速达195.3/小时》的新闻,此后又在当天的时事评论版块,以《南京宝马肇事还不算“狂奔”?》对此事进行评论,矛头直指豪车车主。大连本地媒体《半岛晨报》,于2013年9月5月在A01版以《百万豪车超速撞上货车致一亡一伤》为题,报道大连一起交通事故;2015年4月30日A07版又以《豪车右转弯碾过蹲着玩的四龄童》为题报道了一起交通事故。

近年来,媒体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更偏向于对豪车关注,标题制作的角度多从豪车出发,有时会带有夸张成分和感情色彩,甚至会以同情弱者的立场对豪车车主加以道德审视。

2.报道更“青睐”对豪车车主背景及身份的挖掘。2015年4月14日,《新京报》于A06热点版报道发生在北京的一起交通事故,新闻标题为《大屯路隧道两司机“飙车”被刑拘》,两辆肇事车辆分别为兰博基尼和法拉利,媒体在对该新闻进行简要报道后,又深入挖掘两位豪车车主的身份背景,调查了解到兰博基尼车主曾为职业台球手,而法拉利车主身份并未有明确结果,不得不提的是,该新闻还采访到兰博基尼车主的父母,报道中提到“唐某的父亲唐先生称,儿子用股市赚来的第一桶金购买了自小特别迷恋的兰博基尼。”

在对新闻报道分析时我们发现,当下媒体在涉及豪车车主的交通事故报道时,落脚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事件本身,一旦媒体遇到此类新闻便会从新闻事件出发,在介绍新闻之后,会深入报道豪车车主的身份及背景,而一旦发现该车车主身份特别或是背景雄厚,媒体便会采取追踪报道,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

在关于豪车交通事故的报道中,媒体首先着眼于对豪车的报道,而后才会进行事实报道。此类报道中,媒体根据自己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对豪车车主形象进行建构,并不断加深人们对豪车车主的这种印象。在对民众进行的深度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民众对豪车车主的印象并不好。受访对象王先生说,因为新闻上总是出现豪车车主的不良事迹,现在一提到豪车车主,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为富不仁,爱炫富飙车、挥霍浪费,自己在开车时遇到豪车便会躲着走。王先生表示,豪车车主的不良形象一方面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另一方面可以说是媒体为其贴上的标签。

(二)媒体报道此类事件存在刻板印象的原因分析

1.社会处于转型期,存在仇富心理。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转型的特殊时期,正由一个落后封闭的旧社会向开放多元的新社会转型。在这一阶段,社会财富的分配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人们对社会财富拥有量较多群体的财富来源产生怀疑。且在这一时期,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人们将自己的不满、压抑的情绪通过对某一群体的集体攻击中发泄出来,人们的道德出现前所未有的“厚黑化”[1]。同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民族心理在这一阶段得到充分体现,人们本能地对财富拥有量较多的群体产生一种敌视态度,因此在与豪车有关的交通事故报道时会不自觉地同情相对弱势的一方,而将矛头指向豪车车主。此外,当前的中国社会属于多元价值取向的社会,但很多老一辈的人却是在单元价值社会中成长的,对于“有钱人”,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有资本主义倾向”,也就是说人们会产生所谓的“仇富心理”,这种负面不健康的心理促使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对交通事故责任方之一的豪车车主进行标签化处理、刻板化报道。

2.民众心态较为浮燥。在社会转型期,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来看,受众为了解闷消愁、人际关系,在心理上倾向于同情弱者而对豪车车主产生刻板印象,并不断强化这种印象[2]。且这一阶段受众的媒介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因此在面对豪车交通事故等类似事件时会自动忽略客观事实进行选择性理解,仅凭借经验直觉判断事件本质,出现评判先于事实的情况。

这一时期,自媒体快速发展,“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自媒体的“匿名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表自己意见的平台,在这种环境下,个人淹没在群体中,人们的社会约束力突然消失,同时,在当今社会,大多数国民缺失信仰,这就导致人们在做任何事时没有约束力。因此,容易让人们滋生不负责任的“乱喷”。

3.媒介竞争压力大。当今社会,媒体种类众多、形式多样,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一味迎合大众口味,放松了对新闻的把关。“什么标题最吸引人?”“什么内容最能激发受众兴趣?”这些问题已成为媒体人报道的一大导向。在此基础上,为了留住读者的眼和心,很多媒体选择从夸张和娱乐的角度入手。对于部分媒体而言,一个“起眼”的标题才能产生浏览量,才能创造利益。这导致在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会故意追随部分受众的仇富心理,满足其心理需求。因此在报道中如何让受众“点进去”成为媒体报道考虑的首要因素。新闻媒体根据自身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在报道敏感性群体时对他们进行标签化处理,并通过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不断加深人们对其标签化的印象,即所谓的刻板印象,以此来消费他们。

二、积极应对刻板化报道倾向的策略

刻板印象一词最早是由李普曼在他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的专业术语。李普曼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成见部分”明确提出:“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涵盖着要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因此这些见解是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法拼合在一起的……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3]”也就是说,刻板印象的形成基于一个人长期以来对某种事物的经验,是通过媒介介绍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外在世界在我们头脑中的印象”以及对某一事物群体固化的认识[4]。刻板印象左右着人们的认知程度,也影响着人们对眼前事物的判断。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应对此类报道倾向。

1.新闻工作者应提高自身职业道德、媒介伦理道德及专业素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这艘大船的瞭望者,肩负着为受众提供信息、环境监视的重要职能,因此,新闻媒体工作者应当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和新闻专业素养建设,具体来说: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与豪车等具有标签化群体的新闻时,应当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对此,媒体在报道时应当根据事实进行报道,采访多方当事人了解事故情况,而不能只听一方观点、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批评另一方,要保持当事人、受访者之间的平衡,为受众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另外,在报道过程中,媒体要将事实与观点严格分开,避免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判断、避免主观的感情倾向影响受众自身的判断。同时要遵守新闻法律道德规范,不能侵犯新闻当事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等[5]。

库恩曾在《新闻界与外交政策》中提出:“新闻界也许不能经常成功地告诉人们持什么观点,但它能极其成功地告诉读者应该考虑些什么问题。”因此,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应当充分发挥“议程设置”的功能,设置积极向上的议题,强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而不是为了经济效益一味报道“夸张”的新闻、煽情化刺激化报道。此外,在传播学中,我们习惯将媒体称为“拟态公众”,是因为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公众的影子,新闻媒体舆论导向的功能是由公众赋予的,因此新闻媒体应当为公众负责,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构建和谐健康的舆论环境。

2.受众应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把握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之间的界限。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论指出:“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尤其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媒体为我们构建的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大众很容易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失去判断力。比如,在上述现状分析中我们发现一提到豪车车主,受众就会为其贴上炫富、为富不仁的标签。因此,不论作为新闻的受者还是传者,我们都应当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丰富自己的知识,加强对媒体报道内容的甄别能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保持清醒理性的头脑,不被所谓的标题党迷惑;同时作为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者,我们也应该遵循正确的传播法则,不随意评论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不违背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原则。

三、结 语

本文通过展现媒体在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的报道倾向,分析媒体报道出现刻板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媒体报道刻板化的对策。通过研究发现,媒体在报道有关豪车交通事故时确实存在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是在社会大环境、受众媒介素养、新闻媒体发展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并对社会发展及受众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正视并重视此种现象,积极采取措施,优化舆论环境,引导舆论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克昌.社会心理论——转型中国社会心态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 (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洪译.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

[4]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五版)[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4.

[5] 王沛.刻板印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