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卷"大辞海"在线数据库亮相 80载锻造"辞海品牌"
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的《辞海》书影。资料图片
“如果说时代是历史的步伐,那么《辞海》就是时代和历史的脚印。”年近九旬的巢峰曾主持编纂多版《辞海》,在巢峰看来,“它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修正错误、推陈出新,介绍新事物和新知识。历史和时代每走一步,在《辞海》中都留下它们的脚印。”12月29日,《大辞海》出版暨《辞海》出版8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众多辞海人讲述亲历的“辞海情缘”和心目中的“辞海精神”。
从1915年著名教育家、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动议编纂,《辞海》已走过百年。从1936年初版问世算起,《辞海》也已历经80载,依然不断焕发着新的生命力。如今,《辞海》已出6版,修订版《辞海》累计发行量超630万套,各分册累计发行量高达2000万册。这不仅在我国,即使在世界大型辞书中也绝无仅有。而去年底,在《辞海》基础上编纂而成的38卷《大辞海》出齐,填补了我国特大型综合性辞典的空白,问世一年来深受读者欢迎。《大辞海》在线数据库也于日前推出测试版。据悉,2019年《辞海》将推出第七版,数字化开发正在同步推进。
精益求精的“辞海精神”
座谈会现场,不同版本的《辞海》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厚重质朴的书脊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出版人“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和“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字斟句酌、一丝不苟、作风严谨,正是凭借这样的“辞海精神”,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才有了读者眼中“无声的老师”“无墙的大学”的《辞海》。
从编纂第二版开始,《辞海》修订作者队伍一直集中国一流学者之大成,当代中国学界众多精英参加了此项工作。1981年,《辞海》立下“十年一修订”的规矩,紧贴社会发展变迁的需求。这意味着每隔10年,这本综合性大辞典都要进行增删修订,这在国内外辞书界都是少有的。
反复推敲、切磋琢磨,与时俱进,《辞海》由此成为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性出版物,被誉为“历史和时代的档案馆、大事记和里程碑”。2015年,《辞海》第七版编纂工作启动,辞海编委会新增14位副主编、81位分科主编,多为国内学科带头人,整体编纂队伍达2000余人。《辞海》编纂处为第七版所做的案头准备中,光是对第六版《辞海》部分学科的解剖报告就已有近百份。
“《辞海》是免费的老师,规范体例的标准,也是整合知识的标尺。”复旦大学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熊月之,参与了最近30多年几乎每一次修订《辞海》,包括《大辞海》条目的撰写,他也是《大辞海》近现代史分科主编。
熊月之说:“任何知识创新,都是在知识守成与变异的矛盾中展开的,都是在知识体系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实现的。《辞海》每过十年就新修一遍,有所保留,有所增删,有所修订,就是这种守成与变异的综合体现。《辞海》会聚全国各方面专家学者,连续不断、持之以恒地从事这项伟大的工程,这是推动中华学术创新的需要,是造福无数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的需要,是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综合需要。”
保持活力的“辞海品牌”
时间不停往前走,《辞海》的脚步也在向前。1998年,长期参与《辞海》修订工作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巢峰等人提出编纂《大辞海》的设想。当时的考虑是,随着人类知识积累、创新速度的加快和我国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在继续修订《辞海》使其适应时代要求的同时,编纂一部比《辞海》规模更大、所收字词更多、内容更加丰富的特大型综合性辞书很有必要。
从1999年《大辞海》选题立项,2002年编纂出版工作正式启动,到2015年年底38卷42册《大辞海》全部出齐,共收词28万余条,5000余万字。《大辞海》以《辞海》为基础,继承其优点并加以拓展,以增收《辞海》尚未涉及的新学科和各学科的新词新义为重点,适当补充缺漏,按学科分类编纂,分卷出版。各分卷均由相关领域资深专家编纂,有着严格的编纂体例要求。
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教授盛焕烨以其主编的信息科学卷为例介绍了编纂过程。盛焕烨说:“我们几易其稿,删去过专过细、不成词、不成熟、不符合词典要求的词目,确定了一些多学科交叉的词目的定位,用精简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概念和理论表达清楚。最终完成的信息科学卷既囊括了该领域基本概念和理论,又反映了当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大辞海》比《辞海》篇幅更大、内容更广泛,成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语言文字等学科名词、术语、概念的集大成者,填补了我国特大型综合性工具书的空白,具有开创性价值。
据辞海编纂处主任、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秦志华透露,《大辞海》纸质版顺利出版的同时,也积极实施了数字化转型,开发了在线数据库,并已进入内部测试阶段,希望在大型工具书数字化方面开拓出一条可行的路径。“辞海”网络版将于2019年亮相,支持在线浏览查阅、在线编撰。数字化的“辞海”平台将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扩大“辞海品牌”的影响力与使用率。(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