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电影的“小年” 要现实,也要想象力
2016年的国产电影,我最直接的观感是越来越中国:题材上越发贴近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艺术上也正在摸索中国独有的表达。
同样取材于现实,商业类型片、艺术片和主旋律电影各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作为“革命历史题材大片”,《勇士》钟情于对历史细致真实的再现,《我的战争》着重演绎战火背景下的炽烈爱情故事,《铁道飞虎》则营造戏剧性的战争传奇。同为关注普通人生活命运的艺术电影,《路边野餐》用记录的风格呼唤生命体验,《塔洛》以富于表现力的黑白影像,寓言化地表达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思考。
但电影毕竟是“造梦者”,镜头里的现实又是经过电影人的脑力创造出来的,人们要看的,不仅是现实,更要看创作者是如何呈现的。《美人鱼》被指“无厘头”,《长城》的评论也两极分化,但仍然票房大卖,吸引观众的正是它们所构建的奇幻世界,这说明观众需要更有想象力的电影,而我们传统的电影理念已经很难满足今天的现实需求。这并不是否认电影与现实的联系,而是要求电影以更富于想象力的方式折射现实,呼唤情感共鸣。
形形色色的影片都以各自的方式,讲述着不同的“中国故事”,重要的不只是在题材和细节层面多么贴近现实,更是在电影中用多样化的方式表现和推动人们对于现实的体验、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向观众尽可能有效地传递中国文化精神和正面价值。这不仅考验创作者认识生活的能力,更考验他们的艺术想象力。
无疑,中国电影需要更多强有力的风格色彩,需要创作者更多的主体创造性和想象力。这不仅是创作的应有之义,也是电影市场的发展要求。近几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上,过去那种虚浮做作的偶像大片少了,跟风起舞的恶搞喜剧不灵了,而像《七月与安生》这样有艺术含量的作品更多地露出水面,说明观众逐渐成熟,他们对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为看重。归根结底,源于现实并超拔于现实才更接近艺术的本质。
2016年是电影的“小年”,除了票房增长速度减缓,主流商业电影大多重复着前两年的成功类型。改进内容生产,以更富想象力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继续前进的当务之急。
(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