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湄公河行动""七月与安生" 2016国产电影年度推荐

2017年01月03日07:2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年度推荐

  电影《湄公河行动》 (导演:林超贤;编剧:林超贤等)

  主旋律创新表达

  张珊珊

  电影《湄公河行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2011年10月5日,两艘中国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遇袭,13名中国船员全部遇难。中国政府坚决捍卫海外中国公民安全,倡导中、老、缅、泰四国建立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机制,公安部组成联合专案组,经过10个多月艰苦的专案侦查,凶手终被捉拿归案。

  《湄公河行动》是第一部讲述中国警察境外执法的电影,案件本身的复杂性难以在一部电影的篇幅内展现,影片采用类型片的叙事方式,对侦破抓捕行动进行戏剧化处理,上演“伪装者”戏码,直击糯卡落网现场,大手笔制造动作场面。影片中,闹市救人、火车站追逐、商场枪战、丛林对决等动作戏,代入当地环境特点,豪车、快艇、直升机、重武器齐上阵,既有两位主人公的大显身手,又有团队作战的协同一致,动作干脆凌厉,场面惊心动魄。酣畅淋漓的动作戏,搭配环环相扣、紧张刺激的破案过程,影片把“好看”做足了。

  影片“好看”,紧紧抓住了观众,当糯卡落网、同胞亡灵得到告慰之时,电影强力宣告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严正立场,观众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湄公河行动》为主旋律电影如何创新艺术表达方式做了出色的示范,也让我们期待有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向世界传达出清晰而坚定的中国声音。

  电影《大唐玄奘》 (导演:霍建起;编剧:邹静之)

  传奇事走心演绎

  任姗姗

  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都有一个“玄奘”。真实的玄奘到底是怎样的人?是什么支撑他杖策孤征?他留给人类的文化遗产、精神遗产究竟有哪些?悬置在历史与传奇的迷雾中,玄奘成为最熟悉也最陌生的那个人。《大唐玄奘》以华丽唯美的电影语言回答了上述问题,以当代人的目光重新打量历史真迹,再现玄奘西行5万里的悲壮身影,寻觅通往玄奘世界的精神符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执着,便是电影给出的答案。

  这部电影里,奇观化的视觉效果与返璞归真的人物形象相得益彰。沙水共生的月牙泉、八百里莫贺延碛、摧枯拉朽的雪崩等自然景观,以及穿行于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天竺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人文景观,构成了奇观化的视觉效果,弥补了相对平淡的戏剧冲突。人物塑造善做加减法,以母子情、故土情等浓郁的情感,让玄奘更具“人气”;以真实细腻的还原和洗练朴实的表演,让玄奘回归“佛性”。人佛合一的玄奘,对当代人来说可感可信、可歌可泣。

  玄奘是世界公认的文化符号,玄奘的执着精神仿佛是从历史丝路到当今“一带一路”的涉渡之舟。《大唐玄奘》是对历史人物玄奘的深情追索,也是对当代中国的精神召唤。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电影《勇士》 (导演:宁海强;编剧:赵冬苓、赵宁宇)

  长征路生死时速

  胡妍妍

  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作为红军长征历程中的关键一役,已经为不少文艺形式所演绎。《勇士》的意义在于,它以类型化的方式重新聚焦并且放大这一史实,将之表现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何被壮烈地完成,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口如何被超越极限地突破。

  前有劲敌,后有追兵,侧方袭扰拦截不断,大渡河边一昼夜240里的濒死奔袭,泸定桥上一寸前进一寸血的枪林弹雨,争分夺秒的叙事、此起彼伏的危机、俯拍镜头带来的真实感,都加剧着电影的“紧张”。但《勇士》还张弛有度,布设了不少有意味的闲笔,如红军小战士与炮兵俘虏之间的承诺与报恩,5人小分队与侧方扰军的斗智斗勇,相约最后30里见的兄弟信义,等等。这一过程中,主要人物的精神历程寥寥几笔却呼之欲出,湘江战役中惨烈生还、报仇心切的老廖,在不同军队里扛过枪却独独为红军不拿军饷、官兵平等的风气所动的军事骨干老余等,都有自己立得起来的独特性。

  经由叙事和人物,经由镜头语言的聚焦和放大,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不再是干巴巴的史实条目,相反,它的来龙去脉、战术战略、历史意义以及它所体现的长征精神,都有了自己鲜活生动的光影记忆。光影让我们深切地感知,何以草鞋跑得过时间,为何“红军战士”四个字背后有千钧分量和无限荣光,以及,造就奇迹的不是别的,是崇高信念与无畏坚持。

  电影《七月与安生》 (导演:曾国祥;编剧:林咏琛等)

  青春片别有怀抱

  任飞帆

  “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概括了《七月与安生》的主要情节。这部影片以庆山(安妮宝贝)的同名小说为基础,讲述了两个性格和命运截然不同的女孩的青春友情。从少年时期的形影不离,到青春时期的冲突分离,而后两人“互换人生”后继续生活。就在观者以为影片结束时,影片又给出了另外两个结局,一是七月的流浪不是被抛弃,而是自己的主动选择;另一个是命运将七月的生命定格在27岁,她只好在安生的小说中流浪。这三种故事结局前有铺垫,因而都具有合理性,给了观众更加丰富的思考空间。

  从题材看,这部影片理所应当是当下流行的青春电影,但它却没有某些青春片内容狗血、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通病,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有人看出流浪和安稳的抉择,大城市与小城镇的去留,有人甚至自省白玫瑰与红玫瑰哪个才是自己的心头好,而女主角与其说是两个人,不如说是一个人矛盾的两个方面。人的一生总是要面临诸多的选择和纠结,这部影片借着“青春片”这一类型放大了这种矛盾,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所以“青春片”不仅仅是校服、马尾辫和旧式物件,不仅仅是追忆和怀念,观后有感、有思索,才是好电影。

  电影《老阿姨》 (总导演:雷献禾;编剧:郭中束等)

  革命人丹心可鉴

  李培禹

  电影《老阿姨》取材于开国将军甘祖昌与夫人龚全珍的真实事迹。茫茫风雪中,一些被动员来支疆的女战士因不满上级介绍对象,纷纷带着情绪要离去。这时一辆军用吉普车驶来,甘祖昌出现。他不是来阻止、批评她们的,而是来送别这些女战士,他说,无论去留,你们都是建设祖国的好青年!通过一组简短的镜头,李雪健把一位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身英气、可亲可敬的首长形象,定格在银幕上。

  随后,影片由黑白片转为彩色片,用简洁的故事脉络,于细节处展现甘祖昌和龚全珍这对革命伉俪扎根家乡、建设家乡的时代故事,以富于层次的影像笔触,在主题上彰显共产党人心系人民的优良传统,其中既有对甘将军艰苦奋斗的现实主义刻画,也有对龚全珍一生相随、大爱无私的浪漫描绘。

  《老阿姨》把一对典型人物的塑造,成功融入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宏伟画卷之中。影片还几次通过“幻觉”的方式,聚焦甘祖昌与牺牲了的战友、红军烈士的心灵对话。比如新婚祭酒、授衔前的内省、三年困难时期的为民请命,还有“文革”中愤怒地登上批判台陪妻子挨斗,甘祖昌都出现了“幻觉”,这些艺术表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也正是这些革命征程、红军魂魄,支撑着甘祖昌强大的内心世界,成为《老阿姨》整部电影描述的一个个动人故事的依据和源泉。如此深度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该片更能走进观众的内心,引起他们的共鸣。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