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传媒2016

扶贫的网络图景——以人民网扶贫频道研究为例

李秀丽
2017年01月11日08:54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关键词:扶贫报道 传播符号 信息来源 报道视角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扶贫和消除贫困是一项世界项问题,由于复杂的历史和文化原因,我国的贫困报道历经生产自救、浮夸报道、维权报道和规模化报道几个阶段。在扶贫力度加大、扶贫工程进一步推进和新的媒介格局下,人民网扶贫频道的创办既迫切又有着深远的意义。人民网扶贫频道信息来源广泛、自采信息比例较低,传播内容丰富、栏目失衡,传播符号多元,具有鲜明的官方视角。需要提高自采信息比例进一步强化频道特色,拓宽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构建频道、微信、微博和客户端四位一体的传播体系,增强信息的贴近性和有用性,注重对一线扶人员和贫困群体的报道。

一.扶贫报道的演变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党在新时期的重要使命。尽管党和国家相继出台并实施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但因为受自然条件差异、经济基础差异、市场化程度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阶层分化明显、贫困问题突出依然是迫切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流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现象,反映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揭开了贫困背后城乡二元分化、发展失衡、基层管理缺失等问题。

贫困是一项世界性问题,即使在发达国家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也被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外学界和新闻业界对贫困问题的报道和探讨很多,主要集中在贫困人口是如何边缘化、贫困主题报道的框架、贫困报道的新闻伦理以及大众传媒在消除贫困中的作用等方面,个体生活的艰难和苦难中的顽强是观察的主要视角,与之相对应的是对慈善的关注和主张。

在我国,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影响,从建国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前,在意识形态框架下贫困报道被高度政治化,扶贫在本质上是一种生产自救,对自救行为的报道逐渐转化为浮夸之风并愈演愈烈。从改革开放之后到1993年,经济建设取得较大发展,政治、社会、文化等的发展带来媒体价值取向和新闻文体的革新,贫困问题得以正视,1986年从上到下成立专门的扶贫机构,确定了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和划分贫困县的标准,随后在1994年、2001年两次调整扶贫政策,确定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各地也相继评选出多层级的贫困县、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多集中在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以及其它地区零散的贫困县,成为扶贫开发的重点。有关扶贫的报道多集中在国家政策的宣传和扶贫政策带来的变化上。1998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展示农村发展新面貌和贫困县的资源优势,同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播出一年的扶贫热线节目,1999年《北京晚报》开设为期一年的新闻扶贫架金桥专栏,从2003年起《人民日报》开始大规模报道农民工生存状况及维权问题。贫困县较多的省份贵州在《贵州日报》对全省100多个扶贫开发1类重点乡镇进行系统报道。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特别是各级政府网站的建设,先后开设扶贫频道或者栏目,扶贫报道增加了新的渠道。2013年8月交通运输部官方网站开通《中国交通扶贫》栏目。2015年上半年,新华社派出9个调查小分队前往中西部贫困地区采访,深入了解当地的民生、教育、交通、医疗、饮水等问题,以及扶贫过程中的贪污腐败、弄虚作假等问题被揭露出来,在新华网及其它媒体刊登播出,引起强烈反响。贫困对象不再是一个整体的存在,出现大量丰满、鲜活的个体。2015年10月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主旨演讲中再提精准扶贫,避免“一刀切”和“大水漫灌”。 2016年5月23日全国产业扶贫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尊重市场导向推进产业扶贫,2016年7月出台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扶贫报道对于推进扶贫工程的作用逐渐凸显 。然而在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形式丰富、贫困群体生存状态不断改善的同时,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 甘肃康乐贫困母亲杀死4个子女后自杀丈夫相继自杀,再次凸显扶贫攻坚的紧迫性和复杂性。

相对于扶贫工作和人民网的发展历程,人民网扶贫频道是2016年8月30日上线的全媒体扶贫信息平台,尽管上线时间较短,但作为第一个聚焦并立体呈现艰巨、复杂、变化调整中的扶贫、脱贫工作的网络频道,及时梳理上线1个月来的报道实践,分析阶段性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索未来的走向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人民网扶贫频道的报道实践

人民网扶贫频道的一级页面设有头条滚动信息、热点推荐、各地脱贫动态和权威政策解读、部委扶贫举措、地方要闻、县域动态、致富项目、观察思考、一线人物、视频访谈、记者调查等9个栏目,其中前7位被列入栏目导读。在热点推荐部分由兰考精准扶贫信息平台、新长征扶贫之路论坛、农产品价格查询三个栏目组成。兰考精准扶贫信息平台下设7个子栏目,新长征扶贫之路论坛以独立页面的形式专题报道论坛及人民网全媒体扶贫信息平台上线。农产品价格查询及时更新价格信息并提供价格变动指数。各地脱贫状态以中国地图的形式提供点击跳转信息。

(一)信息来源广泛、自采信息比例较低

尽管网络媒体信息的海量与个性化搜索使转载成为一种常态,甚至有人发出在网络上作者已死的感慨,但信息来源的不同依然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相对于转载信息而言,自采信息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准确体现扶贫报道的宗旨、立场和策略,本文将信息来源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在对信息来源进行统计时,充分考虑到目前人民日报、人民网、人民网扶贫频道之间的关系及新闻生产机制,将这三个来源都归类为自采信息,有明确信息来源的为转载,没有标明信息来源的为来源不明。在全面考察后发现,截止到2016年9月25日,一级页面9个常设栏目中共有 310篇文章,其中有63篇来源于人民日报、人民网、人民网扶贫频道,自采信息占比为20.3%, 79.7%为转载,来源不明的为0。其中县域动态栏目自采信息占比最高,达到30.7%,占比最低的为一线人物,仅有14.3%。由下图可知,自采信息维持在20%左右,所占比重还较低。

(二)传播内容丰富、栏目失衡

就栏目划分而言,涉及到政策宣传、工作动态、先进人物和事迹,以及思考观点等,内容丰富全面。但在考查中发现,栏目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最显著的差异是信息条数,从5条到100条分布极为不均,如下表所示:

信息数量较多的是地方要闻、观察思考和记者调查三个栏目,与扶贫工作重心集中于地方县市相一致。然而县域动态栏目的信息较少,表明扶贫报道对于基层的关注仍然比较欠缺。一线人物栏目的定位是呈现基层扶贫工作者以及贫困个人或家庭的工作经验、奋斗历程和精神力量,与贫困群体及扶贫工作者最为贴近,对于促进扶贫工作、提升贫困群体生活品质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然而该栏目信息的匮乏和力度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的传播效果。以上分析表明县域动态和一线人物栏目急需扩充信息数量,特别是自采信息。

在考查的过程中也发现信息的分类和重复使用问题。对信息分类的界定不准确,比如将《宁夏教育精准扶贫 在贫困村增建幼儿园》、《合肥开展“百企百村”结对帮扶 14个乡镇将接受旅游扶贫》等信息归到部委扶贫举措栏目中明显不妥。此外《四川规范贫困县药品采购》仅在地方要闻栏目中就出现两次,又被划分到记者调查栏目中。而《[图解]产业扶贫:如何精准覆盖 实现稳定脱贫……》这一平台原创大数据信息在权威政策、县域动态、观察思考、记者调查四个栏目中出现,《农业部在100个县试点“粮改饲” 农民增收入》也未做任何改动出现在部委扶贫举措、地方要闻、观察思考、记者调查四个栏目中。63篇文章中共有18篇重复,重复率高达28.6%。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渠道传播已常常态,特别是中央厨房式的信息生产机制,不仅有利于节约信息生产成本,也有利于扩大信息传播渠道、满足用户需求。根据传播需要对信息进行再加工是多种生成、多渠道传播的必要因素。

(三)传播符号多元

人民网扶贫频道以全媒体扶贫信息平台为自身定位,除了传统的文字符号外,注重图片、视频符号的使用。以人民网扶贫频道排在第一位的常设栏目权威政策解读为例,发现27条信息中有6条使用图片,其中《[图解]产业扶贫:如何精准覆盖 实现稳定脱贫?》为大数据分析图,其余5篇文章中的符号均为照片,总体而言,传播符号趋于多元,但图片、视频、音频的比重仍待增强。这既是人民网扶贫频道的定位需要,也是媒介未来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和媒介形态的发展演变,以及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集中于多屏合一的智能终端,必然带来传播符号格局的重构。视频访谈栏目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视频数量少,且多来源于电视台常规新闻性节目,类型单一,表现手法单一,难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四)鲜明的官方报道视角

报道视角是指新闻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切入点或者观察角度,根据受众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官方视角、民间视角和专业视角,即谁在看,是建构文本的基本前提,折射的是记者及其背后媒体的立场、定位以及对新闻事实的理解。报道视角影响新闻报道的信息表达、传播效果和接受体验。官方视角的报道权威、可信度高,民间视角贴近性强,专家立场客观中立反思性强。报道视角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立场不同、带给用户的接受体验不同,是否与表达主题相契合。

在扶贫报道中有关政策发布、政策执行、工作推进的为政府视角,有关贫困地区工作人员及贫困群体的报道为民间视角,来自于专家独立观察的为专家视角。 在对最能体现人民网扶贫频道定位和宗旨的44篇自采信息进行分析时发现,政府视角为27篇,民间视角的为11篇,专家视角的为6篇。所占比例如下图所示:

政府视角的比重占据绝对优势,以一线扶贫工作和贫困群体生活状态为切入点的报道较为欠缺,对专家独立观察和思考的报道也相对不足。贫困不仅是经济落后,长期的贫困必然带来精神的匮乏和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滞后,导致贫困群体对改善自身处境的无助感和无力感,绝望情绪蔓延。报道贫困群体,客观呈现他们的生存状态和艰苦奋斗,应该去发掘当地的经验,发现这样的人群如何经过“扶志”成为改变自身状况的主人。

(五)注重版面编排

版面是电脑浏览器看到的完整页面,由文字、图片、空白、色彩等元素组成。版面编排界面清晰、节奏感强、重点突出可以增强信息的视觉冲击力,有助于吸引用户注意。

人民网扶贫频道通过调整文字的大小、颜色、字体、色块等处理层级、组织关系,优化视觉线索从而提高界面清晰度。尤其注重视觉中心区域的编排,以突出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以及自动播放的视频为主体。次中心区域是以图片为引导的热点推荐栏目——兰考县精准扶贫信息平台、走好新长征扶贫之路论坛、农产品价格查询。底端是以文字为引导的常设栏目。提高整体视觉效果的同时兼顾层级感和信息量。

综上所述,人民网扶贫频道自采信息比例较低,栏目设置丰富但发展失衡,文章多有重复,注重全媒体呈现但视频、音频、图片不够丰富,政府视角鲜明。

三.人民网扶贫频道的优化路径

扶贫是一项国家主导的、以贫困群体为主体的、涉及面广泛的系统工程,扶贫信息的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扶贫政策的传播、执行以及贫困群体生活处境的改善和国家的稳定安宁。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和便捷的搜索赋予它迥异于传统纸质媒体的传统特点,用户以自我需求为中心获取信息是最显著的特征。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元的渠道,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称为民众获取信息最便捷的工具。然而,由于贫困地区多集中于偏远地区和革命老区,网络覆盖率低使用成本高,贫困群体文化程度和使用媒介技能相对较低,扶贫信息的有效传播更为关键。在扶贫政策频出、扶贫工程进一步推进和新的媒介格局下,人民网扶贫频道仍需进一步优化。

第一,提高自采信息比例,进一步强化频道定位和报道特色,增强新闻报道对扶贫工作的推进作用。 第二,拓宽信息来源与传播渠道,构建网络频道、微信、微博和客户端四位一体的传播体系,接受外来投稿及新闻线索。第三,增强信息的贴近性和有用性,特别是一线扶贫工作人员的先进事迹和贫困群体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摆脱贫困的先进事迹,宣传、解读政策时兼顾用户的理解能力和阅读体验。

1陈开合:《试论中国媒体的贫困报道》,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八辑,2013. 12

2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3吴焰:“写”了12年的扶贫报道——王绍据与一个贫困村的故事,新闻战线,1997.5

4贵州毕节四名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事件调查,新华网,2015.6.11,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6/11/c_127906281.htm,访问事件2016.9.25

5卜卫:地方媒介助力 “精准扶贫”战略的七个着力点,中国记者,2016.4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