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传媒2016

网络自媒体时代的人人失语——失语群体理论视角下的2015年十大反转新闻解读

祁嘉润
2017年01月11日15:01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 要:自2013年起,新华网开始盘点年度反转新闻,以业界为代表的一些人从媒介责任理论和媒介融合视角,分析解读反转新闻,并对新闻实践活动提出指导意见。2015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总编室官方微信公众号“一撇一捺”率先发布由《人民日报》盘点的“2015年十大反转新闻”。本文以失语群体理论为视角,尝试解读2015年十大反转新闻,并归纳总结特征,分析原因。力求将目光从媒体层面的媒介责任和媒介融合深入到反转新闻产生的社会原因。

关键词:反转新闻 失语群体 媒介责任 网络力量

一、背景

自2013年起,新华网连续两年发布年度十大新闻反转剧,2013年的北京老外撞人事件、2014年的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等热点新闻事件榜上有名。2015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总编室官方微信公众号“一撇一捺”率先发布由《人民日报》盘点的“2015年十大反转新闻”。中国老人日本碰瓷等十则新闻事件上榜。

年末盘点,是新闻媒体对年度各类型新闻事件的再梳理、再总结。盘点反转新闻,一方面能够在信息泛滥时代帮助受众勾勒年度新闻记忆;另一方面,盘点反转新闻将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在一整年新闻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弊病集中暴露,无疑会对新一年的新闻活动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对于高校新闻研究者和新闻专业学生而言,反转新闻的盘点则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本文将按照概念界定、文献梳理、事件整理、理论阐释、症候描述、规律总结、原因思考的逻辑展开,在失语群体理论视角下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第一,2015年十大反转新闻事件中,什么样的群体成为失语群体?第二,2015年十大反转新闻事件中的失语群体与失语群体理论提出伊始对失语群体的界定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是什么?第三,基于失语群体理论的讨论,对防治反转新闻有何意义?

二、概念界定

目前,在盘点或描述此类新闻事件或现象时,主要有三种说法,即逆转新闻、新闻反转剧和反转新闻,但使用比较混乱。2013年,新华网首创了“逆转新闻”的说法。今年,“一撇一捺”微信公众号在首发盘点文章时,采用了“反转新闻”的说法,而新浪、凤凰以及人民网等在转载文章时纷纷改为“新闻反转剧”。而在已有的研究中,三种说法均有使用。

最早也是引述最多的对逆转新闻概念进行界定的研究认为,逆转新闻又称新闻乌龙事件,指最初报道的新闻向相反的方向转变,随着新闻报道不断深入,事实真相被更加客观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立场急剧逆转,并表现出与之前截然相反的态度。[1]

同样,也有研究尝试对新闻反转剧下定义。研究中指出,新闻反转剧就是那些紧跟社会热点、标注新闻热词继而引发广泛关注,但随后被证实与事实主体或全貌不符,甚至与事实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2]

虽然也有不少研究中使用了反转新闻的说法,但还没有研究尝试对反转新闻的概念进行界定,仅有部分研究对其特征进行了描述。

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梳理发现,无论采用哪种说法,所反映的新闻事件的特征均是一致的,即新闻报道中的基本事实发生变化。逆转新闻的说法更强调引发的舆情反转与受众态度的变化,而新闻反转剧则更关注新闻现象的转变以及转变中所呈现出的“戏剧性”。本文对受众和舆情的变化关注较少,且不从“戏剧性”的视角对新闻报道进行话语分析,故本文将采用研究对象在被盘点之初所使用的说法——反转新闻。

三、文献梳理

新华网在2013年年底,第一次对年度反转新闻进行盘点,所以在2014年,大量关注反转新闻的研究开始出现,并得出不少研究成果。通过梳理,可以对反转新闻话题的相关研究做出以下归纳。

(一)主要研究架构

在已有文献中,绝大多数都采用了“描述现象——归纳原因——提出建议”的架构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架构逻辑链条较为清晰,关注角度较为全面。但全面导致分散,如果没有篇幅的保障,就很难做出深入有效的探讨,难免人云亦云。

散见于期刊的反转新闻话题研究中,有很多是从一个特定的反转新闻事件出发,对新闻媒体的报道行为进行分析并从新闻实践的角度提出建议。此类研究可以视为是对特定新闻报道的评议总结,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但相对而言,难以呈现普遍规律。

而采用相同架构的学位论文,其研究就更为完整。例如,暨南大学2015年的硕士学位论文《新闻反转剧中的媒介责任探析》。该论文同样采用上述架构,同样关注了具体的反转新闻事件,但该研究对反转新闻的形成模式特点、危害与遏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且以拟剧理论作为研究视角,通过具体事件的分析,呈现普遍规律。

(二)代表性研究视角

反转新闻话题的研究绕不开特征、原因与防治。在已有研究文献中,以下几种研究视角,具有代表性。

1.基于拟剧理论的反转新闻话语分析与模式建构

反转新闻建构模式规律的总结是基于话语分析的结果。反转新闻又被称之为“新闻反转剧”,这一说法恰恰体现了反转新闻中的“戏剧性”。所以在已有文献中,有研究从拟剧理论出发,对反转新闻的报道文本进行话语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出反转新闻的普遍建构模式。拟剧理论和反转新闻中“戏剧性”的高度契合,使得基于该理论的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得到极大保障。也因此,基于拟剧理论的反转新闻话语分析与模式建构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视角之一。

2.基于媒介融合视角的反转新闻成因探讨

在众多文献中,有一类研究是基于媒介融合的视角对反转新闻的成因进行探讨。其实质是关注到了反转新闻中的网络舆情反转现象。从某种角度而言,反转新闻之所以成为媒体盘点、大众认可的反转新闻,既存在新闻发生逆转变化的事实,又存在受众的广泛关注。而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媒介融合进程的推进,所谓的受众关注更多体现在网络舆情之中。所以,此类从媒介融合大背景出发,以网络舆情现象为着眼点,用网络中的群体行为解释反转新闻的视角,也具有代表性和参考价值。

3.基于媒介责任理论的反转新闻防治策略研究

对防治策略的研究,基本没有脱离媒介责任理论的范畴。众多文献都是从标签新闻,报道框架等角度出发,对反转新闻的防治策略进行讨论。具体建议中提到的有新闻实践过程中的采写规范、编辑规范和标题的拟定等;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主义精神等。总的来说,防治策略的关注点集中于新闻行业本身,防治的关键点聚焦于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责任。此类研究视角对于新闻行业的直接指导意义较强,也为从传播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进一步思考与探索提供了基础支撑。

(三)其他特点

已有研究文献也体现了其他的一些特征。如,专门研究此话题的学位论文较少,期刊类型文献较多;不少研究者的身份是业界的记者、编辑,研究成果可近似看作是其对自身新闻实践的总结与反思;研究架构与模式较为单一;从传播、文化、社会等角度进行深入挖掘探究的较少。

四、十大反转新闻解读

(一)2015年十大反转新闻事件梳理

本文重点关注反转新闻事件中新闻报道前后所体现的差异,对反转新闻中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关注较少。故下表将从最初报道和后续报道、最终事实对年度十大反转新闻事件进行梳理。

(二)2015年十大反转新闻特征

1.部分新闻事件发生两次反转

通过对反转新闻事件的梳理可以发现,十大新闻事件中,河南大学生见义勇为事件和男子开房被抓事件的报道均发生了两次反转。这体现了新闻事实的多变,也体现了当前舆情形式的复杂。河南大学生见义勇为事件中,从见义勇为到意外落水再到见义勇为。男子开房被抓事件中,从信息错误到确有吸毒史再到信息错误。事实在慢慢浮出水面,媒体报道口径也在不断改变。

2.官方通报普遍成为反转点

反转新闻存在新闻报道的转折点。在年度十大反转新闻中,官方的通报往往成为事件报道的拐点。河南大学生见义勇为事件中的第二次转折为警方公布最终调查结果。庆安警察开枪事件中,警方发布现场监控视频,检方对开枪行为做出判断并发布结论,导致报道的反转。同样的,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女子被恶犬咬伤事件、掏鸟被判十年事件中发生的反转,均依赖于官方通报。官方通报普遍成为反转新闻的反转点,某种程度上也体现着新闻报道依然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官方权威。当然,也有一些反转点,单纯出自于新闻媒体的报道实践。例如,云南导游骂游客事件,媒体的深度调查与报道,不仅还原出新闻背后的事实,也使得导游这一弱势被全社会所关注。哈佛女孩出身寒门事件的反转同样出自于媒体的调查报道。

3.新闻媒体责任的弱化

新闻媒体责任的弱化旨在说明,新闻媒体某些时候并非反转新闻的“元凶”,新闻实践活动并非产生反转新闻的“原罪”。当然,这种说法并非推卸新闻媒体的责任,在2015年十大反转新闻中,确有部分应归于新闻媒体的责任。例如,男子开房被抓事件中,杭州日报将警方的错误数据当作正确信息,在该事件已经引发热议的情况下,不经核实,发出“李先生是影帝”的言论,造成恶劣影响,与新闻实践的专业精神相违背。大学生掏鸟被判十年事件中,多数媒体为博眼球,突出强调“大学生”、“掏鸟”、“家附近”等字眼,甚至用贪官贪污被判六年等新闻与之对比,为大学生伸冤。一方面,这是媒体缺乏社会责任的体现,另一方面,这也是媒体进行媒介审判的一种表现。而女子被恶犬咬伤事件中,媒体的表现更为恶劣,是一种杜撰与捏造的新闻的“客里空”行为,这其中甚至可能存在有偿报道。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许多反转新闻中表现出的,是一种新闻事实的客观发展演变,反转更多的体现在网络舆情随事实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此时,媒体的责任问题已经不是反转新闻的主要原因。例如,河南大学生见义勇为事件中,媒体在报道中选择多个角度,对事件中双方当事人以及警方的话语都进行报道,并不存在失责行为。云南导游骂游客事件中,也正是有新闻媒体专业的报道与调查跟进,才消解了部分由自媒体传播带来的恶劣影响,还原出更立体客观的事实真相。

(三)失语群体理论的引入

在上文,笔者梳理了2015年十大反转新闻的基本情况并对反转新闻中体现的特征进行了简单概述。在通常的认知中,反转新闻是在新闻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对反转新闻的剖析与防治也应聚焦于新闻实践本身。所以,从媒介责任理论的角度对反转新闻进行分析探讨无可厚非。

笔者认为,从媒介责任角度入手,对反转新闻的原因分析和防治策略探究具有直接的实践指导意义。但基于现实,媒体的自身失职并非产生反转新闻的根本原因,媒体实践行为即使做出改变也难以从根本上杜绝反转新闻的产生。反转新闻体现出的媒介责任的表象之下,还存在着某种深层次原因。

透过反转新闻的特点不难发现,反转新闻基本事实客观发生,但背后往往存在信息的不对等或关键事实的缺失,这就导致媒体呈现的报道出现失准或受众的理解产生偏差。所以,引入群体失语理论也许可以从一个方面解释反转新闻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失语群体理论起源于埃德温·阿登勒和雪莉·阿登勒夫妇的研究。作为人类学家,他们关注社会结构与等级制度,最初的理论集中体现在女性群体当中。切瑞思·克莱莫雷在此基础上将该理论应用于传播学问题的研究中,并提出了失语群体理论的前提假设,该假设后来也成为失语群体理论的核心。第一,女性对世界的感知与男性不同;第二,男性的感知系统居于统治地位;第三,为参加社活动,女性必须把感知模式转换成男性接受的表达方式。此外,一些研究者也在研究中发现,包括男性在内的其他一些群体,都有可能成为失语群体[3]

虽然失语群体理论和失语群体理论的前提假设,都聚焦于女性,但不妨通过类比扩展,关注更为普遍的失语群体和失语现象。将事件中失语群体之外的群体称之为对立方,可对失语群体理论的核心做出如下假设:第一,失语群体与其对立方对世界的感知存在不同;第二,相较于失语群体,其对立方处于统治地位;第三,失语群体需要把自己的感知模式转化成对立方接受的表达方式。在对具体事件的分析中,可以将事件中不同人归为不同群体,通过对失语个体的判断归纳事件中的失语群体。

(四)基于失语群体理论的解读

1.河南大学生见义勇为事件

在该事件中,发生反转的基本事实在于大学生是否有见义勇为的救人行为。信息的缺失体现在当事双方中只有孩子的母亲直接发声。其特殊性在于当事另一方在事件中去世,只能依赖于第三方的调查或另一方说辞的改变。从理论前提来看,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一方处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需要转化表达似乎都不存在。但从客观现实来看,牺牲的英雄群体从根本上失去了表达的机会,成为最沉默的失语群体。

2.云南导游骂游客事件

该事件中,发生反转的基本事实在于导游的强制消费行为是否可以找到合理依据。导游个体处在失语地位。首先相对于游客,导游是合约关系中的被雇佣一方,需要以个体面对群体,导游在事件发生过程中掌握了话语权,但在事件发酵的关键阶段——辱骂视频在网络中广泛传播时——丧失了话语权。其次相对于新闻媒体,个体表达与新闻媒体的报道存在话语差异,媒体掌握面向大众传播的媒介平台,处于统治地位,导游个体无法主动通过媒体发出声音。所以在该事件中,导游所代表的导游群体无疑成为失语群体。

3.成都男子暴打女司机事件

在该事件中,发生反转的基本事实在于男子向女司机施加暴力的原因以及谁错在先。施暴方所代表的成年男性群体成为失语群体。男子的失语并不体现在和被施暴方所代表的女性群体的对比中,而是体现在和媒体的对比中。媒体掌握公权力,掌握传播媒介和话语平台,处于统治地位,而成年男性群体在于媒体公权力的对比中,处于绝对的弱势方。

4.庆安警察开枪事件

在该事件中,发生反转的基本事实在于警察开枪是否必要和合法。从直接的对比来看,警察代表公权力,被枪击的人只是普通民众,而且还是普通民众中的弱势群体,为何警察还能成为失语群体?警察群体的失语在于和网络中网民群体的对比。对开枪必要性及合法性的质疑主要存在于网络空间,网民群体在网络中的群体极化行为更为显著,抱团的网民在网络空间具有相当可观的话语权,或者可以说在网络空间处于统治地位。警察群体虽然代表着公权力,但在网络空间,其权力被网民群体所消解,成为名副其实的失语群体。

5.男子开房被抓事件

在该事件中,发生反转的基本事实在于男子是否有吸毒史或者说警方的信息录入是否错误。在最初的报道中,浙江卫视给予男子发声的机会,事件得以曝光和解决。而杭州日报则利用平台优势和掌握的信息资源优势直接发文,否定了男子的表达。男子所代表的普通民众成为该事件中的失语群体。

6.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

在该事件中,发生反转的基本事实在于女大学生和老人是否发生过接触。老人群体和大学生群体相比,文化程度较低,对现代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无法获得网络中的话语权,所以成为事件中的失语群体。

7.女子被恶犬咬伤事件

在该事件中,发生反转的基本事实在于是否有儿童被恶犬咬伤。当事人编造事实,凭空捏造不存在的被恶犬咬伤的小女孩。而新闻媒体只基于一方说辞,忽视新闻事件中的另一方当事人,导致反转新闻的发生。而当事人所捏造的小女孩正是该事件当中的失语群体。

8.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事件

该事件中,发生反转的基本事实在于老人是否被撞。基于长期以来对中国老人形象的“敌视”认知,媒体选择相信日本方面的情况说明,而未就相关事实向老人进行核实。日本相关机构掌握着话语权,而参加旅行团的老人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难以传达出自己的声音,成为失语群体。最终还是在旅行团导游的帮助之下,才将真实情况传递向社会。

9.掏鸟被判十年事件

在该事件中,发生反转的基本事实在于掏鸟被判重刑是否合法。法院代表官方力量,由于长期以来司法制度的不健全以及社会公众对大学生群体、掏鸟等行为的判断,造成对官方力量的不信任。而媒体在此之间做出选择,使得法院所代表的官方力量成为该事件中的失语群体。

10.哈佛女孩出身寒门事件

该事件中,发生反转的基本事实在于该女孩是否出身寒门。这是一场首发媒体与转载媒体之间的对比。都市晚报所代表的传统媒体群体,相较于依靠转载和点击量生存的自媒体平台上的媒体,对网络话语权的掌握较弱,且面对转载过程中的篡改,并无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因而在力量的对比中,成为失语群体。

将十大反转新闻事件中的失语群体归纳总结,可得出下表。

(五)反转新闻中失语群体特征分析

在上文分析和归纳之后,可以就反转新闻中失语群体的特征做出以下总结。

1.失语群体的多样化

在2015年反转新闻中,一共出现了七类失语群体。较之于失语群体理论提出伊始关注的女性群体,反转新闻事件中的失语群体更为多样化。从较为弱势的老人、小孩到普通公民,再到官方等,都成为了反转新闻事件中的失语群体。不仅是弱势群体失语,传统意义上的强势力量和强势群体也面临失语威胁。

2.公权力的式微

在2015年十大反转新闻中,官方力量所代表的群体也出现了失语,且在庆安警察开枪事件和掏鸟被盘十年事件中这两起事件中,官方力量均成为失语群体,这正体现了当下社会公权力的式微。由于以政府行政力量为代表的官方力量,在转型时期经常以负面形象出现在社会大众面前,导致官方公信力的下降和社会在面对官方力量时自我防御的提升,从而造成面对“官民”事件时的选择性失语。

3.网民群体的崛起

从失语群体的对立方来看,网民群体成为失语群体最大的压力挑战。

《网络社会生态学》中的观点认为,在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普及过程中,网络行为规范的滞后性、匿名性和虚拟性的特征开始凸显,群体极化效应在网络中会更明显的体现出来。拉塞斯皮尔斯研究指出,网络中的群体极化效应更加突出,大约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时的两倍多。原因是,一,群体中非理性的、一激动的特点在网络中更为严重,话语权的争夺愈加激烈。二,新的舆论媒介——网络下聚集的群体,是由分化而类聚的,表现为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极易导致群体认同的现象。[4]所以,群体极化导致的网民抱团,形成强大的群体力量,造成其他群体的失语。

4.媒体力量体现

媒体也是对立方的重要力量之一。媒体作为新闻报道的实施者,在新闻实践中处于主动地位,且掌握着平台、渠道等,媒体往往有权决定谁是新闻报道中的发声者,同样也会造就一批新闻报道中的失语者。

五、基于失语群体理论的反思

(一)媒体的统治地位与个体表达的缺失

在对失语群体进行分析描述时,往往关注的是社会中该群体与处在社会统治阶层群体的权力差距。但在新闻传播领域分析失语群体时,离不开对媒体地位的描述。媒体作为平台、渠道、内容的掌握者,处于统治地位。在上述反转新闻事件中,有部分失语群体的对立方是媒体,但其实,每一个事件中,媒体都作为相关方,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群体由个体构成。群体的失语在反转新闻中具体体现为个体的失语。所以,当把媒体和个体放在一起,就出现了反转新闻中第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对立,即媒体的统治地位与个体表达缺失之间的矛盾。

正是由于新闻实践过程中媒体的绝对统治地位,加之主观有意识或客观无意识的对个体发声的选择,导致了某一群体中个体的表达缺失,从而导致群体失语现象以及反转新闻的出现。

从这一矛盾点来看,强调媒体的责任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强化媒体在采编过程中的专业精神和记者编辑的责任感,对于淡化媒体统治地位和保障个体的表达权利十分关键。

(二)选择性失语与群体强弱关系的互换

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处于统治地位的部分官方群体也成为了新闻报道中的失语群体,新闻报道反而偏向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民众等弱势群体。这种失语绝不是典型意义上由感知偏差和转化表达所带来的,而是在媒体和民众的选择之下造成的失语。

转型发展的时期,社会问题暴露,政府和民众的冲突时有发生,民众对司法体制中的弊病也抱怨连连。特别是官方群体往往成为普通民众的对立面,极有可能造成两方面的结果。第一,处于弱势地位的民众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对抗官方的力量。第二,第三方在面对官民冲突时选择偏向普通民众。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2015年反转新闻事件中,媒体的选择性倾向以及网络中强大的网民合力,导致官方群体客观上成为了失语群体——可以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被认可。这也就是所谓的选择性失语与群体强弱关系的互换。

(三)失语群体与弱势群体的辩证关系

在传统的关于失语群体的研究中,失语群体往往成为弱势群体在传播领域的代名词。例如,老年群体、女性群体、农民工群体等。但弱势群体真的就是失语群体么?从十大反转新闻的特征上来看,并非如此。

失语群体也可能是强势群体,弱势群体也可能不会失语。在第二点中,已经就这两种说法进行了说明,社会地位中的强势与否与在新闻报道中会不会失语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但应该说明的是,凡是新闻报道中的失语群体,都是相对关系中弱势一方。这一点不难理解。社会关系中的强弱与新闻报道中的强弱并非永恒一致,就像成都男子暴打女司机事件中,成年男性是社会中的强势群体,女性是弱势群体,但在报道之初,社会中的强势导致在报道中被弱化,成为相对关系中的弱势一方。

六、结论

首先,通过研究再次发现,从媒介责任理论和媒介融合视角解读反转新闻具有重要意义。反转新闻中所体现出的网络新闻媒体的强大力量以及媒体的责任缺失不容小觑。而且从实践角度,媒体责任意识的强化以及互联网思维下的分析思考,对防治反转新闻起着关键作用。

其次,通过事件梳理也回答了研究之初的三点假设。反转新闻之中存在着失语群体,且失语群体呈现多样态势。反转新闻中的失语群体并非失语群体理论诞生之初的女性群体,而是扩展到更多的群体之中。反转新闻中失语群体体现出了网络新媒体的强大力量和媒体的责任缺失,对防治反转新闻具有思考借鉴意义。

再次,本研究受时间所限,对失语群体理论的研习不够深刻,使用理论分析事件时不够严谨规范。同时,如果能够对近些年的反转新闻事件做整体上的统筹梳理或针对某一具体事件做出深度的探究分析,可能会得出更多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七、结语:面对网络自媒体的人人失语

这是一个假设,也是面对网络自媒体时代的一个思考。在年度反转新闻的分析过程中,多次看到了网络的力量和自媒体的力量。无论是个人、传统媒体还是官方,面对网络,面对自媒体,再大的声音似乎都会销声匿迹。我们每个人都是网民群体中的一份子,但当我们站在网络面前,尝试对抗它,或者说仅仅是从另一个角度观望我们所属的这个庞大群体时,我们发现难以做到。也许面对这个人人组成的网络群体,人人都会失语。

参考文献

1.石焱 刘冲. 逆转新闻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 青年记者,2014,(8)

2.刘峰. 新闻反转剧背后的媒体课题[J]. 新闻与写作,2014,(5)

3.理查德·韦斯特 林恩·H·特纳. 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M]. 刘海龙,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张真继. 网络社会生态学[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5.傅鹏. 新闻反转剧中的媒介责任探析[D]. 保存地:暨南大学,2015

6.毛源. 事实与价值的缠结——新闻反转报道研究[D]. 保存地:南京大学,2015

7.黄鸿业. “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J]. 观察与批评,2015,(6)

8.易艳刚. 反思“反转新闻”[J]. 青年记者,2015,(12)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