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7年第1期

狂欢背后的孤独

——从主播和受众的视角探寻网络直播背后的真相

李欣
2017年01月17日10:54 | 来源:视听
小字号

摘要:近年来,网络直播爆发式增长。本文从人性最本质的需求出发,探究主播和受众将情感诉诸网络平台的根源。网络直播实际上是一场主播和受众的狂欢,受众希望找到孤独情感宣泄的窗口,而主播通过网络世界的过滤机制,重新建构一种理想化的虚拟人格,希望通过受众的认同实现自己的价值。主播和受众实际上是一种相互诉求,关键在于主播能否提供优质的内容产品,如果毫无新意、审美低俗,不仅会对社会发展有害,而且会使受众产生厌倦感,最终会导致受众寻找新的狂欢广场。

关键词:网络直播;认同与满足;网络狂欢文化;孤独

一、网络直播概况

网络直播脱胎于近几年在中国市场上迅猛发展的电竞行业,随着资本的不断涌入,网络直播的类型和传播的内容越来越多元化。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和功能的完善,网络直播平台呈现出了爆炸式的增长态势。被外界熟知的网络直播平台有YY、斗鱼、战旗、熊猫、花椒、映客、KK等。据艾瑞咨询201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演艺平台市场规模在2010年至2011年呈现爆发式增长,2014年市场规模达54.3亿,2015年约达77.7亿,2016年将突破百亿,整体呈‘野蛮式’增长。”网络直播为什么这么火?这是社会各种力量合力的结果。在网络直播爆发式增长的背后,主体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二、主播——虚拟人格下的认同与满足

网络直播平台催生了网络主播这一群体,热门的网络主播往往拥有大量的粉丝和高昂的收入。90后女生是当下网络主播的主力军,有公司白领、无业人员、在校大学生,也有专业的游戏玩家。主播们在网络直播平台上进行娱乐表演或与粉丝互动。直播中,观众会送给主播“礼物”,这些虚拟的礼物换算成人民币也有不菲的价格。经济利益的驱使是大众涌入直播平台做主播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主播期盼可以通过网络所营造的虚拟世界建构一个能够得到别人认同的理想化的虚拟人格。

(一)虚拟人格的建构

杰姆逊说过,“在人类所有的欲望下面,隐藏着一个改变自己的愿望。”媒介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从现实的物理世界走进了网络的虚拟世界。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人们可以对所接触到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接触、选择性的记忆和选择性的表达。正是我们的选择性表达建构了我们在网络虚拟世界里的虚拟人格。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主播,只是由于技术的发展,直播内容形态发生了改变,媒介技术所塑造的形象更具体更生动,看似更真实,当我们越觉得真实时,实际上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就越模糊。在自媒体时代,人们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同时也不断帮忙建构虚拟的世界,人们可以利用社交网络轻而易举地建构出一个更美好的自己。直播在形式上看似真实,没有造假的时间,但实际上是主播为了在虚拟世界塑造虚拟人格的一种精心的表演,为的只是得到认同与满足。

(二)认同与满足的实现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包含五个层面,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及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有成长、发展、利用潜能的需要——马斯洛称之为自我实现——是马斯洛关于人的动机理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马斯洛还把这种需要描述成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发展的全部潜能的欲望。”其实人们竭尽全力、尽其所能地去完成一件事就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网络直播平台提供了一个过滤机制,只要主播愿意,就可以将现实的社会身份过滤掉,在虚拟的社区中重新建构一个新的网络社群身份,并以这种理想化的虚拟人格获得认同与满足。

那么,如果没有经济利益的诱惑,大众还会不会来做网络平台的主播?笔者认为,同样还会有大量的人进入网络平台进行直播。一是因为这是技术进步的趋势,二是大众有借助于社交媒体得到别人认同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类基本的需求之一,人们在自我实现中通过得到别人认同而得到满足,网络平台的主播也不例外,主播希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构筑一个理想化的虚拟人格,通过受众的认同,得到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但目前的直播平台中,主播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所生产的内容产品低俗化、娱乐化倾向严重,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受众——网络狂欢文化下的孤独

(一)网络狂欢文化

“狂欢理论”是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与《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两书中提出的理论。“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尽情地放纵自己的原始本能,与同伴们一起纵情欢乐,开怀畅饮,狂歌狂舞。”网络狂欢是指在网络所构建的虚拟世界里发生的有巨大影响力的、引起“众声喧哗”的网络现象。网络直播平台的出现,扩大了巴赫金所说的狂欢的意义。受众们为了缓解孤独的心理、填补极度空虚的心灵,需要找到一个宣泄的地方。网络直播的视觉化和高参与性让受众找到了一个新的狂欢的广场。一群孤独的灵魂在这片新的广场上,一起迸发出了巨大的呐喊。

(二)孤独意识的哲学理解

孤独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作为一种深度的心理体验,其重要表征便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而导致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精神空落感。“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也许能够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但却很难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那就是全然的孤独;而日本哲人三木清则更直截了当地宣称:一切人间的罪恶都产生于不能忍受孤独。”

想要准确地把握“孤独”这一人类精神现象,必须理解什么是“主体”与“对象”,何为相疏离。

主体,即人类本身。对象,即人类所接触到的物质世界。从本质上讲是自然与社会,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生活中的欲望与期待。人具有两重性,人既是物的存在又是精神的存在,所以人类的相疏离的对象有两个层面:一是物,二是精神。“人既要和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也要与他人进行精神交流,这是人类生存的两条永恒的前提。”当第一个条件满足以后,人们必然会产生对精神上满足的需要。然而现实情况并不是很理想,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往往不能同步,所以这种相疏离就产生了孤独。笔者认为现代人产生孤独的原因有二:

1.情感的期待和这种期待未能满足之间的矛盾构成的孤独

现代人当中,尤其一些大龄青年,白天和朋友们笑逐颜开地谈天说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狂欢活动,但是等到晚上,从喧嚣的狂欢中走出来,独自一个人回到孤零零的公寓时,就会产生孤独感。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的欲望也愈加泛滥,欲望越多,未能满足的欲望也越多,而这种孤独感就愈加强烈。

2.人类的创造物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

随着工业和技术的飞速进步,人类创造了很多科技产品,比如,人类为了社交的需求,创造了手机;为了出行代步的需求,创造了汽车。正是这些创造物使得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疏远,人们每天沉浸在创造物之中,对着创造物进行无意义的对白,孤独感也就愈发明显。这种孤独是近代人类所特有的,自然在被人类的改造过程中人化了,而人类被自己的创造物所“物化”了。从这种程度上来讲,科技越进步,我们的孤独感就越强烈。

一个人的孤独是孤独,一群人的孤独在网络平台上就变成了一种狂欢。现在直播平台的出现,可视化和高参与度使受众找到了一个新的狂欢的广场。受众可以在网络直播平台上通过弹幕和打赏的方式呼应集体的狂欢,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四、总结

孤独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并且不可避免的一种精神现象,现代人类通过社交媒体找到情感宣泄的窗口,减缓孤独的症状。随着技术的进步,网络直播平台的出现使大众找到了一个新的狂欢的广场,但是这个广场的人气能不能持久要看直播平台上的主播所生产的内容产品,如果一味地毫无新意、审美低俗,不仅会对社会发展有害,而且会使受众产生厌倦。一旦受众厌倦了主播所生产的内容产品,就会导致受众寻找新的狂欢广场。如果主播可以生产出优质的内容产品,受众一方面可以纾解孤独感,另一方面会肯定主播的价值,促进主播生产出更优质的内容产品以回馈给受众,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平台。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2015年中国互联网演艺平台发展研究报告[DB/OL].http://wreport.iresearch.cn/uploadfiles/reports/635685187884375000.pdf

2.王燕云.论马斯洛需求层次和自我实现[J].文学教育,2011(8).

3.彭晶晶.网络狂欢下的迷失——数字化生存的冷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5.

4.王健.孤独意识产生根源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1997(1).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