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挑战不可能:39米高空操控集装箱踢足球 

竺士杰:八零后桥吊状元 匠心成就未来 

2017年01月23日13:52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小字号

竺士杰在《挑战不可能》的舞台上,听主持人撒贝宁介绍挑战规则。

110个集装箱搭建的8米高平台的平台边缘放着一个足球,竺士杰坐在39米高的桥吊操作室,操控集装箱,五次机会将球踢进距离集装箱平台30米、32.5米、35米的三个球框。

这个场景犹如一道高难题目,解题者要考虑风速、风向、重力加速度等等,再列数个公式才能解得答案,实际操作起来除了娴熟的技术还得加上《萨利机长》中萨利机长反复提及的人的因素和时机。一切都看上去不可能,然而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正是《挑战不可能》的魅力。

五次机会三个球准确无误的踢进球框,欢呼和惊讶的背后,是竺士杰以匠人之心对待工作所得到的尊重。

竺士杰的妻子和女儿陪同竺士杰来到《挑战不可能》第二季节目现场。

从菜鸟“姜太公”到桥吊大侠需要几步?

1998年,竺士杰从宁波港技工学校毕业,到宁波港集团成了一名实习司机,后来被分配到龙门吊班。

龙门吊是港口的第二大器械,个头仅次于桥吊。龙门吊的驾驶室距离地面20多米高,直梯和横梯都是开放式的,竺士杰第一次爬上去的时候,双腿发软,只能扶着扶手一步步往驾驶室挪,等挪到驾驶室,已是汗流浃背。虽然这第一次略显得狼狈,但年轻的心总是喜欢挑战也总是不肯服输,竺士杰不愿意当个“软脚虾”,开始勤学苦练。

龙门吊的工作就是高空中的“穿针引线”,因为集装箱上的锁孔只有手机大小,司机得眼尖心细,稳准快,才能行云流水般的飞针走线。3个月后,竺士杰不但能够自如地操控机器,时间还比一般人快了一倍。

渐渐地龙门吊已经不能满足竺士杰了,每次看到港区里的桥吊驾驶员在操作时,他满是羡慕嫉妒。1999年6月,机会终于来了。当时宁波港提倡一岗多能,鼓励年轻人多学一门技能,竺士杰第一个去报了名。

本来竺士杰马上就可以荣升“师傅”了,如果此时重新去桥吊班学习,不但要从头开始,收入减少,而且最后还不一定能留下。竺士杰的师傅和同事都劝他慎重考虑,可他偏偏被桥吊“虏获”了心,想去挑战掌控这个大家伙。

同是起吊集装箱的起重机,桥吊的驾驶室距离地面42米,比龙门吊高一倍多,而且要从漂浮在海面上的船舶中起吊晃动着的集装箱,操作难度也大幅增加。

因为对德国桥吊机械情况的不熟悉,首次单独操作的竺士杰露了怯,6小时吊装180个集装箱的正常工作量,他只完成了一半多,1小时只吊了20个箱子,最后只好由晚班师傅接替工作。至此之后,他在桥吊班多了一个外号:“姜太公”。由于操作速度慢,拖累了整个进度,码头上的理货员、集卡司机、龙门吊司机都不愿意和竺士杰配合。

竺士杰的执拗劲又上来了,每天第一个上机,最后一个下机。用师傅的话说就是:“竺士杰学习桥吊操作,就象钉子一样,问个没完,做个没完。”

很快竺士杰操作桥吊越来越熟练,大家再也不叫他姜太公了,而改称为“大侠”(对技术纯熟的桥吊师傅的昵称)。

成了大侠,竺士杰并不满足,他开始思考:如何让桥吊更稳、更准、更快?

竺士杰的妻子和女儿为竺士杰挑战成功击掌庆祝。

从熟练的操作员变为爱钻研的思考者

要改进操作法必须先了解桥吊的运行原理。在单位,竺士杰向老师傅虚心请教;回到家,他就上网查阅各种资料;休息天,他到新华书店抱回一大堆力学方面的书自己研究琢磨;有问题,他还专程跑回母校向老师请教。

对桥吊,竺士杰有些“迷怔”了。2002年9月的一天,竺士杰下班后躺在床上,握着手机上面的绳子发呆。手机像钟摆一样在眼前晃动,让竺士杰联想到了集装箱的运行轨迹。脑海中若隐若现的操作法开始变得清晰了:运用钟摆理论,通过控制桥吊驾驶室平台的加减速,是可以稳定被吊物体的重心。

脑海里有了概念,接下来就要实践。刚开始,新方法对档位控制要求很高,为了使档位不随意产生滑动,竺士杰把手移到了档位下部,用虎口牢牢卡着进行精确操作,只有两三天,他的手上就磨出了好几个血泡。

那段时间,竺士杰又成了一名“新手”,装卸效率直线下跌。然而竺士杰并没有灰心。他边实践,边改进。2003年夏天,新的操作法终于成熟了。

2005年,竺士杰被集团统一安排到了港吉公司工作。当年他带领队友们连续奋战96小时,成功抢卸震惊国内外的海损集装箱轮“地中海克里斯蒂娜”,向世界证明了宁波港码头工人的实力。在装卸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宁波钢铁厂的大批成套“巨无霸”设备时,竺士杰也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成功完成任务,在场的厂方负责人称赞:“我跑了好多运输部门,就数宁波港桥吊司机最厉害!”

2006年宁波举办技术比武,竺士杰和徒弟用新操作方法包揽了宁波市大比武的前两名,并创下一小时起吊104个标准集装箱的记录。新操作方法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减少机器的故障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每卸一条船可以节约4万多元开支,此方法被公司命名为《竺士杰操作法》。

同年,在当时世界上最大集装箱轮“中远宁波”号的首航仪式上,竺士杰带领队友们仅用1小时40分钟就完成了1031个集装箱的装船作业,每小时的装卸效率达到了387.43自然箱,创造了当时宁波港最高船时效率。

2008年,竺士杰光荣承担了“宁波---舟山港2008年第1000万集装箱”的起吊任务,在全场几百名领导和嘉宾的注视下,仅用30秒就完成起吊任务,在宁波港集装箱发展的历史上又书写了精彩的一笔。

动画效果演示竺士杰挑战项目的超高难度。

思考“有瘾”、创新不止,匠心成就未来

竺士杰认为一枝独秀没有意思,大家一起进步才是硬道理,他先后为宁波港培训桥吊司机500余人,他的“操作法”也传到了第四代。

2011年,港吉公司成立了“竺士杰操作法推进研究室”,这是一个汇集生产、技术等40多名优秀人才的“创新工场”,在这个团队里,担任“总指挥”的竺士杰无疑是“灵魂人物”,他与队员们的 “完美合奏”,成为港吉公司生产经营的“新动力源”。研究室成立以来,“旗下”已出品“碳刷智能保护装置”、“设备设施监控中心”等20多个产品。

2013年,港吉公司接卸当时堪称“巨无霸”的“达飞·马可波罗”轮,最上层的集装箱距离码头陆地达到40余米,桥吊吊具基本与集装箱平行,根本无法作业。这个时候,港吉公司出动了“新式武器”——新型空箱吊具,至今还被船公司津津乐道,称其为“在我国乃至世界主要港口开创了先河”,这是竺士杰和他的团队倾注了两年心血的研究成果。

除了技术革新外,竺士杰和他的团队还致力于优化操作流程、提升作业效率等生产、管理各个环节的“创新”。2012年,研究室推出“万箱船一箱节约一美元”的服务承诺,针对每条“万箱船”的不同作业要求和船舶特点开展个性定制化服务,当年,就为船公司节约200余万美元,船公司盛赞此举为“沿海港口的楷模”。2014年,竺士杰和他的团队成功破解“桥吊着箱命中率监控难题”,通过监控“回放”桥吊司机的作业画面,帮助队员纠正不良操作习惯。一年时间,桥吊司机平均“着箱命中率”较去年平均水平提升了6%。

我国制造业高级工的技工人数非常缺乏,数亿产业工人中,仅有三分之一是技工,其中初级工占到60%,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仅占到5%。匠心并不是专属某一项行业或者某一个技艺。竺士杰就用专注、严谨与一丝不苟,专业、敬业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向工作致敬。此次在《挑战不可能》的舞台上,他为观众带来震撼的同时,也再次说明,匠心成就未来。

《挑战不可能》第二季集装箱踢球挑战项目的外景场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