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乡村医生刘永生41年的坚守日记
村医刘永生
“如果,老伴没有卖掉我的那些日记,我用过的日记本应该有很多,很多事儿我都以日记的方式记录,心得感悟、难忘的就诊经历、偶尔学习到的偏方,从别处学到的新治病方法。可惜日记本遗失了不少。”
在刘永生的诊所里,几十个日记本里满满地记载了他从事乡村医生41年来的心得感悟。在刘永生看来,最让他自豪的不仅是他的日记,还有他诊断过的十里八乡数不清的患者。41年70多本日记就是刘永生的从医经历。
刘永生的部分日记本
自古潼关英雄地,位于黄河岸边的秦东镇寺角营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刘永生在患者眼里同样也是个英雄。
“身体不舒服寻刘医生”是当地很多百姓的流行语,在留守儿童、老人占人口多数的寺角营村,刘医生的电话肯定是每家必记的电话。因为他们知道有事打电话给刘医生,再忙他都会推掉,过来看病的。
农历腊月二十,天寒地冻,见到刘永生时他正在为患者看病。认真询问病情,耐心解答患者疑惑,没有一丝的厌烦。
“我从医41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病人对我的认可,被人急切需要的感觉迫使我必须把这项事业坚持下去并且做好,以后我的孩子也要把这项事业做好。”谈起接过的病人,刘永生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对于病人他始终是尽心和负责的。
“只有你把病人当亲人,他才会把你当恩人,以心换心才能以心暖心”,这是采访中刘永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这些年,不管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有人叫出诊,刘永生从不推辞,总是随叫随到。遇到重大病情,他积极联系各大医院,亲自陪护、跑前跑后。不仅如此,为了给困难群众治病,他还垫付医院治疗费用,群众欠他的医疗费用更是难以计数。给乡亲们治病,刘永生从来都是主动为乡亲们考虑,村民大都不富裕,能扎几针或拔火罐解决的问题,绝不会让患者打针吃药,更不会滥用抗生素,尽量让他们少花钱就能治好病。
刘永生的日记
1976年17岁的刘永生开始从事乡村医生这项职业,感激老村支书在刘永生两岁时腿骨折的理疗,使得刘永生立志要当一名好大夫,帮助更多的人。
刘永生所在的诊所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地带,时常有四里八乡的乡亲们来找刘医生看病,有时候是晚上,有时候是下雨天,有时候是寒冬腊月、冰雪连天。再怎么恶劣的刘医生都会来的,因为他知道人命关天,四个字的重大责任。
“有时候晚上一个电话打来,赶紧穿上裤子就出去了,有时候裤子穿反也不知道。有时候,病人情况急,我就赶紧跑,鞋子都跑掉了,三里路还好及时赶到,不然结果不敢想,人可能就完了。”说话间刘永生轻描淡写地讲述着以前的故事。
刘医生的儿子刘博却不那么认为“说的轻巧,自行车都骑坏了,鞋子不知道烂了多少,有时候一夜出去接诊好几次,自己精力旺盛,不觉得累,但是这些事年轻人的精力都未必受得了。”
农村人朴质、不善言语表达,乡亲们对刘医生的好他看在心里,记在日记里,这是鞭策他更加卖命工作的动力。刘大夫对病人的好,他也记在日记里,这是他的心里独白。夜深人静时,写诗言志,志向却很简单。“我只想把病人看好,让他们少受点苦。”
“选择做一名乡医,就是选择了奉献。患者的笑容,是我一生的追求。看病不容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病人。”这是刘永生2015年10月日记里的一段话。
“我也是人,我有时候也很艰难,乡村医生收入不高,有一段时间老伴特别不支持我,对我乡村医生相关的东西也很反感,所以把我的日记本当废品卖了。我也是人,在夜深人静时我也需要为自己鼓掌,写日记是我为自己加油鼓掌的一种方式。”刘永生用宋代李纲的诗《病牛》为自己鼓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
其实乡村医生是一件风险和压力倍加的工作,大医院能治的很多病他们也许都见过,迫于客观因素的限制,很多时候他只能束手无策,有时候一个乡村医生就是一个全科大夫,承受的委屈和辛苦或许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41年的辛苦和劳累让刘永生的身体透支过度。
“我现在身体已经有点吃不消了,正在培养锻炼儿子,准备让他接班,让孩子更好地服务周围村民,这十里八乡的乡村医生越来越少了,如果真的没有了乡村医生,周围的群众看个小病急病还真是个麻烦事。这项事业虽然苦,收入低,但是没有人做是万万不行的。”刘永生从培养孩子刘博的性格、脾气入手,教他从细节处为入手为患者排忧解难,治病疗伤。
41年不算长,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41年是一个很漫长的日子,坚持把一件事干好不容易,甘受清贫、乐于奉献本身就是一种难得。正如刘永生写日记一样,是为自己鼓劲也是为所有的乡村医生鼓劲。
2016年6月6日,刘永生的这篇日记足以让人深思:“艰苦、清贫是战胜困难的地方。我将用我的医术和才能,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全心全意服务好每一位患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