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2020年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活动

【网络媒体走转改】安徽颍上:215户贫困户拿到了新房钥匙

2017年02月03日10:47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原标题:【网络媒体走转改】安徽颍上:215户贫困户拿到了新房钥匙

  人民网颍上2月3日电 (李阔 许传忠)1月30日,农历大年初三,天气晴朗,气候温和,行走在淮河岸边,和煦的阳光照射在身上,令人暖得直犯困。

  这时,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突然从不远处的民居小巷内传出,惊得记者困意全无。

  手机上显示的时间,已经是下午2点49分,按理说应该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为何还有人放鞭炮呢?

  循着声音的痕迹,记者找到了放鞭炮的老人家。他叫张士国,今年72岁,是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半岗镇孔台村村民。

  听说记者到来,张大爷连忙将我们请进院子,又是搬凳子,又是倒水。“记者同志,俺这住的地方小,条件比较简陋,你别介意哦。”

  “张大爷,这说的是哪里话,您不用那么客气!我们听到鞭炮声,感觉很奇怪,才找到这里。不知道您为什么这个时候才放鞭炮呢?”记者问道。

  “一来是常年在外的大儿子回家过年了,二来是俺和老伴领到了新房钥匙。”说着说着,张大爷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张大爷,您要搬家了吗?”

  “可不是嘛!新房子就在淮河堤坝的北岸,站在堤坝上就可以看到。”怕记者不信,张大爷又走进屋子,拿出了一个档案袋。

  档案袋里除了一把钥匙,还有一张印有楼栋楼层房号的纸条、一封致全县易地搬迁朋友的信、一本扶贫手册和一些其它资料。

  “6#106,张大爷,新房还是在一楼呢。”

  “这多亏了党和政府,如果不是时刻挂念,帮着解决居住问题,俺们老两口都没地儿去。”张大爷指着院子说,“你看,这个地方总共才40多平方米,却住了爷孙四代,10口人。”

  走进屋子,张大爷随即拉开了电灯,但屋里仍然比较昏暗。床、桌子、柜子、锅、盆、粮食……把屋子塞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站人的地儿。

  “1991年之前,俺们不住这里,1991年发洪水,房子被淹之后,才迁到了这里,一住就是26年。”张大爷有些无奈,“26年里,人口增加了好几个,但房子还是原来模样。”

  随行的孔台村党支部书记张士全告诉记者,孔台村位于淮河故道边,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庄台之上,生活环境恶劣,配套设施落后,群众较为贫困。

  2016年,颍上县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孔台村被列入搬迁范围。同年3月,张大爷和老伴以贫困户的身份申请易地搬迁。按照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老两口免费分到了近50平方米的新房。

  “搬迁分三期实施,一期是对孔台村215户贫困户390人进行易地搬迁。”张士全说,目前,一期已经进入扫尾,贫困户也全部领到了钥匙,即将搬迁入住。二期将对随迁户进行搬迁,即将启动实施。

  张大爷看记者听得饶有兴致,又迫不及待地想带记者去他的新房子那里转一转。记者跟随张大爷刚上淮河堤坝,就看到北侧不远处屹立着一栋栋红白相间的崭新楼房。张大爷激动地说:“那里就是给俺们新建的房子。”

  据介绍,安置房位于距孔台村4公里左右的半岗镇黄连沟村腰庄,距半岗镇街区不足2公里。2016年初,启动建设,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投入资金。安置点配套设施齐全,对面建有一所小学,不远处还有一所中学。

  难掩心头的喜悦,张大爷急忙拿出钥匙,打开房门让记者参观。“过了春节,等门前的路铺好,差不多三四月份,你们就可以搬进来住了。”张士全对张大爷说。

  听到这里,张大爷沉默了一会。原来,2013年,张大爷查出患有胃癌,老伴也患病多年,高昂的医药费成了家人沉重的负担。为了不给本已生活艰辛的子女雪上添霜,他们就在自己的地里种点蔬菜、维持生计。“眼看就要搬迁了,俺俩的生活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孔台村人均土地面积不大,且多为低湖洼地,粮食收成不好。而蔬菜种植周期短,省时、省力、省心,许多村民、尤其是贫困户,都喜欢种植蔬菜。同时,他们在家门口的河岸边种点果树、喂点牲禽。一来可以自给自足,二来可以到镇上售卖,挣钱收入,贴补家用。

  “老张,你猜这是干什么用的?”张士全看出了老张的心思,指着门前的一块空地说,“县里知道你们有所顾忌,所以规划时,提前考虑了这个问题,现在已经为你们预留好土地了。”

  遵循“门前一片田,屋后一方园,房顶光伏嵌”的总体思路,颍上县在安置住房前规划一小块地种植当季蔬菜,解决贫困户基本生活问题;在屋后规划一小块果园、房顶坡面上计划安装光伏发电板,为贫困户稳定增收提供保障,从而较好地解决贫困户想搬不敢搬、搬后稳不住的难题。

  听到这,张大爷又喜上眉梢,笑了起来。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