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挂旗""走油"…… 满族村的民族年味
“走油”、烙“火勺”、满族剪纸、写满语春联……这些是赫图阿拉村每年春节的传统项目。农历二十六七,村民们便开始准备年货了,银装素裹的村子里家家炊烟袅袅、户户热气腾腾。
赫图阿拉村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原名“老城村”,是满族的发祥地。赫图阿拉,满语意为“横岗”,俗称“老城”,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曾、祖、父居住地,后金都城。
“走油”、烙“火勺”、八碟八碗 是年味也是民族韵味
满族村民“走油”
春节前夕,村口的年货大集热闹非凡,大集上汇集了新宾当地“土”味最浓的千种年货:最负盛名的皇粮贡米、绿色杂粮、深山蜂蜜、笨榨豆油等,“早上摆出来,到中午就卖没了”,卖年货的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过年这几天还可以在大集上吃到最正宗的满族特色小吃:粘“火勺”、煎饼、炸麻花、小豆瓣……
满族村民烙“火勺”
据当地土著村民介绍:粘“火勺”是满族的传统小吃,俗名叫“饽饽”, 相传是努尔哈赤行军打仗的时候,军人们所食用的干粮,之后一直流传至今。粘火勺由黏米夹红豆沙,下油锅煎炸而成,冻起来还可放入大缸中作冬季储备。“努尔哈赤打下江山,也有这富察氏粘‘火勺’的功劳”,村民王燕说。
满族村民“烀肉”
过年的这几天,常会见到村户门口摆放一口直径约1米的大锅,下面烧着木柴,腾腾的冒着热气,肉香味直飘到村子口。村民李大爷年年都要在家里亲自“烀肉”,李大爷告诉记者:“春节前,每家都要炖上至少5斤的肉”,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火炕”上,边喝酒,边吃着杀猪菜,这是满族人家独有的“年味儿”。
满语对联、满族剪纸 是过年也是文化传承
满族村民剪满族贴纸
除了各式各样的传统食品,村民们“玩”的花样也不少,做满族剪纸、写满语春联、唱满族歌曲……都是春节期间村民的必备项目,村民王燕介绍:“过年时孩子们聚在一起,还会打‘嘎拉哈’、穿旗鞋在冰上比赛、滑雪、坐爬犁……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习俗。”
说起满族过年的习俗,王燕再熟悉不过:“最重要的还是祖宗板,三十儿上午,女主人擦洗干净供器,摆上雪白馒头、切了新煮的肉,发芽葱也要捆上一把,绿莹莹,扎着红绳,象征子孙万代聪慧伶俐。男主人必须赶在正午前给祖宗板两侧贴好对联,上面贴上挂旗。”
过年期间,村子里随处可见红色的满语福帖与对联、挂旗,据新宾县网信办梁庆文主任介绍,赫图阿拉村一直保持着这种习俗,一是后人对先人的敬仰,二是纪念家族的旗属身份。“曾经,八旗人按照各自旗属分别剪出所属颜色的窗花贴在窗上,制作所属颜色的挂旗挂于房门,辞旧迎新。”
特色村寨、乡村旅游模范村 是建设也是文化宣传
平坦的路面、白墙灰瓦的房子和路边随处可见的年画为赫图阿拉带来了浓浓的现代感与文化气息。
王燕经营的农家乐每年都要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游客近千人,“除了吃一些满族特色美食,体验满族风俗习俗外,我们也会给游客讲一讲老一辈传下来的故事。”近几年,村里经营农家乐的村户越来越多,大量游客的到来为村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村里的满族老人说:“时代虽变了,但总有一些东西流传下来,满族过大年,延续着马背民族的特性。”
近年来,赫图阿拉村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现代乡村旅游。为了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赫图阿拉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秸秆气化站一座,新铺设自来水管线8000余米,新修道路20公里,新建太阳能路灯100盏,护砌河堤1400米,完成新村外城墙边公园5000平方米绿化美化工程……赫图阿拉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村民生活水平和旅游环境不断改善。
游客玩冰车
2017年春节期间,满族农庄过大年活动引来了各地游客到赫图阿拉,马爬犁、玩冰车、冰尜等娱乐项目让大家玩得不亦乐乎,满族的传统文化活动更是吸引大家参与其中,村里的满族饽饽铺、豆腐坊、裁缝铺等多家特色民居内聚集了大量的游客体验做饽饽、剪纸等满族文化,尤其是满族大花轿、满族民间流水席备受游客青睐。来自锦州游客小王说:“这是一次特别的冬季旅行,不仅感受到了满乡新宾的传统文化,还感受到了新宾人民的热情与豪爽。”(王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